焊花飛舞間,他用雙手勾勒出鋼鐵的骨架;創新征程上,他以智慧引領變革。丁明天,中交二航局雙柳基地下料班的一名電焊機器人操作員,在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時代浪潮下,他主動擁抱時代變革,以數字匠心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基層焊工到“智造”先鋒,他用30年的堅守與突破,展現了新時代工人崇德尚技、不斷進取的卓越風貌。
丁明天在機器人焊接生産線上
從電焊操作員到焊接“藝術家”
丁明天是湖北黃岡麻城人,1995年,17歲的他應聘進入二航局雙柳基地,成為下料班的一名電焊操作員,這是他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幹就到現在。
當時工作環境很艱苦,勞動強度大,工人們都是“憑經驗幹活”。“那時候工作環境簡陋,設備基礎,特別是夏天還要穿很厚的工作服,焊點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不時飛濺的鋼花,稍不注意就可能燙傷。”丁明天回憶道。
為了能儘快掌握操作技能,上班時間,丁明天從學徒做起,跟著老師傅扎紮實實學,下班後利用休息時間,自己反反復復練。“焊接要瞄準縫隙,要控制溫度,還要提防火花。”丁明天説,剛開始學操作那段時間,自己常常汗流浹背,眼花手抖。
但丁明天不怕苦不怕累,面對困難也從不言棄。經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他很快在班組裏脫穎而出,成了“靠得住”的主力焊工。他用那雙勤勞的手,和不服輸的那股勁,在一簇簇焊花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保障著鋼鐵的結構強度和工程進度。
為獲得更大突破,他還申請加入武漢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劉建鋒創新工作室,不斷提高電焊品質與水準。在公司組織的焊工技能比武大賽中,丁明天多次以紮實的理論和精湛的操作獲得比賽第一名等佳績,成為同事們學習的榜樣。
當焊花飛進“智慧化”臂彎
生於改革開放年代的丁明天,並非那種只守著經驗、不願變化的老工人,一直以來他都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工廠裏引進的各類新設備,他總喜歡去圍觀、琢磨,回去還在筆記本上畫下設備原理圖。“別人看熱鬧,我喜歡看門道。”丁明天説。
工作之外,丁明天也常在手機上研究作業系統、各類應用app,別人打遊戲放鬆,他卻樂此不疲地了解參數、設置邏輯。這些習慣,也讓他後來成為智慧化轉型路上的“先手”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智慧化生産方式的興起,人機協同成為新的工作常態。2023年12月,中交二航局新引入機器人焊接生産線等先進設備,焊槍被智慧面板所取代。
在別人還對新技術觀望猶豫時,丁明天卻第一時間報名,成為第一批學習機器操作的工人。“剛開始心裏也打鼓。手工焊了二十多年了,真讓機器來,那自己會不會被它們取代了?”丁明天也有過擔心。
但很快,他調整了自己的思想:人不一定永遠上第一線,但一定得學會和時代並肩,機械化、智慧化生産必定是未來發展趨勢。丁明天認為,自己不是在替代崗位,而是在重構崗位角色,從傳統的“人工作業”轉為“人機協作”,正是焊工職業的“現代進化”。
焊花跳轉成代碼
手工焊接需要的是人的經驗、技巧和判斷力,而自動化焊接設備的“大腦”是預設的程式,焊接機器人工作快、品質高,但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進行工作,缺乏應對突發狀況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這就需要經驗豐富的師傅進行把關。雖説丁明天從事了近30年手工作業,短時間內要把焊槍換“智”槍,轉型難度可不小。
剛開始時,調一組坐標得花好幾小時,機器老報錯、卡頓,一套流程調試下來,比人工焊接還慢。公司年輕人笑他學得慢,他反而笑著説:“你們跟機器人長大,我是跟火花長大的,現在是追你們。”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記錄、一次次調試,丁明天不急不躁,每次失敗都一項項排查。為了適應控制系統,他晚上回宿舍反復模擬操作介面,經常學到淩晨忘記睡覺;看不懂控制邏輯,他就查資料、問技術員,一筆筆抄寫流程。“別人學一天,我學三天;別人記參數,我多記邏輯。”丁明天説,自己雖然慢點,但不肯將就。
在實操中,他漸漸總結出“經驗+數據”的方法,把二十多年來積累的傳統焊工經驗都轉化為參數輸入建議,開始能熟練駕馭機器人。他甚至主動提出工藝優化意見,幫助班組一起提升整體焊接效率。“機器人不會出錯,但也不會思考。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少犯錯,幹得更準。”丁明天説。
隨著智慧化的鋪開,焊接機器人開始逐步取代人工,如今的丁明天,也早已不再是那個戴著老式面罩、滿身焊渣的傳統焊工。他的工作,從“操作焊槍”變為“操控流程”;他的角色,從焊接操作員變為焊接“程式員”。
用智慧與責任傳承匠心
得益於中交二航局智慧智造中心的持續投入,員工們實現了輕鬆又高效地完成工作。作為企業橋梁鋼結構自動化、智慧化的研發平臺,智慧智造中心不僅推動了設備研發與應用落地,還成功研發並推廣多款核心設備,助力焊接品質和效率雙提升。
“以前人工焊接,一天最多完成八十米到一百米,現在機器人一天就能焊完一百八十米。”丁明天指著焊縫軌跡圖説,“你看這曲線,換做以前,要三個人加班一天。現在一人值守就行。”現在,頂底板單元件、隔板單元件焊接已實現全自動,效率提升了30%,人工成本下降了30%。除此之外,焊接機器人還能根據不同構件調整路徑,精準控制誤差。
“技術是要傳的,機器不懂感情,但我們懂安全和責任。”丁明天説道。他也從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帶領年輕工人一起學習焊接機器人技術,從零開始傳授使用方法和操作邏輯。剛入職公司的孫振鵬是丁明天的新徒弟,為了培養好他,丁明天手把手、毫無保留地教他機器人焊接技術。在丁明天的用心帶領下,不到一週徒弟便學會了機器人焊接技術,心裏充滿著敬佩與感激。
從拿焊槍,到“教”機器人焊接,從跟在師傅身後學手藝,到成為教新員工操作智慧設備的大師,面對産業升級、崗位轉型,丁明天沒有停留在過去,而是用持續學習與主動適應,走出了一條新時代工人的轉型之路。工作30年,丁明天的身份變了、技能變了,唯一不變的,是對品質的執著與對崗位的熱愛。
“每一道焊縫,焊的是安全,是責任。不論是用手焊,還是用機器人焊,我們都必須對它負責。”丁明天説。(文/圖 陳聖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