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從“獨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國式鄉愁發展樣板
2025-08-27 10:00:0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魏寒冰責編:魏寒冰

從“獨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國式鄉愁發展樣板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827092918

小朋友在峒山村體驗農事活動。(受訪單位供圖)

  “小心點,沿著墻邊測量,不要破壞老磚。”

  8月初,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古村落群內,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成員們輕輕拉開測量卷尺。他們要在峒山開展近半個月的調研,並將研究成果整理為《峒山古民居發展設計方案》。

  “峒山村有望成為華中地區展示中國式鄉愁的標杆項目。”鄉村建設高校聯盟秘書長助理楊琛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今年,鄂城區與清華大學簽署“百校聯百縣興千村”鄉村建設高校聯盟行動合作協議,峒山村作為城鄉融合發展樣板,被選定為校地合作重點研究案例。

  12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峒山村考察,留下“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殷殷囑託。

  12年來,峒山村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黨組織帶領下,做好“山水鄉愁”文章,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共繪美麗鄉愁畫卷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峒山,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了參加演講比賽,在城區官柳小學讀書的陳怡然,特意讓爸爸帶著她回到峒山老家錄製報名海選視頻。

  鏡頭裏,青瓦白墻的民居與水杉林相映成趣,柏油路蜿蜒穿過綠油油的稻田……“肯定能讓評委老師們眼前一亮!”陳怡然的自信源於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多年前,峒山村六個自然灣出行全靠一條泥路,一到雨天,污水橫流,鄉親們出門成難題。

  美麗鄉村,始於治理。村“兩委”下定決心,踐行“兩山”理論,對生態環境開展綜合整治——

  深化環境治理。推進生活污水全收集、種植秸稈全利用、養殖尾水全處理。

  深化生態修復。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發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潔港行動”和溝渠清淤。

  美化人居環境,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做好房前屋後衛生,硬化刷黑道路,在村邊、路邊、水邊建成綠化帶,打造“花園式”村莊。

  “推進鄉村振興,要變‘獨唱’為‘合唱’。”談起峒山這些年的發展和變化,峒山村黨總支書記陳又勝感慨萬千,環境整治是一時的,幫助村民們養成良好習慣才是根本。

  為此,峒山村黨組織開展“黨員聯戶·組團服務”行動,落實“七員八聯到戶”工作清單,區委辦機關黨支部和江城社區61名黨員下沉灣組、包聯到戶,每人包保2—3家示範戶,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環境變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隨手扔垃圾了,遊客都説我們村比城裏還乾淨!”村民周紅霞笑著説。

  2019年,峒山村獲評“全國鄉村環境治理示範村”,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村莊。

  協力發展特色産業

  盛夏時節的峒山,麥浪翻滾,瓜果香甜。招牌“麒麟瓜”、鮮美武昌魚、小龍蝦等熱銷省內外。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鄂州時強調“糧食安全要靠自己”。彼時,峒山村擁有耕地9000畝,土地肥沃,但村裏産業匱乏、勞動力大量外流。

  峒山村“兩委”成立峒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014年,村“兩委”帶隊外出學習後,開始探索“蝦稻連作”生態種養模式。“龍蝦能活嗎?蝦還不把水稻都吃完啊?”起初,不少村民半信半疑。

  如何破局?黨員帶頭試種,用實踐來開路。黨員陳開焱是村裏的種糧大戶,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將43畝地全部推行蝦稻連作,當年就有了不錯的收益。

  一塊田賺兩份錢,在陳開焱等人的帶動,全村80%以上村民開展蝦稻連作,收入也翻了一番。

  如今,峒山村通過引進特色農業産業以及先進技術,建成萬畝水産、千畝湘蓮、百畝櫻園、十里水杉等22個生態農業項目,年總産值達1.8億元,成為帶動村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強大引擎。

  一起奔向美好新生活

  “大家不要急,我們在籌備新項目,馬上恢復開放!”8月13日,陳川在自媒體賬號裏更新了一期視頻。

  三年前,三十而立的陳川從上海回到老家鄂州創業。起初,他的計劃是跟上年輕人露營的新風口,依託自然環境,打造網紅露營地。但是現實很快潑來冷水——露營基地冬季開業,寒風刺骨,配套簡陋,遊客抱怨。

  “別灰心,需要我們怎麼幫助你儘管説!”生意慘淡時,村幹部和他一起坐在水杉林邊談心。此時,他欠下外債,已經有了關店回上海的想法。

  “基礎配套我們來想辦法,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信心,找到突破點。”村“兩委”幹部鼓勵陳川。

  “一個村幹部提醒我,城裏人缺的不是風景,而是感受‘鄉愁’的機會。”陳川頓悟,他決定拋棄“露營+燒烤”模式,帶著村民挖蝦池、辦抓雞比賽。2024年春天,第一批遊客挽起褲腳下田釣龍蝦,收穫意想不到的人氣。

  陳川緊接著推出農事體驗、研學課堂等,遊客採摘果蔬按市場價結算,讓村民農産品有了穩定銷路。去年,棲客露營基地帶動周邊農産品銷售超百萬元。

  陳川的成功點燃了更多峒山人的熱情:鄂州女婿李衡離開奮鬥多年的廣州,成為鄂州市峒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成功申請了“峒山”區域公用品牌;大學生陳庚返鄉加入村“兩委”,推動電商品牌“峒山”走向全國……

  2024年冬天,峒山青年黃偉將著名農産品品牌“洪山菜薹”引進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近30萬元。

  村民對村集體事務的參與度也在提高,“鄉愁夜話”成為峒山村民主生活的常態。在夏夜傍晚,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員、村民代表以及企業負責人圍坐一起,將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議題擺上桌。

  “人心的凝聚,是鄉愁的歸依。”陳又勝介紹,峒山二期改造方案剛剛在夜話會上表決通過,未來將利用長港水資源開發水上觀光,引入“峒山醬菜坊”等鄉村創客項目,帶動村民們一起奔向美好新生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楚 通訊員 夏雙文 丁元中 陳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