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四線一口”環境綜合整治的持續深入,武昌區街頭巷尾正悄然發生蝶變:街角綠地的拓展使得綠意更加綿延,四季花開的美景已從“邂逅驚喜”轉變為“常賞之景”,將城市環線裝扮成“路凈、景美、花常開”的移動花園。
淩霄花瀑:古城墻下的“垂直綠化名片”
在中山路武昌火車站地下通道兩側及東湖路水果湖隧道圍墻,橙紅色的淩霄花正沿著藤蔓肆意綻放,喇叭狀花朵如倒挂的燈籠,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作為武昌“繡美花路”的標誌性景觀,淩霄花花期從6月持續至11月,盛花期更是形成“空中花瀑”的壯觀景象。
“淩霄花不僅是景觀,更是古城文化的載體。”武昌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淩霄花雖然不像路面花卉般精心養護,但是在景觀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東湖路水果湖隧道兩側以“四季有花”為設計理念,採用“空中-地面”協同養護模式:藤蔓層選種適應性強的淩霄花,地被層搭配超級海棠、天竺葵等時令花卉,土壤微調為龜背形地形確保光照均勻。每年3月,養護人員還會對藤蔓進行專業修剪、施肥,讓這道“空中花瀑”從“墻角野花”升級為古城最亮眼的“垂直綠化名片”。
市民李女士表示:“每天上下班開車經過水果湖隧道時,望著那橙紅色的花朵,感覺疲憊減輕了許多。”
紫薇大道:197株“百日紅”點燃都市熱情
沿中南路至中北路的紫薇景觀大道(洪山廣場地下通道兩側)前行,197株川紅紫薇正值盛花期,玫紅色花球綴滿枝頭,為現代都市注入了一抹自然的暖意。“紫薇因其花期長達6至10月,素有‘百日紅’的美譽,所以打造‘紫薇景觀路’能讓市民在季節變換中仍然能欣賞到持久美景。”武昌區城管執法局綠化隊工作人員介紹,作為武漢著名的“紫薇特色景觀路”,紫薇花期能持續到10月,讓市民在街頭邂逅一份持久的浪漫。
“這條路盛開的紫薇,仿佛在告訴我們,即便生活再忙,也不要忘記發現身邊的美好。”一位在臨江大道近二七長江大橋的路段騎行的市民,看到沿途紫薇花競相綻放,不禁感慨萬千。
今年盛夏,持續的高溫天氣下,為確保紫薇花盛放,武昌區城管執法局採用“抗旱養護”技術,為每株紫薇配備50升滴灌袋,通過細管緩慢滲透水分,實現了“一樹一袋,一天一灌”的精細化灌溉。首輪花期結束後,工作人員集中修剪殘花,促發新枝,確保國慶前後紫薇能二次綻放。從“一季花”到“四季景”的轉變,背後凝聚了園林工作者們的精細化管理與辛勤付出。
欒樹金廊:臨江大道的“黃金風景線”
沿臨江大道近二七長江大橋路段繼續前行,與紫薇的玫紅熱情相呼應,欒樹正迎來盛花期。金黃色的圓錐花序如串串風鈴般綴滿枝頭,在江風搖曳中灑下斑駁光影,為這條臨江道路披上“金色霓裳”。作為道路綠化中的特色景觀帶,欒樹不僅以“夏賞黃花、秋觀紅果”的獨特魅力豐富了城市色彩,更成為連接長江生態與都市生活的“自然紐帶”。
“欒樹適應性強、樹形舒展,花謝後結出的紅褐色果實形似小燈籠,能從秋季挂至初冬,實現‘一花一果’的四季景觀延續。”武昌區城管執法局綠化隊工作人員介紹,選擇欒樹作為行道樹,正是看中其抗寒抗旱和耐貧瘠的同時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以往總覺得江景是‘靜態’的,如今欒樹花開,金黃隨著江風飄動,仿佛整條路都煥發了生機。”攝影愛好者陳先生,每次經過都會駐足“打卡”,鏡頭中的欒樹花與二七長江大橋相映成趣,“剛柔並濟”。這才是古城應有的風貌——自然與生活,原本就該如此貼近。
江灘花海:長江邊的“立體生態畫卷”
“選對季節,一進門就是花海。”常來江灘散步的居民欣喜地説道。武昌江灘五期從閘口到崗亭,2000余株山木香沿隔離網築成“紅色花瀑”,陽光下如錦緞傾瀉;天使廣場一級平臺,20000余株月季綻放粉笑,三角梅則用“比心”造型向每位遊客致意。
這片“四季有花”的生態花園,正成為長江之濱的新地標。春季,近百株桃花與梅花在草坡間“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粉白花瓣低語春日腳步;夏季,生態水溪旁紫色鳶尾與粉色荷花交相呼應,藍紫與粉白的色彩碰撞喚醒自然感知;秋季,6000平方米粉黛亂子草與二七長江大橋赴約“粉色浪漫”,1000平方米蜀葵和6000平方米秋英花次第鋪展,三條花帶如絢麗畫卷緩緩展開。與汽渡碼頭的白塔相映成趣,綠草坡鋪就的“陽光海”景致,隨手一拍便是花境與江景交相輝映的絕美大片。
花海綻放離不開水務部門的“生態智慧”:生態水溪加裝推流泵實現活水循環,帶走雜質且不影響植物根系;硬質駁岸鋪滿銅錢草,通過根系吸收污染物凈化水體。花卉養護團隊採用“循環修剪法”,每週養護、每月剪殘花,確保“月月有花看,季季有花拍”,以立體花境編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圖景。
自“四線一口”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以來,武昌區持續通過拓展街角綠地、提升立體綠化、打造生態景觀等一系列舉措,已在城市環線成功構建起“點上有景、線上有花、面上有綠”的生態格局。不僅讓市民推窗即可見綠、出門便能入園,更成為武昌區對“詩意棲居”理念的生動踐行。下一步,武昌區將持續優化養護技術,將四季花景打造成為展現城市治理能力的“民生名片”。(通訊員 費帆 趙婕敏 張雨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