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科技賦能 業態創新 配套聯動 炎帝文化旅遊區煥新衝刺5A景區
2025-10-23 10:50:3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魏寒冰責編:魏寒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_093851_221

炎帝故里景區舉辦的巡遊展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_093857_790

隨州市博物館大廳中央的裸眼3D大螢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_093903_935

炎帝故里景區西區九龍島菊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_093911_167

神農本草飲店成為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本版圖片:湖北日報通訊員 隨宣 攝)

  光子機器人化身博物館“講解員”,“李白”NPC跟遊客在國風市集上對詩,神農本草飲店成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隨著炎帝故里(謁祖祈福區)、隨州市博物館(文物展示區)、曾侯乙墓遺址(遺址遊覽區)升級改造實現“無縫銜接”,今年十月,三大景點聯袂打造的隨州炎帝文化旅遊區全新亮相。

  隨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炎帝和編鐘兩張世界級文化名片,3A、4A級景區眾多,但目前還沒有一家5A級景區。為提升整體競爭力,隨州市今年整合炎帝故里、隨州市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三大景點,聯合打造隨州炎帝文化旅遊區,通過統一規劃與品牌推廣,三大景點形成“星月同輝”的堅實聯合體,全力衝刺5A級景區。

  科技賦能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戴上透明眼鏡,我們瞬間穿越五千年,在虛擬的烈山腳下遇見‘活過來’的炎帝。觸碰空中浮現的遠古農田,揮動鐮刀體驗刀耕火種,我觸摸到了文明傳承的溫度——原來科技能讓祖先的故事比神話更生動。”國慶節後,到隨州遊玩的一位武漢小朋友寫下了這樣一篇遊記。

  他描寫的場景,就是煥新後的炎帝故里景區,用科技演繹上古文明的景象。

  炎帝故里景區負責人介紹,改造後,炎帝聖像基座內增設了“尋跡炎帝神農”沉浸式劇場,通過25分鐘聲電光影幻境,帶遊客“見證”炎帝嘗百草、教農耕的歷程,自國慶節上線後,深受遊客喜愛。

  此外,情景化體驗遍佈景區,實現“行走即體驗”。精衛威亞飛天表演以現代特技還原神話場景,靈動身姿在空中穿梭,成為遊客必拍的“網紅畫面”;神農書院每日上演《炎黃聯盟》情景劇,還原上古曆史;“琴棋書畫”體驗室、謁祖祈福打卡點、編鐘主題迎賓墻等錯落分佈,遊客可親手體驗傳統技藝、參與祈福,深度感受炎帝文化與曾國文明的魅力。

  科技是隨州炎帝文化旅遊區三大景點煥新的核心引擎,從文物展示到文化演繹,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入讓千年文明實現“跨時空對話”。

  “您眼前的青銅編鐘複製品,還原了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的奇跡,其合金配比13%至16%的含錫量是音色飽滿的關鍵。”走進隨州市博物館“鐘鳴寰宇”展廳,一名身著銀灰色外殼的光子機器人向遊客講解道。

  這款由光谷東智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是隨州市博物館的“新晉員工”。它不僅能和遊客互動對話,還可以根據遊客的要求演奏編鐘樂曲。

  煥新升級的隨州市博物館以“黑科技+沉浸式”體驗重構參觀體驗:大廳中央的裸眼3D大螢幕,通過全息投影讓曾侯乙編鐘等國寶“懸浮”空中,遊客仿佛與戰國禮樂文明隔空對話;地屏交互系統隨腳步綻放青銅紋樣,數字聲場讓編鐘音符化作流動光影;副館的《穿越青銅紀 遇見曾侯乙》VR項目成為“頂流”,遊客戴上設備即可“穿越”戰國宮廷,“觸摸”編鐘紋路、“參與”古樂演奏。

  “以前來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文物,這次通過VR親手敲響千年古樂,太震撼了!”武漢遊客李女士的感嘆道出了眾多遊客的心聲。

  隨州市博物館副館長王生慧表示,科技賦能助力博物館躋身《2025年第三季度全國熱門百強榜單》市級館第12名,也印證了其區域文化核心地位。

  曾侯乙墓遺址遊覽區以遺址保護為核心,通過持續播放高清發掘紀錄片、新增數字化專題展覽,讓遊客更直觀地了解古墓群考古發掘和研究歷程,深化對青銅文明的認知。

  豐富業態

  從“單一觀光”到“多元體驗”

  “李白,李白,我來找你對詩了!”夜幕降臨,隨州市博物館前廣場的國風市集熱鬧非凡。孩童們的清脆呼喊與悠揚的詩詞應答交織在一起,成為市集最動人的注腳。

  武漢遊客王女士原本帶孩子來“湊熱鬧”,卻因為孩子跟“李白”NPC的互動,對隨州歷史産生了濃厚興趣,最終,全家人逛完了整個博物館。

  圍繞“全齡段、全時段、全場景”的核心體驗目標,炎帝文化旅遊區的三大核心景點集體發力,通過多元業態創新,讓文旅體驗告別“走馬觀花”,變得更有溫度、更具記憶點。

  隨州市博物館在展品與空間雙重升級的基礎上,打造“文化+科技+市集”組合。展廳面積從4000平方米擴容至8900平方米,精選1600余件珍貴文物,重磅推出“炎帝故里文明起源”“煌煌巨制曾侯編鐘”等六大主題展,將隨州三大考古發現系統性融入展陳敘事。

  炎帝故里景區則以“九州共月·華夏同根”為主題,構建全天候的文化盛宴。白天,炎帝文化劇場每日上演《炎帝創世》《百草情緣》等劇目,用藝術演繹傳承千年文脈。兩大親子營地推出“禮樂小課堂”,舉辦漢服體驗、拓印教學等趣味活動。

  夜晚,謁祖廣場的煙花秀將傳統文脈與現代光影技術完美融合,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沉浸式氛圍。西區九龍島菊展以千余種菊花打造“炎帝功績主題園”“國潮菊韻區”,搭配菊花講座、攝影大賽等配套活動,為秋日文旅注入別樣生機。

  商業街上,新業態同樣人氣爆棚。“炎之有禮”文創店自國慶節前入駐以來,憑藉近50款融合編鐘、銀杏、旅遊“一號公路”等地方特色産品圈粉無數。“這個旋轉折疊燈設計獨特,我打算送給外地的朋友。”隨州遊客黃明燁進店買下一款文創燈時開心地説。

  新開張的神農本草飲店則讓遊客在品味飲品時了解神農嘗百草的文化,成為年輕遊客熱衷的打卡地。“點了一杯冰糖雪梨,不僅健康好喝,我們還特別喜歡這裡的環境。”遊客朱俊美由衷讚嘆。正如店長劉莉所説:“遊客喝的不僅是一杯奶茶,更是炎帝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傳承。”

  曾侯乙墓遺址遊覽區則聚焦“深度研學”,新增兩大專題展覽與考古紀錄片展播,為遊客搭建“邊遊覽邊學習”的沉浸式研學場景。

  規劃建設的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將設立考古科研工作站,讓遊客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考古工作的真實場景,進一步拓展“遺址+研學”的業態邊界,為文旅體驗賦予更多專業價值與探索樂趣。

  完善配套

  三大景點實現“無縫聯動”

  國慶中秋長假過後,隨州市曾都區南郊街道辦事處的擂鼓墩遺址熱鬧依舊。隨州國投建工集團工作人員蔣偉帶著工人,緊鑼密鼓地修停車場、鋪人行步道,綠植栽種也在同步推進。

  “進出擂鼓墩遺址的車行通道已完成刷黑,停車場和兩條人行步道建成後,炎帝故里、隨州市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三大景區將串聯起來,遊客體驗感會大幅提升。”蔣偉的介紹,勾勒出景區發展的清晰藍圖。

  為打破景點空間壁壘,隨州從交通接駁、服務驛站、智慧服務等方面完善配套,構建“快進慢遊”的旅遊網絡,讓三大片區形成聯動效應。

  隨州正在打造“內外聯通、快慢結合”的路網體系。外部開通從隨州南站直達三大景點的旅遊專線,實現“高鐵+景區”無縫銜接;內部建設12公里慢行通道,串聯炎帝故里的農耕文明與隨州市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的青銅文明,遊客可步行或騎行沉浸式感受文化脈絡;三大景點間配備內部接駁車,25分鐘直達,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

  景區的提質升級,離不開周邊配套的協同完善。隨州新建“古鑄金聲”“烈山陶韻”“礪石開元”三座特色服務驛站,既為遊客提供休憩空間,又承載文化體驗功能。

  “驛站是兼具文化深度與生態之美的沉浸式文旅地標,讓遊客在休閒放鬆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石器文明與炎帝文化的深厚底蘊。”炎帝文化旅遊區礪石開元驛站運營負責人陳樂天説。

  據介紹,“古鑄金聲”驛站依託擂鼓墩遺址,展示青銅編鐘製作非遺技藝;“烈山陶韻”驛站以“活態陶文化”串聯炎帝精神,適闔家庭遊客體驗陶藝;“礪石開元”驛站依託七里沖水庫與紫藤花廊,融合石器文明展示與生態休閒,成為“中途歇腳+文化體驗”的複合型空間。

  三大景點還同步升級數字化服務。炎帝故里景區通過小程式、官網搭配數智虛擬人“炎炎”,提供預約、購票、導覽一站式服務;隨州市博物館實行線上預約制,遊客可通過官方平臺提前預約,避免現場排隊;博物館還將升級光子機器人的AR投射功能,遊客通過智慧眼鏡即可“親臨”曾侯乙墓發掘現場,進一步提升智慧體驗。

  隨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借助炎帝文化旅遊區創建5A級景區契機,三大核心景點實現煥新升級,這不僅為遊客帶來更優質的文旅體驗,更推動隨州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旅産業強市”跨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董鳳龍 易雯 通訊員 張傑 劉青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