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2025年十堰市大學生留(回)堰人才招引推介活動走進北京
2025-10-31 09:44:0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魏寒冰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京堰協作譜新篇 才聚車城向未來——2025年十堰市大學生留(回)堰人才招引推介活動走進北京

  近日,“才聚十堰 圓夢車城”2025年十堰市大學生留(回)堰人才招引推介活動走進北京,攜手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首都6所名校雙向奔赴,吸引了500余名畢業生參加,碩博人才佔比高達79%,為十堰打造鄂豫陜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服務支點建設注入強勁智力動能。

2025年十堰市大學生留(回)堰人才招引推介活動走進北京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31_093458_569

  一泓清水潤京華 京堰協作續新篇

  本次活動,十堰市攜高校、教育、醫療及重點企業等23家用人單位組團赴京,聚焦教育衛生行業和汽車零部件、新能源與智慧網聯、生物食品等新興産業,提供540余個優質崗位,其中博士碩士崗位超300個,精準匹配首都高校優秀人才。

  推介會現場,十堰市人社局負責人向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6所名校的畢業生們做人才政策推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肩負著“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神聖使命,丹江口水庫年均向京津冀豫輸送優質水資源95億立方米,1.14億北方群眾的“水缸”裏,盛著十堰的生態堅守。

  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這份“飲水思源”的情誼,已從生態守護延伸至産業協作、人才交流的廣闊領域。北京豐台區與十堰張灣區建立對口協作機制,“豐臺企業+張灣資源”“豐臺市場+張灣産品”的合作模式,推動北京玖博中藥飲片等項目落地生根;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首都高校,更以智力支撐為十堰産業轉型注入動能,形成“生態共護、人才共育、發展共贏”的協作新格局。

  政策築巢引鳳棲 誠意滿溢聚英才

  作為十堰引才“主力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人事處處長朱戰煒帶來的人才政策讓學子們心動。全職引進的青年博士可獲10萬—60萬元基礎安家費、40萬元激勵安家費,享受副教授校內績效工資待遇4年,科研啟動費最高達500萬元。

  “我們不僅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更搭建‘彼此成全、互相成就’的發展平臺。”朱戰煒的承諾,讓在場學子們感受到十堰高校引才的溫度與力度。

2025年十堰市大學生留(回)堰人才招引推介活動走進北京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31_093507_719

  區縣與企業的“政策加碼”也同樣亮眼。張灣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張滿介紹,張灣區為本科以上人才提供3.6萬—24萬元人才津貼、5萬—20萬元購房補貼,100萬—300萬元創業資助及5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

  遠景動力技術(湖北)有限公司招聘運營經理劉瑩則拋出“橄欖枝”:本科年薪15萬—30萬元、碩士18萬—51萬元、博士27萬—62萬元,入職即享一對一導師帶教與免費食宿,疊加地方人才政策後,形成“企業+政府”的雙重保障體系。

  “我是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副教授,目前享受著景區免票、醫療VIP通道等全生命週期的高品質服務。”北京理工大學在堰校友、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副教授王新宇,2018年從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他以親身經歷向學弟學妹們分享“從北京到十堰,從校園到講臺”的成長故事,讓在場學子對這座城市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産業沃土育新機 雙向奔赴向未來

  “作為全國唯一的“商用車之都”,十堰擁有整車企業12家、零部件企業3167家,20萬産業工人、8萬專家高工,能生産100多種車型、4000多種零部件”。十堰市經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耀勇現場介紹,十堰在生物醫藥領域,“華中藥庫”的2518種中藥材資源,孕育出34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湖北首個合成生物産業高科技工業園區;文旅康養領域,96家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1.45億人次,武當山的“養生福地”與丹江口的“生態畫卷”吸引著八方賓朋。

  “這場推介活動,使我有機會能夠了解到家鄉近些年的戰略佈局和發展情況,這不僅促進了地區的經濟發展,更為我們這些外地漂泊學子提供了就業機會”。來自十堰市本碩博均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的湯海松聽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他激動不已地説,“目前我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等幾所高校有較高的意願,已與相關老師做進一步溝通。”

  此次赴京引才活動,既是十堰“招才引智”的一次集中發力,更是京堰協作、人才共育的又一里程碑。未來,十堰將持續優化人才政策、搭建發展平臺,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優質的服務,讓更多英才紮根車城、圓夢十堰,共同書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通訊員彭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