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美術館(漢口館)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策展人導覽活動。青年策展人荊菲帶領媒體與公眾,走進正在熱展的《水墨文章——武漢美術館藏當代水墨研究展》,現場解讀那些“腦洞大開”的當代水墨作品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同日,《“水墨+”的可能性:當代水墨的多元與拓展》學術座談會也同步舉行。
這場入選了文旅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大展,匯集近百件佳作,其中70余件為武漢美術館的“壓箱底”館藏。展覽分為“生生不息”“多元實驗”“綿延開放”三大單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水墨進化論”的時間線,更向學界和公眾展示武漢美術館十餘年來對“水墨將來是什麼樣”的持續思考。

跟隨策展人荊菲走進二樓展廳,傳統的“水墨畫”概念幾乎瞬間被顛覆。策展團隊通過藏品不斷發問:水墨,一定要用“畫”的嗎?藝術家梁銓用宣紙、茶漬和墨進行拼貼,構成《無題》的悠遠禪意。藝術家張羽則乾脆放棄毛筆,用手指蘸上顏料,在宣紙上反復蓋章。


水墨,只能依託“紙本”嗎?
它可以是攝影——曾翰在《真山水·筆法記考》中,追尋宋代大師足跡,卻在底片上創作出暗黑清冷的“白夜”之景。
它可以是影像——袁曉舫的《千里江山》將武漢的沿江實景與古畫的山形水勢相呼應,城市高樓成了新的“千里江山”。
它甚至可以是行為藝術——花俊在《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中,用透明膠液書寫,再拋擲灰燼顯影,燃燒的余燼化為新的“墨蹟”。
水墨,只能是“人”的創作嗎?蔡新元的《A山I水》讓AI深度學習千年筆法後,繪製出了它自己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邦耀的《山水譜》則將山水畫解構成上百個磁力貼,邀請觀眾共同“再創作”。

“這次館藏精品展,是我們階段性的成果展示。”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介紹,“水墨文章”一直是他們堅定執行的一個學術品牌。“從2008年武漢美術館漢口館落成,老一代的團隊就已經對中國當代水墨進行了跟蹤。每一次的年度展覽都有一個單獨的主題來定位展覽的內容和方向。”陳勇勁表示,武漢美術館的收藏脈絡很清晰:“就是要不斷收藏那些有實驗性的、有創新性的這樣的作品。”希望通過藏品與研究,讓公眾從時間和內容上,深度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

“它向我們證實了中華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首屆“水墨文章”策展人、著名藝術理論家皮道堅評價道,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當代水墨的發展線索,“我們的水墨藝術源遠流長,有著非常光輝的未來。”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至11月2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記者 劉煒 通訊員 李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