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記者 高鈺姍):2025年,荊楚大地再傳開放強音——截至11月9日,湖北口岸年出入境人員總量突破150萬人次大關,較去年提前64天達成目標,全年客流量有望衝擊170萬人次新高。
在這一標誌性數據的背後,是湖北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過程中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是從空港到水港,從客運到貨運,從中心樞紐到區域節點多路並進、協同發力形成的開放新格局。三個鏡頭,三個口岸,三種感知,共同勾勒出湖北“九州通衢”“九州通商”“九州通融”的生動圖景——
鏡頭一:第100萬名旅客與“中國溫度”
8月26日上午,武漢天河機場國際入境大廳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從英國來漢商務交流的旅客安東尼,在邊檢民警的高效核驗下順暢通關。他是天河機場今年第100萬名出入境旅客。
天河機場作為華中地區首個年度流量突破百萬的內陸空港口岸,今年提前49天實現這一目標,背後是航線網絡的持續拓展與通關服務的不斷優化。目前,機場已開通至20個國家(地區)的國際客運航線,每週航班達185架次。邊檢部門通過自主研發的出入境流量實時顯示系統,精準預測高峰、動態調配警力,並組建“外語志願服務隊”,為外籍旅客提供全流程協助,讓“中國溫度”貫穿通關全程。
“中國的‘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非常方便,十天時間足夠我把武漢和周邊逛個遍。”一位法國旅客在通關時感慨。他注意到,口岸指引清晰、工作人員熱情,讓他對湖北之行充滿期待。
在一系列免簽政策和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雙重利好疊加下,湖北客運口岸入境外國人數量達16.8萬人次,同比激增39.5%。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近10萬人次外國人通過免簽及過境免簽政策入境,佔入境外國人總量的六成。與此同時,內地居民經湖北口岸出入境達95萬人次,同比增長12.9%,折射出跨境往來的雙向熱度。

武漢邊檢站民警為第100萬名旅客送上紀念品 攝影 王璐穎
鏡頭二:3分鐘通關與“鄂州速度”
在鄂州花湖機場,一架來自法國的貨運航班剛剛落地。外籍機組人員走進邊檢查驗區域,從掃碼、核驗到放行,全程不到3分鐘。
“以前要8分鐘,現在壓縮到3分鐘,效率提升非常明顯。”一位邊檢民警介紹。今年以來,鄂州邊檢站精準落實國家移民管理局批復的三項便利政策,已有近1500人次外籍機組享受免辦邊檢手續便利,佔比近10%。
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鄂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正式揭牌,標誌著花湖機場作為國際航空口岸的功能進一步健全。作為全省第5個邊檢站,它的設立刷新了“湖北速度”——兩年新設2個邊檢站,新開放3個口岸。
目前,花湖機場已開通至巴黎、達拉斯、河內等地的43條國際貨運航線,今年出入境航班超9800架次,貨郵吞吐量突破35.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97%和138%。邊檢部門正試點推進“三檢合一、並聯作業”,推動“無感通關”從願景走向現實。

民警在鄂州花湖機場停機坪進行清倉檢查工作 攝影 余波
鏡頭三:首航鳴笛與“水上高速”
8月25日上午10時,荊州港鹽卡港區,“華航漢亞1”號貨輪鳴笛啟航,駛向韓國釜山。這是鹽卡港區成為國家臨時開放口岸後開通的首條國際直航航線,也標誌著湖北“水運強省”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
“貨物不再需要繞道中轉,從‘家門口’直接出海。”一位外貿企業負責人表示,鹽卡港的國際口岸開航預計可節省4至6天時間,為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約20%。
為確保首航順利,湖北邊檢總站荊州執勤點創新實施“一船一策”定制化服務,中國籍船舶出入境手續一站辦結。
現在,湖北水運口岸已突破武漢陽邏港“單核驅動”的傳統格局,形成了以陽邏港正式開放口岸為核心,武漢花山港、漢南港、荊州鹽卡港臨時開放口岸為支撐的“一主兩翼”全新開放體系。
今年湖北水運口岸已檢查出入境船舶135艘次,同比增長55.2%,國際船舶數量持續領跑長江中上游,貨運量突破30萬噸,創歷史峰值,江海直航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日益凸顯,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能級加速提升。

漢口邊檢站民警正在武漢陽邏港執勤 攝影 余波
從天河機場的百萬客流,到花湖機場的分鐘級通關,再到鹽卡港區的首航啟程——三個鏡頭,三種場景,共同詮釋了湖北何以較去年提前64天突破150萬出入境流量。
而在這三個鏡頭之外,宜昌三峽機場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11.2萬人次,外籍旅客佔比高達59.2%,在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二;恩施許家坪機場出入境人員突破2萬人次,外籍旅客佔比近九成,展現出區域性口岸的獨特吸引力。全省口岸“多點開花、協同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數據是結果,更是起點。湖北,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高效的通關、更智慧的服務,書寫著內陸地區高水準開放的新篇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