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載風雨兼程,半世紀薪火相傳。11月21日,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巴風土韻·非遺裏的資丘”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成果展舉行。這是資丘五十年接續文化堅守的集中展示,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成果的鮮活呈現。

當天,文化座談會、“老家資丘”美術書法攝影展暨現場書畫惠民等活動集中開展,以“展、會”等形式,匯聚文化名家與本土文化精英,共謀資丘文化振興新路徑。用藝術語言記錄這片文化沃土的美麗蝶變,進一步豐富特色文化內涵,厚植人文底蘊。

一針一線,蘊含著溫情脈脈,土家族傳統服飾精美絕倫;“曲溪綠茶”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講述著這片富庶之地的自然饋贈。“資丘是一個文化之鄉,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有很多人想來學習西蘭卡普織錦,很多人感興趣,都來參觀,想來學習,要一代代傳下去。所以説,我們就通過舉辦免費培訓,讓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團隊,這樣土家織錦才會後繼有人。”長陽土家族服飾市級非遺傳承人何鳳琴説。

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長陽烈士陵園、七十七烈士紀念碑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著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專場演出場外,長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紅六軍戰鬥舊址修復整體進度已過70%,將用歲月見證這裡的英雄往事。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人民政府鎮長周平星説,目前,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兩個子項目在資丘鎮落地,主要是圍繞紅色文化挖掘、現代農業設施提檔升級來實施。項目建成後將形成紅色教育集群,同時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通過“紅色文化+現代農業”雙輪驅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巴風悠揚潤山鄉,文化資丘入夢來。當晚,“巴風土韻·非遺裏的資丘”國家級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成果展示展演舉辦,演出共分“相約武陵、夢幻土家、清江戀歌”三個篇章,土苗兒女同臺,精彩演繹不斷。山歌嘹亮,回蕩在夷水之濱;南曲婉轉,訴説著土家情懷;撒葉兒嗬的粗獷,跳出土家山民的生命豁達;板凳龍的豪邁,舞出了新時代的生機盎然;畢茲卡的語言醇厚,土家幺妹盛情難卻。各地各民族搭建起跨越省際、聯動區域的文化交流平臺,交流互鑒民族民間文化。

“資丘這麼偏遠的小鎮,文化底蘊非常濃厚,堅持50年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非常不容易,有這麼一撥在為土家族傳統文化默默耕耘、堅守的人,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真的是太棒了。”剛剛參加完演出的湖北省民族歌舞團演員張明霞衷心希望資丘越來越好,越來越美,祝福長陽的明天也更加美好。

而南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覃遠新在觀看了外地朋友們的演出之後,感觸頗深,表示來自貴州等地節目的濃郁地方特色,深深地打動了他,要在日常生活中發掘民族文化含量高的,地域特色濃厚的鮮活素材,創作出新的文藝作品,才能不辱傳承人的使命。
以文化傳承,育時代新人。資丘鎮在全國率先提出“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理念,成為土家族文化保護的先行者。長期以來,資丘鎮將各級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請進校園,開設山歌、南曲、撒葉兒嗬等非遺課程,創新“三階九步”教育教學體系。通過實施“雙選雙培”機制,建立傳承人資質認證庫,首創非遺課程標準化開發流程;中期推行“四維課堂”模式,通過地方課程教學、社團活動、田野實踐、數字雲課等方式實現全方位浸潤;後期構建“展演+賽事+認證”評價體系,開發全國首套《撒葉兒嗬三維動漫教材》,建立非遺小傳人成長檔案,歷經19年深耕,培育出7000余名非遺新苗,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深度融合。

“我們通過將民族文化與非遺引入校園,有助於學生了解和學習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與有效保護,讓學生從小接觸民族藝術、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豐富精神世界,提升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新時代好少年。”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資丘小學校長田幸福説。
通過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資丘不僅守住了文化的根脈,也找到了發展的路徑。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促旅,推動土家族苗族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綻放新的光彩,為鄂西南武陵山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貢獻文化智慧。
“出臺《資丘鎮土家族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持續引導我們很好地去做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培養出來的代表性傳承人和骨幹,他們自己建立傳承基地或傳承場所,給當地的民間藝人提供了更多的能夠就近開展傳承活動的場所和機會,大家一起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民族文化館館長劉光菊表示。(記者 田亞敏 通訊員 黃文勝 雷丹 編審 李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