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服務站”幫33名貧困生上大學

2017-04-11 16:03:25|來源:東北網|編輯:呂丹丹|責編:董健雄

  核心提示:雞西市雞冠區有一個退休人員組成的民間助學圈子,這個圈子的微信群叫“愛心助學服務站”。這裡聚集了七百多位樂於助學的愛心人士。這個群現在有微友500人,已到上限,還有200多人等在群外。這個以退休工人于大姐為群主的助學群中,20多名骨幹人員多為退休人員。他們尋遍雞西百里礦區,找到一個個貧困家庭,或用自己的退休工資、或發動朋友圈、或動員社會力量,幫助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學生讀完高中、考上大學。6年時間,在他們的帶動下,先後有700余名愛心人士加入這個圈子,捐款助學、接力愛心,幫助3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完成了學業。

  2017年2月14日上午,雞西孔子學堂聚集了一屋子人。這是“愛心助學站”組織的一場見面會,300多名受助貧困生和他們的資助人在這一天見面了。于大姐説,“只要和貧困學生、家長見一面,這些資助人就放不下了。”到2017年3月份,這個始於2011年的民間助學組織,已累計資助了303名貧困生,累計資助款197.676萬元。先後有713位資助人和這303名貧困生家庭建立對接關係,“粘”在了一起。“愛心助學站”厚厚的賬本裏記載著6年來受助學生和資助者的名字、資助金額、起止日期以及款項的增減變化情況。6年時間,受助學生由第一年的5人增加到303人。在這次見面會上,已經連續接受資助6年的吉林大學大一學生劉天豪説:“貧困不是我們的悲哀,而是我們的財富和資本,憑藉這個財富和資本我們學會了堅強、成長和感恩!”

看一眼,你真就“放不下”

  64歲的于大姐叫于東禾,退休前是一家工廠的核算員,7年前,退休後的于大姐義務辦起了弟子規班,在辦班的過程中,她萌生了資助學生的想法。2011年5月,在與田家炳中學校長高艷秋的一次交談中,于大姐得知該學校貧困學生的信息,就和弟子規班的志願者張敬麗挨家挨戶走訪。楊偉華、劉天豪、呂俊彤、吳乙辛、楊振興,5位貧困生走進了“愛心助學站”的視野。“孩子來了,資助款還沒有著落。”于大姐説,她們弟子規班當時有12個義工,都是普通退休工人。大家條件都很一般,就商量了半天,決定從7月份開始資助這5個孩子,給每個孩子資助的標準是每月240元。頭兩個月資助款自籌,由她們12個成員集資。每人200元。接下來,他們把孩子們的情況向身邊的親朋好友介紹,動員親友捐款,勉強籌集到了第三個月的助學款。“就這樣一個人一個人動員,一個月一個月籌款,終於把5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湊齊了。”當年,參與“愛心助學站”資助活動的愛心人士就達到58人。魏月珍、趙坤蕓、王廣民……都在其中。從5個孩子受助過程看,于大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怕沒有資助人,就怕沒有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於是,他們就開始四處尋找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我們要求資助人必須要和受助的孩子對接上,每資助一個孩子,資助人首先要了解孩子家庭情況。”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著不同的貧困狀況和原因,大病、離異、殘疾、遺棄、天災、人禍等。于大姐説,到貧困家庭看過後,這些資助人都“放不下了”。

劉天豪:“我不是最弱的那一個”!

  已經是大學生的劉天豪是個陽光大男孩。6年前,他不是這樣,面黃肌瘦,沒精打采。天豪是6年前第一波受助的5個孩子中“最弱的一個”。2011年7月,劉天豪上初四,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很糟糕。天豪沒有父親,母親許萍患有心臟病和澱粉樣病變,他們寄住姥姥家,靠低保金維持生活。起初,“愛心助學站”給劉天豪的資助款是每月200元,之後是300元。2014年,天豪考上當地重點高中,學習、生活所需費用增多了。愛心人士李銀蘭和蘇杭“二對一”對天豪資助,款項增到每月400元。2015年,李銀蘭“一對一”資助了貧困生王楊陽,蘇杭獨自擔起資助天豪的任務,每月400元。2016年高考,天豪以優異成績考取吉林大學,蘇杭又把資助款增加到每月500元。入學時,他給了天豪3000元“紅包”。2017年,蘇杭給天豪的資助款又增加到每月600元。于大姐説,“天豪是大夥兒供出來的”,從初四到高中畢業,天豪的資助人先後有7個。“這孩子生在這樣的家庭,命苦啊……”説起自己的孩子,母親許萍好難過。“哭也是過一天,樂也是過一天,為什麼不樂樂呵呵的呢?”“愛心助學站”成員劉淑蘭是婚姻家庭諮詢師,經常對許萍進行心理疏導,教她調整心態,做好母親。慢慢的,這位堅強的母親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樂觀面對生活,還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天豪也很懂事,每到假期都回到“愛心助學站”做志願服務,義務給貧困生做家教。從2015年寒假起,“愛心助學站”每年都給他安排家教工作,一個假期下來能賺3000多元,除了補充學費還能補貼家用,也為資助人減輕了負擔。劉天豪對記者説:“我要用行動證明我不是最弱的那一個!”

崔仲閣:我要上清華

  崔仲閣是個有自閉傾向的孩子。自小,母子倆的住處就是西郊鄉烏拉草溝一個破舊的平房。生活的艱辛壓得這個單身母親“成天抱怨”。2013年11月,在崔仲閣上初四時,“愛心助學站”成員曲海林、王翠萍、孫麗娟、劉淑蘭找上門來,了解到崔家的情況。12月份,于大姐又去崔家復查。“黑乎乎的小屋裏,崔仲閣悶頭看書,一聲不吭。母親于海琴連哭帶罵,不住地訴苦……”大家商量後,決定每月先給他200元的資助款。2014年“三十”早上,站裏義工曲林海夫婦放心不下崔家,一大早就打車去了。“我兩口子到崔仲閣家一看,家裏啥年貨都沒有啊!就一棵白菜。”當接過曲林海遞過的500元錢時,一向潑辣于海琴感動地哭了。崔仲閣接受資助後,也接受了“愛心助學站”的條件:她必須每個月到弟子規班參加一次傳統文化學習,仲閣也得每個假期參加一到兩次道德培訓課。弟子規班的老師教于海琴如何做個好母親,教仲閣如何感恩、勵志,鼓勵母子倆樹立信心、勇敢面對生活。此後,母親于海琴還學了一門手藝,製作“粘耗子”(滿族傳統食品)拿到市場上賣,生意還不錯,生活在一天天發生改變。崔仲閣也變了,變得愛説話了。學習也更加努力了。2015年中考,崔仲閣以695.5分的成績考入雞西市重點高中。2016年暑假的一天,崔仲閣和母親于海琴帶著“粘耗子”來看于大姐,一向不善表達的仲閣要告訴于奶奶一個“秘密”:“我要考清華!”現在,崔仲閣家的生活改善了,母親于海琴主動提出退出資助,讓站裏把省下的錢用到別的孩子身上。她還把賣“粘耗子”攢下的1萬元錢借給了同是貧困生的呂俊彤,並告訴俊彤父親,“啥時有啥時還,沒有,就不要了”。(下轉A09版)

錢從哪來?一個孩子37人幫

  供一個孩子上學每月僅需要幾百塊錢,這對於別人家來説不過是平常支出而已。可是,對於貧困家庭來説,幾百塊錢的教育支出,挺難。這是“愛心助學站”成員們切身的感受。更深切的感受還有,對於“愛心助學站”這樣一個承擔幾百個孩子上學的大家庭來説,這筆支出更難!林童,雞西市麻山區振興村人,現就讀于哈工大,他的家庭是這樣的:父親因車禍死亡,母親張麗梅患有白血病。林童從2011年1月份開始接受“愛心助學站”資助。調查員張敬麗還清晰地記得,“我們入戶調查時,正趕上過年,這娘倆就寄住在同學家的一間毛坯房裏,家徒四壁。”經過商討,“愛心助學站”決定給林童每月260元的資助款。現在,林童的助學金是每月500元,他的上學費用一直是“愛心助學站”在籌集。于大姐表示:這孩子肯學、上進,考到哪我們供到哪!6年來,林童的資助人有37人。現資助人劉泊江已經是第七任資助者了,在他之前還有六任。“這就像一場接力賽。”于大姐翻著厚厚一摞賬本,一個一個地數著。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細,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林童的第一任資助人是“愛心助學站”集體,13人。他們的名字是:劉世和、周向堂、齊海榮、孫嘉寶、王鴻、李英、趙曉春、李浩然、郭冬梅、孫麗麗、陳藝蕎、張瓊、王彩雲。林童起初的受助金是每月260元,由愛心助學站13人均攤,每人每月資助20元。資助時間從2012年1月到6月。第二任資助人是王鴻,每月300元。從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于大姐説,“把一個貧困生從初中送入大學並非一帆風順的,其中的艱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2016年高考,林童以優異成績考入哈工大。

楊穎:説起調查的艱辛,她笑著笑著,哭了

  “錢很敏感,我們一分都不會差!”對籌集上來的資助款,“愛心助學站”有著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他們設了4個賬本:流水賬、累計賬、計劃賬、國家財會正規賬。“這些賬本由專人負責記賬,收款和匯款也有專人跑腿。”整個助學流程中,調查摸底是重要的環節,它關係到資助款是否真正用在了刀刃上,關係到貧困生的“困難度”和困難家庭的“門風、家風”。所謂“門風”,用於大姐的話,就是考察這個貧困家庭“是不是過日子人家”。“在眾多的貧困生中還要篩選出更困難的!”楊穎和王晉波負責初查工作,也是調查員中的主力。于大姐她們一年四季一直在路上。把300多個受助學生落實到位,她們要走訪上千個貧困家庭。“她們不是在調查中,就是走在調查的路上。”“調查摸底的路好難走啊!”資助者楊穎説,她們都沒有私家車,租車又捨不得,就得坐公交車。有時下了車,還得步行。“下去調查所有的支出都是自費,我們不佔用資助人一分錢的便宜。”“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調查時都帶上麵包鹹菜礦泉水。有時遇到風天雨天雪天那可就慘透了。”楊穎把她們調查時遭遇的困難、感受的無奈與悲苦講成了“段子”,還不時伴著哈哈大笑,笑著笑著,眼角竟溢出了淚水……“你不得不掂量著花——面對諸多的困難學生,需要資助的人多資金少,都是很艱難的選擇,放棄一雙求助的眼睛,就是放棄一個孩子一生的夢想,有時不得不放棄。心痛啊!”“每資助一個孩子,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楊穎感慨,資助款是一份使命、一份擔當,是一份信任、一種責任;而答卷則是對資助人的一份回敬,也是受助孩子對資助者的一份報答。

于海琴:“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

  如今,已經上高三的崔仲閣正在全力以赴備考,他的目標是考上清華大學。學校傳來的消息説,崔仲閣的成績不錯,勢頭很好,目前在學校的排名是前40名。母親于海琴東一句西一句向記者表達著她感受到的各種“溫暖”,主題只有一個:“這個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她説“等我有條件,我就上《向幸福出發》電視節目,跟大家説説我的幸福和夢想。”隨著"愛心助學站"資助的孩子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善行感染了好多人,眾多的愛心人士找到于大姐“要人”,表達助學的願望。現在參與助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從6年前的12個人發展現在,有700多人次加入;從開始資助的5個孩子,到現在累計資助303個孩子,其中,有33個孩子在他們的資助下考上大學。累計資助款數額達到197.676萬元。他們當中有公職人員、有個體戶,還有在校學生,涉及各行各業。一些企業老闆、開發商、甚至機關幹部也都加入這個愛心助學圈子。于大姐統計,在這個圈子裏,普通工薪階層佔比90%以上。“雖然有錢人佔比不大,但是他們的能量大!”一個叫李澤生的愛心人士自2015年開始,每年一次性捐助20萬元,連續捐了3年。今年第三次捐助的20萬元也已到賬。從2014年開始,有一家美容院連續三年每年捐助100個學生,每人300元。服務站將這筆錢設為備用金,專門“撿漏”——資助那些各種原因資助款接續不上的學生。“平時有穩定的‘一對一’資助,還有‘二對一’、‘七對一’、甚至‘三十七對一’……一旦哪個學生斷了資助來源,還有‘撿漏’的資助人相助。”于大姐表示很欣慰,願意資助貧困生的人越來越多,她終於可以鬆口氣了。目前,“愛心助學站”在雞西礦區劃分了13個片區,每個片區都設一個“片長”,他們要把尋找貧困生的範圍繼續擴大,讓那些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都能圓了上學夢。(作者 崔立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