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農業結構調整“點睛”

2017-04-17 08:24:34|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張曦晛

  原標題:“市場弦”和“成本弦”為主旋律定調

  春回大地,又到一年春耕時。記者從省農委獲悉,為打好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仗,黑龍江省從去秋以來就堅持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提早謀劃,精心組織,有序推進。目前,黑龍江省備春耕已全面掀潮,各地調減玉米,增加蔬菜、鮮食玉米等特色作物面積意願強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推行綠色發展方式的積極性很高,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預計黑龍江省玉米麵積將調減1000萬畝以上,蔬菜、鮮食玉米等特色作物面積將增加1000萬畝以上;黑龍江省已落實農業“三減”高標準示範面積2500萬畝;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範點221個;完成20萬套標準化噴頭體更換任務,新購置水稻側深施肥機械4679台;500萬畝耕地輪作試點全部落實到農戶。

  走訪村屯,記者發現不論是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還是鄉鎮幹部,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面向市場調結構——有津津樂道調整甜頭和經驗的,有思路明確準備充分已經動手的,有看清形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也有迷茫困惑還沒頭緒沒有出路的……“種什麼,怎麼種”,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提出農業結構調整大問題,對這個當前最熱的話題,農業專家更是有話要説。

  省農科院總農藝師閆文義在接受採訪時説,黑龍江的農業結構調整,一定要站在世界經濟的全局角度、結合自身優勢來謀劃,一定要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業競爭力提高來進行,這是核心,也是立足點和出發點。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糧食流通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二戰”以後,伴隨科技進步和氣候變化,世界農産品供給能力大幅度提高,穀物、油料、纖維、糖等農産品年産量的增長幅度都在50%以上,如玉米近15年來年産量由6億噸增長到10億噸。由於生産增長大於需求增長,農産品出現供大於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到2016年10月,全球玉米和小麥庫存均在2億噸以上,大豆庫存近6000萬噸。其中玉米和小麥庫存大部分在我國。為什麼會這樣?從一組數字可窺見一斑。同世界農産品輸出量最大的美國相比,近年來我國農産品生産成本急劇上升,2006年百斤稻穀生産成本美國是90元,我國是58元;到2014年,美國是86元,我國是120元。同時期,美國小麥和玉米的生産成本基本不變,我國小麥以年均9.2%的比例上升;玉米以年均10.4%的比例上升。如此大的成本差距,怎能不導致“國糧入庫、外糧進市”的結局。據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農産品年消費量在6.5億噸左右,年産量在6.2億噸左右,缺口3000萬噸,但近3年我國農産品進口量都在1.1~1.3億噸。原因在哪?價格是其一,生産結構和消費需求不匹配是另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動因和方向。

  閆文義説,我們的農業,長期以來缺乏市場意識、成本意識,所以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節本增效與提質增效雙輪驅動,一方面改進生産方式降成本,一方面緊盯市場需求提高供給品質。農業結構調整要大視野高站位,降成本是一個涉及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産業體系的大問題,需要從價格政策、生産規模、生産主體等多方面入手,綜合施策,其根本是用改革來促進調整。而在提質增效上,不僅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産品結構,還要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的開發和應用,更要大力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圍繞農業的非食物功能來釋放結構調整空間,拓展農産品增值空間。有兩個具體建議,一是要大力發展具有黑龍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優質雜糧,如紅高粱、雜豆、穀子糜子向日葵等,作為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的替代作物。伴隨我國釀酒工業的轉型升級,黑龍江省紅高粱的市場優勢脫穎而出,要抓住這一機遇,像山東人培育蔬菜市場那樣培育我們的雜糧市場,建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雜糧中心。目前黑龍江省酒用高粱面積只有一二百萬畝,國內知名的大型酒業龍頭企業都在黑龍江省設立了採購點,需求空間在1000萬畝到2000萬畝之間,甚至更多;黑龍江省的豆類非常有競爭優勢,其中白蕓豆的出口量佔世界1/3,發揮優勢打造全國的酒糧之都、雜豆基地,勢在必行。二是要種好玉米。不僅要種好傳統的籽粒飼料玉米、青貯玉米,更要大力發展能源工業、材料工業所需的特種加工型玉米,比如澱粉含量高達74%的能源酒精原料玉米,對澱粉結構有特殊需求的可降解薄膜專用玉米等。目前常規玉米澱粉的價格在3000元左右,而生産可降解薄膜的玉米澱粉價格則在萬元以上。因此,我們要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如能源酒精等)、生物質材料(可降解澱粉農膜等)等新産業,從根本上把過剩的農産品能量在食物領域轉移出去,既解決農産品食物領域過剩問題又發展新産業,實現産業優化發展,又避開了農産品食物領域過剩內耗和品種間多多少少的問題,還能發揮黑龍江省的現代化大農業生産優勢,實現農民增收、産業發展、稅收增加。(記者 張桂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