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多方發力緩解停車難

2017-07-10 09:03:39|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張曦晛

  停車亂、停車難、治理難,“兩難一亂”的囧境,多年來在眾多城市上演。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類似的“城市之痛”也開始在冰城蔓延,在阻塞動態交通的同時考驗著社會治理的效能。

  2017年開年,一系列有關停車管理的創新、利好消息相繼拋出,哈爾濱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下狠茬、動真格治理靜態交通過程中,一項項務實舉措也在逐步嘗試。

  半年時間裏,哈爾濱新增停車泊位8000余個,以往停車矛盾突出的一些小區、校園、商圈、醫院周邊,交通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部門聯動開闢停車空間

  上班要去單位搶車位;下班回家還要在小區找車位;接送孩子上下學要早點出發才能有地方停車;陪家人購物、就醫乾脆打車去……買車容易停車難的尷尬境遇對於有車一族不是什麼新鮮事。

  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一份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哈爾濱市九區九縣(市)機動車保有量175萬輛,而登記在冊的停車泊位僅有50.8萬個,缺口之大可見一斑。

  由缺口導致的亂停亂放堵塞交通、尾氣排放污染環境等系列“並發癥”也日益凸顯。2016年,哈市違法停車處罰量佔全市交通違法處罰總量的三分之一,居各類交通違法處罰首位。

  停車泊位雖小,卻是關係到市民切身利益的民生事。“近年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停車資源緊缺這一問題,在今年更是要緩解這一困境。”哈爾濱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停管辦副主任夏強告訴記者,年初至今,哈爾濱市政府召開以緩解停車難為主題的專題會議不下三次。在2017年6月13日的市政府專題會議上,進一步明確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社會投資建設城市公共停車場。“停車場建設速度的提升,停車泊位的增加,對於解決停車難無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夏強説。

  政府發力,各相關部門也行動起來。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將靜態交通治理作為今年年初啟動的史上最嚴交通整治的突破口,以此衡量整治的成效。哈市規劃局全面完善了全市停車場管理規劃,哈市建委組織各區政府對轄區內的停車資源進行了摸底排查,選定37處場地供社會投資建設城市公共停車場,屆時可新增停車泊位萬餘個。

  挖潛資源泊位逐步增加

  “進醫院的停車場排隊時間短了,就醫方便了。”“學校附近單位開放了停車場,停車壓力減小了。”……近期許多駕駛人發現醫院、學校、商圈以及小區周邊新增了一些停車泊位,緩解了停車難。事實上,這一變化,是哈爾濱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採取的深挖、整合社會資源的創新、有效舉措。

  “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區,有限的土地資源不可能無限制地建設停車設施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對現有的停車資源進行有效集約整合成為了解決之道。”夏強説。

  在此過程中,該局以停車矛盾突出的校園周邊為試點,探索第三方停車場錯時開放停車泊位的措施。據介紹,該局在對位於和平路主幹道的哈市第九中學周邊停車資源進行挖潛過程中,得到了鄰近學校20米的省商務廳的積極支持和配合,錯時開放單位45個停車泊位供學生家長以及周邊居民使用。“省商務廳的舉措有效地緩解了放學期間停車位供需不平衡的現狀,提升周邊道路的通行效率,為第三方停車場錯時開放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樣本。”夏強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緩解醫院周邊停車難問題,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更是積極與醫院想辦法、找對策。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通過租賃遠端停車場供職工使用的方式,將院內的180余個泊位全部提供給就醫患者使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也採取了向達到一定工作年限職工發放進醫院車輛通行證的方法,緩解患者停車難。

  此外,針對商圈以及主幹街路的停車需求,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以實地走訪的方式對嚴管街及其“輻射”街道進行深度調研,嚴管街路周邊新增停車泊位千余個,全市支路巷路停車泊位已達5萬餘個。

  細化設置優化靜態交通

  “通過前期一系列措施,上半年,我們實現了新增停車泊位8000余個,但與目前每日800台新增車輛速度相比,停車泊位的缺口還將長期存在,治理靜態交通也將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持續開展。”夏強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將繼續深入挖掘停車資源,細化停車泊位設置,在可設置停車泊位的車行道、人行道規劃停車泊位,緩解市民停車難。同時,進一步調研、設置夜間限時停車帶,緩解市民夜間停車難。此外,積極建議教委試點推行,公辦學校學生乘校車上下學制度,從根本上減少接送學生私家車數量,配合校車進校園制度,把有限的停車資源留給校車,徹底解決學校周邊擁堵問題。

  同時,聯合哈市衛計委指導各大型醫療機構主動從內部整改破解停車難問題,試推行員工乘通勤車上下班制、來院就醫患者即停即走制度等措施方法。以群力家園小區為試點,在全市推進解決只售不租、售租價過高問題。(記者 馬智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