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博物館:民間捐贈“熱”引領新風尚

2017-07-24 10:11:14|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杜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A8F17112E2399E5EF0FA1C8A7E91603A (1)

  近日,擁有近600年曆史的故宮,第一次為一位普通中國農民的逝去舉行了紀念儀式。他,就是何剛。32年前,河南省商水縣固墻村村民何剛在建房挖地時發現了存放在一口大缸中的19件珍貴銀器文物,悉數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一個還在為生存而辛勤勞作的農民,能夠不為金錢利誘,毅然將自己發現的文物捐贈給國家,何剛這種保護國家文化遺産的寶貴精神,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原處長梁金生説。

  在黑龍江省,也有許多有著同樣情懷的捐贈人,從耄耋老人的暮年捐贈到異國遊子的愛國情懷,從樸實農民的大方贈與到藝術大家的無償捐贈,每一位捐贈人都讓人感動,令人敬佩。他們的行動,感動和激勵著更多的熱心人士,引領著社會捐贈的新風尚。

  讓“寶貝”有個最好的“家”

  有人稱他是“獻寶王”,因為他曾三次將自己最珍愛的收藏捐給了黑龍江省博物館。而今雖然人已遠逝,但他所捐贈的文物已成為博物館裏的珍貴成員。

  姜宗昌老先生,生前是一位收藏愛好者。2009年,80歲高齡的他做出決定,將自己收藏近半個世紀的傳統木匠工具無償捐贈給黑龍江省博物館。2009年2月26日、3月3日,姜老先生分兩批將收藏的傳統木匠工具共計553件(套)全部無償地捐給了黑龍江省博物館。這也是黑龍江省博物館近20年來徵集數量最多的一次藏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也為今後舉辦中國建築史展覽提供了重要展品。這些木工工具主要是近現代系列的傑作,其中有的已經絕版、失傳。這些工具有的造型與我國考古發現的古代手工業工具極為相似,因此對研究中國手工業相繼相承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省博為此舉辦展覽《凝固的樂章——中國古典建築與傳統木匠工具掠影》。“姜老先生的捐贈及展覽的舉辦對於保護與研究、宣傳與弘揚中國傳統建築工具,豐富人們對於與傳統建築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習和解讀古代建築史及物質文化史,均具有重要意義”,省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説。

  2010年,姜老先生又向黑龍江省博物館進行捐贈,捐贈品為自己珍藏的858支筆,其中從年代久遠的第一代美國産派克牌鋼筆,到當年亞洲家喻戶曉的14K金的“英雄100號”;從中國古代的毛筆,到外國的蘸水筆,其中精緻的美國、德國、日本生産的珍貴的金筆就有百餘支。博物館為此特舉辦《筆的世界——姜宗昌先生個人收藏筆類捐贈特展》,展出了其中的429支筆,讓觀眾了解筆的發展歷史,認識筆的珍貴价值和現實意義,收到很好的社會反響。

  最讓記者難忘的是,2013年記者跟隨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姜宗昌老人家裏。老人的房間,讓人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房間簡樸,幾乎沒有任何裝修,房間裏的門都是過去的白木門。老人調侃道:整個哈爾濱,可能就我家沒有任何裝修,因為這樣最環保。那時已84歲高齡的姜宗昌老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嚴重的腿部血栓讓他苦不堪言。但一説起自己的收藏史,老人眼裏立即閃現出興奮的光彩。

  三次將自己最珍愛的收藏捐給了博物館,姜宗昌感覺了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他説,我給這些寶貝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因為收藏文物就是為了佐證歷史,就是為了讓後人更好地了解過往的歷史,博物館就是它們展示自己價值的最理想之處。它們有了自己的家,也就圓了我收藏的夢想,讓我的人生再無遺憾。

  在黑龍江省博物館捐贈名錄上,還有許多像姜宗昌老先生一樣可敬的老人:抗美援朝老兵邢子臣,捐贈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勳章證、“為了祖國”勳章、“中國人民志願軍”臂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等物品;王效大等退伍老兵捐贈戰爭時期及和平時期的珍貴藏品若干,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獎章、解放東北紀念章、華北解放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西北紀念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紀念章等。

  讓藝術在博物館裏永現魅力

  據黑龍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陳禹介紹,在近幾年接受的社會捐贈中,書畫作品數量很大,目前已經超過千件。其中有很多捐贈者都是黑土地上的知名藝術家,如于志學、王雋珠、宿萬盛,這些黑土地上的藝術名家,先後將自己數百幅作品贈予黑龍江省博物館。

  2012年,由黑龍江省文化廳提議和倡導,省博物館與省書協聯合籌備組織,省博物館承辦的黑龍江省書法名家《首屆龍博筆會》在省博物館舉行,從此拉開了我省知名書法家、畫家無償捐贈的序幕:2014年4月,于志學老先生兩次捐贈書畫作品115件;同年,黑龍江籍著名畫家王雋珠將代表作320件無償捐贈給省博物館;2015年,我省擅作寫意花鳥畫的著名國畫家宿萬盛將自己300多件作品無償捐贈給省博物館;2016年初,冰版畫家朱曉東捐贈冰版畫213件……

  近日在採訪中再次回憶起當年的捐贈,宿萬盛説,我學畫時的夢想就是把自己的作品送進博物館,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但學畫四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想到,自己的作品真的能夠被博物館收藏。這是我一生中最感恩的事,因為它是對我藝術作品的極大認可,實現了我的作品的最大價值,並使它們有了美好的歸宿。

  在捐贈過程中,宿萬盛也曾有一個小小心結。他説,以往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捐給博物館,都是年齡很大或不在世而由後人捐贈。我不到60歲,就將作品全部捐出,一度很躊躇。直到他一次偶遇于志學,于志學對他説,“不要想那麼多,你只要想著我的畫兒在博物館裏,被博物館收藏了,就可以了,這是多大的榮譽啊!”于志學的話讓他豁然開朗,他當即決定將自己的300余幅精品力作捐贈給省博物館。

  宿萬盛説,作為藝術家,我們應該把優秀的作品留給博物館,既讓作品得到妥善地保管,又能讓我們的後人看到它,展現它們最大的藝術價值。

  無償捐贈引領時代風尚

  陳禹説,藏品徵集是博物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發揮社會職能的重要依託,而社會捐贈是博物館開展文物徵集的主要來源和渠道,縱觀當今世界博物館事業發展趨勢,可以發現,以各類型博物館為接受載體,社會大眾進行義務捐獻已經成為一種風尚,這種狀況尤其在發達國家表現的尤為突出,可以説這種捐贈風尚也是衡量文明發展程度的一個標準。

  據介紹,為了使社會上的流散文物、個人收藏、名人使用的物品等有一個好的歸宿,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護、研究和利用,省博物館多年來一直倡導接受社會捐贈,也得到了熱心人士的積極響應。自2009年以來,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捐贈3100余件。捐贈者中有普通百姓、退伍老兵、社會團體等不同渠道,捐贈品種類豐富,歷史文物、俄僑文物、自然標本、藝術品及生産生活用品等,不僅豐富了館藏,擴大了社會影響,也為百姓打造了內容豐富的展覽,提升了大家對博物館的認知。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比較珍貴的清末雙龍紋石碑,是哈爾濱市民丁鐵華捐贈的。當時為了保護好石碑,他特在石碑四週修建了一個簡易房,雖多次有人出高價購買,他都堅決拒絕了,最終將出土文物上交給省博物館,該塊石碑的發現對哈爾濱商業發展的歷史及地方史學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俄僑文物的捐贈則以巴吉赤的女兒歐莉婭和兒子安德烈為代表,他們捐贈的生活用品、書籍、設計圖紙、照片等達百餘件,成為今天省博物館俄僑展創辦的基礎,既豐富了展覽內容,又為哈爾濱近代史上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佐證。

  此外,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省還有許多展館也都曾收到熱心人士的無償捐贈。僅東北烈士紀念館近三年來就接受各界無償捐贈近20次,收到相關實物或抗戰類文集140余件(套),其中包括抗聯名將趙尚志將軍後代李龍捐贈的趙尚志將軍及東北抗聯相關圖片和書籍;孔慶堯烈士後代捐贈的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望遠鏡、皮包等珍貴物品。(記者 董雲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