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地到生産食品的嬗變

2017-07-31 08:41:14|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杜娜

  在連續多年增産豐收以後,農業供給側矛盾突出。黑龍江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兩次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打響了全面大力度調整種植結構戰役。“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果蔬”——伴隨農業種植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經營主體和各級政府的思想行為也呈現出市場取向的積極變化。

  夏至時節,完成了一遍鏟趟,此時正是種地農民可以挂鋤小憩的最美時光,不過海倫市新北香黏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曹中軍卻絲毫不得清閒,因為伴隨事業的發展他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農民了——這有名片上的三個頭銜為證:“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黑龍江省鮮食玉米協會副會長”、“中國鮮食玉米産業聯盟副主席”,不過曹中軍更喜歡人們叫他“老曹”。

  當記者來到位於海倫市工業園區原野路1號的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採訪時,身兼合作社理事長和公司董事長的曹中軍正和設計公司及施工方的負責人一起研究立塔吊建冷庫的施工細節。“今年成敗全在此一舉了,現在最關鍵的就是搶工期,必須在新玉米下來前把冷庫建好,只剩下70天了!”焦急寫在他的臉上。

  老曹要建的是1萬平方米的大型冷庫,建成後至少可增加3萬噸玉米的冷凍存貯能力,滿足3萬畝鮮食玉米的加工需求。“公司現有的冷庫有1萬噸的冷凍存儲能力,只能滿足1萬畝玉米加工所需;但今年跟公司簽約的基地面積已經由去年的1萬畝擴大到4.2萬畝,所以在新玉米下來前必須把冷庫建好。”

  原來,老曹他們種的不是普通玉米,是品種特殊、口感甜粘的鮮食玉米;這些玉米不是進入糧食市場,而是經過加工直接進入食品市場,這讓他們規避了一些風險。去年受收儲政策影響,種籽粒玉米的農戶效益大幅下滑,但他們合作社的入社農戶和與公司簽約的其他合作社農戶卻都實現了增産增收,畝效益在800元以上,帶地入社的農戶還能格外得到一筆分紅。

  去年的風波,讓農民認識到,種地掙錢不再天經地義,生産出市場喜歡的産品,才可能保證收益;也讓“原野老曹”脫穎而出,成為農民心目中的致富能手。

  作為海倫市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大軍中的一個領頭羊代表,曹中軍擴大規模的願望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的共同支持。為了支持他,海倫市把省裏促進調結構的財政擔保、貸款貼息支持項目落到了這裡,為企業建冷庫提供2800萬元的5年期貼息貸款;全縣9個鄉鎮種旱田的農民都主動加入進來。據介紹,為了鼓勵調結構,黑龍江省先後出臺《關於扶持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産基地建設的意見》及《黑龍江省2017年耕地輪作試點工作方案》,採取財政擔保、貸款貼息的形式對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産基地重點扶持;對參與耕地輪作試點地塊每畝補助150元,加快推進玉米與大豆輪作。截至6月19日,各地已受理財政擔保、貸款貼息的支持項目233個,已發放款通知書15669萬元,實際放款到經營主體手中5900萬元。

  海倫市農業局局長姚宏偉告訴記者,原野食品得到的2800萬元,是海倫市最大的一筆貼息貸款支持項目。對這麼大的項目上馬,老曹充滿信心。他不無驕傲地對記者説:“市場銷售沒問題。自2000年開始做冷凍玉米銷售,17年了,我們的産品一直供不應求,從來沒剩過貨,也從未完全滿足過採購商的需求。為啥?因為所有吃過我們産品的客戶,都成了回頭客,咱的産品確實好吃。為啥?因為我們17年如一日地從細節處提升品質保品質。這話説起來簡單,做起來也不難,難的是堅持做。就比如現在這個季節,今年玉米長勢弱,此時要是追一遍肥,長勢就大不一樣,但口感會下降,所以我們選擇不追肥,雖然這可能會影響秋後鮮棒售價;還有,鮮棒採摘後必須在2小時之內蒸煮,為此我們根據加工能力倒排日採摘量,絕不讓鮮玉米過夜,有時採摘不及時,鮮棒老了,就寧可改做飼用;再有,玉米蒸煮後的冷卻,用冷水浸泡降溫快速省事,但影響口感還會導致一些營養成分流失,所以17年來我們堅持自然晾幹……”

  老曹的成功秘訣,道出了當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市場導向,品質取勝。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金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通過調結構,大糧倉正呈現出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變的可喜變化;而且,不僅種植業結構優化了,農民的觀念和行為也發生了市場取向的可喜變化——許多合作社在市場引帶下從單幹走向聯合,誕生了一批種養加銷全産業鏈發展的合作聯社;從事銷售的農民多了,在農村投資興業的職業農民多了;引領基地農戶進市場的加工行銷企業多了;實現多崗位就業、多門路增收的農民多了……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官員的工作方式也悄然改變。

  黑龍江省海倫市農業局局長姚宏偉告訴記者,今年海倫市在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中,非常注重龍頭引帶。“沒有市場和銷售出口,我們也不敢貿然動員農民種什麼。”姚宏偉的“膽小”,透出了科學負責的態度。(記者 張桂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