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撫遠:“共享賬戶”為貧困戶“分紅”

2017-08-21 10:23:30|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杜娜

  貧困戶也可以“分紅”了。這是發生在“華夏東極”黑龍江省撫遠市的新鮮事。該市從去年開始探索建立“共享賬戶”精準扶貧,集納興邊富民、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紅利,讓貧困戶共享一些政策和公共資源、資産收益,去年為每名貧困人口至少分紅1000元。

  “共享賬戶”給每名貧困群眾分紅1000元

  撫遠市通江鄉東海村貧困戶單炳義今年63歲,兒子腿部殘疾,兩個孫子不到10歲,均沒有實際勞動能力。

  談起收入,老人小心翼翼地從包裏拿出一本存摺,上面清晰地印著2016年12月2日存入4000元。

  單炳義特別感謝這筆“共享賬戶”的“分紅”,他説:“家裏沒有能幹活的,我也不會做買賣,‘分紅’對我家太重要了。”

  撫遠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地處中俄邊境,總人口12.6萬,貧困人口658人,今年有望“摘帽”。

  撫遠市統計發現,全市因病、因殘以及缺少勞動力等因素致貧的佔貧困戶八成以上,靠自身勞動脫貧難度很大。為此,撫遠市吸納一些政策紅利、國投産業收益組建“共享賬戶”,賬戶挂靠在撫遠市扶貧辦,讓更多貧困戶共享公共資源、資産收益。

  2016年“共享賬戶”收入142萬元,其中大部分來自邊境互市貿易政策紅利。撫遠邊民互市貿易區2015年7月啟動,按照規定,邊民每人每天最多交易不超過8000元。一些採購商為了一次採購更多商品,用邊民證核銷一次商品,需向邊民繳納5元或總額1%的費用。

  撫遠市口岸辦副主任薛昌禹説,口岸辦將1000多個貧困群眾(包括省級貧困戶)邊民證集中起來,每20人組成一個扶貧互助組,方便採購商集中使用。2016年,撫遠邊民核銷商品總收入340多萬元,其中1000多個貧困群眾核銷收入112.6萬元,每名貧困群眾分得1000元。

  集納多元紅利確保“共享賬戶”常態化

  如今,撫遠“共享賬戶”收益渠道越來越多,烏蘇鎮每名貧困群眾因此就比全市平均多“分紅”2400元。

  烏蘇鎮黨委書記李東生説,烏蘇鎮和一家公司合作開發旅遊産業,年保底收益30萬元。隨著旅遊收益增加,還可以按遞增比例分紅。以後,這筆收益將集中納入全市的“共享賬戶”統籌。

  通江鄉東安村一塊閒置地上建起了光伏電站,除了每年留給村裏1萬元收益外,還有18萬元將納入全市的“共享賬戶”。“像這樣的光伏電站,撫遠已建完17個。”撫遠市發改委副主任鄭廣銘説,半年就能為“共享賬戶”注入100多萬元,這種模式可連續20年。

  今年下半年,撫遠市重點産業項目投資共享收益將陸續見效。

  整合資金580萬元建立培育食用菌菌棒生産基地,通過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部分收益投入“賬戶”;投入財政資金760萬元的蔓越莓種植項目已經“結果”,再有兩年進入豐産期,也有一部分收益進“賬戶”,可連續10年收益。

  撫遠市正計劃把政府支配的高速公路、壩外、灌渠周邊1.2萬畝邊角地,以及3.25萬畝公共水域的經營收益納入“共享賬戶”,使“共享賬戶”有長期穩定收入。此外,一部分閒置土地退耕還林,每年也會有收益進“共享賬戶”。

  “共享賬戶”引領群眾共同致富

  “越到脫貧攻堅尾聲,貧困戶越是‘老的老、小的小’,越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給什麼産業都發展不起來,必須扶一把。”撫遠市委書記周宏説,通過“共享賬戶”讓他們得到長效、穩固、合規的收益。

  “以往不少政策性資金投入後,沒發揮出最大效益。”撫遠市扶貧辦負責人武長才説,撫遠在公共資源共享改革中明確一些政策性投資權屬,産權歸公共所有(市、鄉、村),並享有股權回報,確保“共享賬戶”持續發展,今年“共享賬戶”收入預計超過350萬元。

  除了看得見的收益外,撫遠還在公共服務共享、科技成果共享等方面制定了32條扶貧政策,加強教育、醫療等服務。通過政府配置資源資金、優惠政策等手段,讓專家、能人把“攥”在手裏的實用技術拿出來,玖成水稻種植專業科技合作社已對3000多人次農戶免費培訓。

  黑龍江省委調研組近期對撫遠推進公共資源共享改革調研認為,撫遠探索出“強弱捆綁、以強濟弱、以強帶弱”的發展方式,重新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使普通群眾分享項目成果,使更廣泛貧困群體共享扶貧收益,實現了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和更廣領域的共享。 新華社哈爾濱8月20日電(記者李鳳雙管建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