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互聯網氣象信息傳播服務

2017-08-25 09:23:58|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杜娜

  日前,黑龍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聽取了關於《黑龍江省氣象信息服務管理條例(草案)》的説明,24日,本次大會對草案進行分組審議。該條例是全國關於氣象信息服務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立法具有創制性。

  互聯網氣象信息傳播亟待規範

  據了解,長期以來,黑龍江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氣象信息製作、發佈、傳播體系,在滿足公眾氣象信息服務需求、氣象災害防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互聯網氣象信息傳播興起的新形勢,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傳播的公眾氣象信息和預報結論不一致,內容不完整,不標注發佈時間和發佈臺站,傳播過時預報結論等問題。個別媒體還發佈不準確的極端天氣信息,給社會生産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負面影響。

  草案明確規範公共氣象信息服務的發佈、傳播行為,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或者信息服務平臺,不得傳播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以外的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發佈的公眾氣象信息,從事公眾氣象信息傳播應當及時、準確、完整,並標明發佈氣象臺站的名稱和時間。互聯網傳播本省行政區域內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所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內容及時間、互聯網地址。記錄備份應當至少保存60日,並在有關部門依法查詢時予以提供。

  突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死角

  在立法調研中,工作人員發現,部分村屯由於尚未建設接收設施,無法接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傳播上還存在盲區和死角。有些地方由於經費不足,突發事件預警發佈系統建設不夠完善,影響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和發佈的時效性。

  草案針對這些問題,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公眾氣象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傳播中的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傳播設施的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建設,建立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傳播機制和快速傳播渠道。

  共享氣象探測資料

  為滿足社會各界對氣象信息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草案對開放氣象探測資料社會公共資源,支持非公眾氣象信息服務市場化發展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規定,鼓勵和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非公眾氣象信息服務活動,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平競爭。

  草案還指出,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國家所屬氣象臺站氣象探測資料社會公共資源開放目錄,實現資源共享。(記者閆紫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