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
《實施意見》出臺的基本背景和過程
從省情來看,黑龍江省肩負著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的重大責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黑龍江省地域面積較大,地處緯度高,季風氣候特徵明顯,春秋兩季大風天氣多,局地常見洪澇災害,易出現極寒暴雪天氣,森林草原覆蓋率高、存在發生森林草原火災的風險,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仍然複雜。
黑龍江省《實施意見》由省減災委、省民政廳牽頭組織實施,期間,省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省政府應急辦及相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5月8日,《實施意見》提交省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審議;6月22日,經省委深改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8月31日,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施行。
《實施意見》的基本框架和內容
《實施意見》共分六部分、21條,從總體要求、管理體制、預防體系、綜合減災、減輕風險、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實施意見》提出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為核心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綜合減災,統籌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地方為主,省委、省政府統籌指導和支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以專為主、專兼結合等六個基本原則。
《實施意見》指出了防災減災救災的十項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加強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地質等災害的預警預測體系建設。二是加強各類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完善政府實物儲備、商業儲備、社會協議儲備和企業生産能力儲備相結合的救災物資儲備。三是完善與吉林、內蒙古的省際間以及與俄羅斯的國際間合作機制,實現防災減災救災的聯防聯控合作體系。四是培育整合具有減災救災宗旨的社會力量,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促進從政府為主向協同治理、多元聯動的減災救災方式轉變。五是突出隱患排查治理,開展以縣為單位的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調查,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六是突出民生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和水資源調配工程、農業抗災和林火撲救能力和海綿城市建設。七是加強社區減災能力建設,建設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廣泛開展減災宣傳教育。八是加強應急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九是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廣測繪地理信息等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強化科技支撐。十是健全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市(地)、縣(市、區)應建立健全受災人員補助標準。
《實施意見》的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圍繞一個主線。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黑龍江肩負著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的重大責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一主線,同時兼顧黑龍江省水資源豐富的鮮明特點展開。
二是緊扣“三個轉變”。將“三個轉變”作為改革目標突出出來詳細闡述,並且設置“突出災前預防”“統籌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減災”和“減輕災害風險”三部分,與“三個轉變”相呼應。
三是健全管理體制。將黑龍江省特色突出7個災害處置體系,3個安全生産處置體系以及水資源保護體系等11個體系整合到省應急委員會下,構建龍江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格局。
四是明確責任劃分。明確市(地)、縣(市、區)全面負責本地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強調應急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明確了啟動省級應急響應災害的應急處置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省委省政府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市、縣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未達到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的災害和特別重大以外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由市、縣負責處置。
五是強調資源共享。依託省政府應急指揮平臺整合部門數據資源,多部門共享信息。提出整合各類基層服務站和信息員,實現一站多用、一崗多責、一專多能。建立協同應對機制、統一調配機制和損耗補充機制,打破體系和部門的界限,省應急辦統籌調配全省應急資源和力量,在集約和節約的前提下,形成應急處置的優勢力量。
六是突出市場作用。提出加快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和推廣農業政策性保險、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和專屬農業大災保險,探索政策性森林保險、農村住房保險和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提出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市、縣結合本地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有條件的地區可對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等給予保費補貼。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提高市場主體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深度。
七是實化標準要求。《實施意見》在災害信息員配置、避難場所建設、減災培訓和演練、公益宣傳和動員等方面設置了“及格線”和“達標值”,目的就是消除社會的模糊認識,讓大家有具體的參照,便於操作執行。將定性要求變成定量標準,“軟指標”變成“硬任務”,就是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把防災減災救災變成一種自覺行為、一種日常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實現防災減災,全民行動,努力減輕災害風險,保持和諧穩定的生存環境。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