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黑土地的“養生”傳奇
50多年前的北大荒,沃野千里、黑土凝香,“插根筷子都發芽”。
今天,來自龍江的全國人大代表翟清斌在全國兩會期間“將黑土地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建言,引起廣泛共鳴。
50年間,東北黑土地以每年0.2-1釐米的速度悄無聲息地流失著。有分析指出,按這樣的速度,再過50年,黑土地或將消失。
地處核心黑土帶的哈爾濱,近年全面開啟了搶救黑土地的進程——“包紮止血”控流失、秸稈還田肥土層、循環農業強地力……一場順應自然法則的“冰城實踐”正在點燃黑土地的新生機!
黑土“失血” “幾十年間,黑土層薄了一半”
茫茫黑土地上,一位農民手中的犁不經意間在地上豁出了一條深20釐米的小溝。幾個月後,小溝底部的黑土大量被雨水沖走,變成了一條1米深的大溝。經年累月,這條溝在變闊,已能開進一列火車。這是一條在賓縣很常見的侵蝕溝,老百姓稱之為雞爪子地、鹿角溝,它們像橫亙在黑土地上的傷痕,刻錄著黑土流失的年輪。
賓縣平坊村地處山腳下,曾有一處巨大的侵蝕溝,能放下一台大吊車。下雨的時候,山上的雨水順著大溝往下衝,形成翻滾的黑色泥流,非常聳人。村民們講,最初,這條溝一抬腿就能邁過去。
在賓縣民和鄉啟新村仁義屯,一條近兩層樓深的侵蝕溝,則將屯子從中間“劈成兩半”。“每到雨季,黑漿順著溝底滾滾而去。”民和鄉水保站站長回憶説,當時村民出行繞過大溝要走1公里,一些村民的房子因距離大溝太近成為危房而被拆除了。
地處丘陵的賓縣是哈市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大大小小的侵蝕溝曾一度多達1.2萬條。而全省侵蝕溝數量曾超過16萬條,佔地9萬多公頃。據市水務部門監測,哈市9區、9縣(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一些地區黑土層的厚度不足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半,幾十年間流失的黑土層需要上萬年才能形成。
“我們小時候挖黃土給家裏抹墻,得往下挖1米多深才到黃土。幾十年過去了,黑土層薄得兩鍬就能挖穿。”面對世代耕種的這片黑土地,雙城東關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付海維感慨良多。
包紮“傷口” “1.2萬到6000”的“賓縣經驗”
如今,當記者再度來到仁義屯,那條把整個屯子切割成兩部分的侵蝕溝已經是另一番模樣。在溝底,一排排用漿砌石修築而成的谷坊把大溝整體抬高。溝兩側成排栽種的柳樹如根根釘子牢牢鎖住黑土——土地的傷口被包紮起來,“血”止住了。
從事水保工作36年的賓縣水保處主任張潤儒參與並見證了為黑土地“止血”的宏大歷程。“1994年一場洪水衝出了1300多條侵蝕溝,全縣4000公頃黑土地永久流失,變成無法耕種的灘塗或沙化地,這也喚醒了人們的保護意識。”
以光恩鄉長安鎮為例,這個曾經賓縣黑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域,耕地多分佈在丘陵上,大量巨石散佈在田間,坡耕地每年流失的黑土層高達1.5釐米。
張潤儒説,當時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用炸藥炸碎巨石,把原來坡耕地都改成梯田。“坡改梯”消除了水流的勢能,也就阻斷了黑土被水沖走的可能。被炸碎的巨石為梯田修築田埂,相當於上了雙保險,黑土資源被牢牢鎖在耕地中。更為關鍵的是,巨石被炸碎後騰挪出了很多耕地,“坡改梯"的過程不但未讓耕地減少,反而讓耕地總量增加了不少。
光恩鄉10公頃耕地上總結出的“賓縣經驗”,對於地處丘陵地帶的賓縣意義非凡。經過多年治理,目前賓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侵蝕溝從1.2萬餘條下降到如今的6000條。
在張潤儒看來,鎖住黑土層的根本原因不在治理手段的高超,而在於生態機制的完善。“現在林地都是承包制,每棵樹都有主,這些年沒人偷著砍樹了,這才留住了黑土地。”
增加“體重” 規模方程式破譯黑土“育肥”密碼
在300年前的松嫩平原上,一片片枯萎的植物被塵土覆蓋,它們體內蘊藏的養分沉積幻化,最終形成了我們腳下的黑土。而如今在冰城,黑土層成長的週期被縮短到了3年——秸稈還田就是秘訣。
雙城東關農機合作社的玉米地,一腳踩下去,整個腳面立即陷入鬆軟的黑土層中,這裡是中國農科院作技術支撐的黑土地保護項目。“我們合作社從2015年開始試點黑土地保護,主要是通過科學的秸稈還田方式讓消失的黑土層再生。”付海維指著腳下的黑土地難掩激動地打開了話匣子:第一年將秸稈打碎還田,第二年回收發酵堆肥再還田……
他説,秸稈還田讓來自農作物産生的腐殖質融入土壤,第二年地裏就挖出了大量的蚯蚓。作為土壤生態試金石的蚯蚓大量出現,説明這裡的生態環境和養分都提升了。去年秋整地的時候,拖拉機一下地就感覺土層鬆軟了。3年來,這裡幾萬畝地黑土層平均增厚了6-8釐米。
哈爾濱東金集團在我省蘭西縣的1.4萬畝玉米種植基地,黑土層平均厚度從2005年剛接手時的12釐米,如今已增長到30釐米——他們讓黑土地“變胖”的秘訣,除了科學的秸稈還田外,還有深松整地。
“利用大型機械深翻土地30釐米以上,積存在地表的水會很快滲入地下,減少了積水在地表流動沖走黑土的可能性,而滲入地下的水在旱季還能被作物吸收。”東金蘭西基地負責人高文芳把深翻土地形象地比喻成在地下建小水庫。
雙城和東金的黑土地培肥樣本有一個共同特徵,規模保有量動輒超萬畝。土地規模化經營,將黑土再生效率的最大化與成本最低化高度兼顧。
“大型合作社讓耕地集中連片,裝備先進、承租土地時間長,養地意識更強。”雙城農技中心副主任張文成表示,依託大型合作社,雙城10萬畝已納入保護試點的耕地,其黑土層力爭3年時間從15.5釐米提高到30釐米,由此呈現出的是又一個黑土地快速“育肥”的典型樣本。
提升“體質” 循環農業開啟黑土“培肥”循環
與量的減少相比,我們腳下的黑土地更面臨著質的退化。
付海維回憶起幾十年前的黑土地動情地説,那時用手能攥出油來,幾乎不含有害物質。
但隨著黑土的流失,靠增加化肥提高産量的農業模式加重土壤板結退化,而土壤退化又進一步加重了黑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打破惡性循環,建立新的良性循環模式成為冰城黑土地保護的重要訴求。
在雙城萬隆鄉,養牛大戶劉偉生時常開著“四輪子”全鄉蒐羅牛糞。“我把這些牛糞送到帝盟公司加工成有機肥,再返還給鄉親們。”劉偉生説,鄉親們用牛糞換有機肥,地力明顯提升了,種出來的綠色農産品則被帝盟高價回收。
“施用有機肥能提高地力,卻不像化肥那樣造成土壤板結,還能增強涵蓄雨水功能。”在市農技協聯合會會長徐福志看來,循環農業模式前景廣闊。
萬隆鄉的新循環模式並非個案。如今像中節能、帝盟生物、丹青諾和等一大批環保及新能源企業帶著先進技術和循環農業新模式落戶冰城畜牧重鎮雙城區,變廢為寶的循環農業鑲嵌在冰城種養産業鏈上,為黑土地保護系統添加重要一環。
在賓縣馬鞍山村有一塊試驗田,這塊坡耕地被改成梯田後,黑土層厚度最高達50釐米,地力明顯提升,而附近與其坡度相同的另一塊坡耕未改梯田,黑土層只有30釐米。張潤儒説,鄉親們測産,梯田一畝地收了16麻袋玉米,而坡耕地只收了12麻袋。
這些保護措施,正在形成推動農業效能聚變的新循環,讓黑土地煥發新生機。(記者 霍亮)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