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水準

2018-07-19 09:29:01|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我省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水準

黑龍江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水準

  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有機水稻種植示範基地核心種植區東禾久宏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採取超早缽育、兩段式育秧、地膜覆蓋等先進技術,嚴格按照有機水稻種植操作規程生産,並建立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視頻安全可追溯體系,生産的“慶禾香”大米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獲得首屆放心365杯國際大米擂臺賽擂主盛夏時節,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慶安鎮祥安村的綠色食品玉米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核心區內的玉米鬱鬱蔥蔥,長勢旺盛。通過標準化技術應用、開展農機化作業、強化設施化建設,這裡已成為集優質化、專業化、規模化、設施化、裝備化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産基地。2017年該區域玉米畝産實現850公斤。 

  7月11日~12日,全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以下簡稱標準化基地)建設與管理現場會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召開。黑龍江省內各地綠色食品戰線相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代表近200人一起深入綠色食品玉米、水稻標準化生産基地、有機水稻示範園區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産企業;實地考察標準化基地管理單元和基地管理單位;查閱綠色食品原料生産記錄和檔案;聆聽綏化市、慶安縣、同江市、蘿北縣的典型經驗,目的只有一個,深刻理解當前綠色食品發展的市場形勢和時代要求,更好把握標準化基地檔案建立及管理體系建設的有效經驗,全力以赴進一步提升我省標準化基地建設和管理水準。

  標準化基地建設奠定綠色大省堅實基礎

黑龍江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水準

  自2004年黑龍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創建工作以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産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效顯著。可以用五句話、十五個字來概括:一是規模大,到2017年底,全黑龍江省國家級標準化基地發展到165個,面積6694.1萬畝,佔全國總量的38.7%,是全國最大的標準化基地聚集區;二是分佈廣,全黑龍江省所有市(地)行政區、農墾和森工系統都有建有標準化基地,57個縣(市區)和52個農場建設標準化基地;三是品種多,標準化基地涉及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雜糧和食用菌等9個品種,涵蓋了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四是産量大,2017年全省標準化基地原料産量達到2200萬噸,約佔全國總量的20.1%;五是品質優,標準化基地産品品質監測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沒有發生大的品質安全事件。

  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黑龍江省標準化基地形成了“政府創建,龍頭帶動,農戶參與,全程監管”的建設模式,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標準化生産基地,而且成為黑龍江的形象品牌,從整體上將黑龍江省農業推入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在推進綠色興農,品質興農,品牌強農和農民增收等方面作用突出——

  加快了農業標準化進程。黑龍江省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模式,示範帶動標準化種植面積1.5億畝,比創建前增長4倍,標準化基地已成為實施和推進農業標準化的有效載體。

  提升了農業産業化水準。通過標準化基地的支撐,全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90家,其中,年産值超億元的100家,約佔全黑龍江省規模以上農業企業的30%。

  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通過龍頭企業與標準化基地實行訂單式生産,提高了土地産出和效益,有龍頭帶動的標準化基地原料售價比普通産品每市斤平均高出0.1-0.2元,增加了基地農戶收入。

  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基地創建前經過了嚴格環評,保證了基地品質。建設後,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增施農家肥,減少化肥施用量,避免了基地及周邊環境受到污染。

  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各地積累了很多先進經驗,有效地引導工作推進——

  黑龍江省綏化市委市政府圍繞推動“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産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建設向更高品質更高層次邁進的目標定位,以標準化建設管理為動力,堅持標準,注重規範,強化服務,強力持續精準推進綠色食品産業健康發展。全市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增長量、認證數量增長量兩項指標連續四年位列全省之首;是全省最早制定地方級綠色食品生産技術操作規程標準的地市,2016年修訂的《綏化市A級綠色食品生産技術操作規程》,涵蓋了24種作物28項生産技術標準,使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各環節均有標可依。

  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高標準建設大基地為牽動,強化組織領導,強化生産標準,強化源頭控制,強化企業參與,全力打造綠色食品産業強縣。成立由縣長親自挂帥的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分工;打造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163名農技人員常年在生産第一線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通過簽訂目標責任狀,形成了縣鄉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對生資市場、育苗、播種、施肥、用藥、田間管理、收穫、交售及檔案記錄等各環節的有效檢查監管。目前,全縣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面積130萬畝,佔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的45%。該縣東禾農業集團通過組建聯社,採取“帶地入社、二次分紅”的辦法,把一二三産融為一體,直接引帶企業標準化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現入社農戶發展到2858戶,入社土地33萬畝,2017年,企業為農戶二次分紅1026萬元。

  黑龍江省同江市緊緊圍繞“綠色興農”發展戰略,以建立綠色食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為載體,強化綠色食品品質全程監管。該市整合資源建立了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中心,購置檢測設備34余臺(套),落實事業編制20人;建立10個綠色食品品質安全監管服務站,落實專(兼)職工作人員35名,配套農殘速測設備95台(套),實現了綠色食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全覆蓋。市財政安排資金在全市85個行政村聘任1名綠色食品品質安全協管員,並配備1台農藥殘留速測儀,重點負責綠色食品基地監測和産地準出管理工作。出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參與基地建設、申報綠標、打造品牌、市場行銷等方面12條獎勵政策。連續三年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監管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且每年遞增20%以上,2018年財政預算達到62萬元;市財政還拿出123萬元作為引導資金,購置5大類有機肥400噸,發放給綠色食品基地農戶示範施用,推動農業“三減”措施落實。2017年,全市綠色食品可追溯面積達到150萬畝,促進農民增收8600萬元。

  2017年被確定為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縣,並被推薦為第二批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之一的鶴崗市蘿北縣,通過製作基地管理圖板,創新宣傳方式,規範檔案管理,強化技術支撐,嚴格投入品監控,狠抓標準化基地建設的源頭治理。縣綠辦專門設置了大基地檔案室,配齊了專用的檔案櫃,將大基地創建資料及時分類歸檔,按創建體系文件、佐證材料進行登記、編號、裝盒、建立目錄、保存;每年統一印刷記錄冊,發放到各創建鄉鎮,由鄉鎮農技人員和村技術員負責指導種植戶、合作社對基地管理記錄規範填寫,並集中到縣基地辦存檔5年,每年的監管記錄、培訓記錄、自查資料、影像資料一併歸檔。目前全縣已認證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産基地35萬畝,基地農戶2806戶,年生産優質原料水稻20萬噸。

  據專家測算,僅發展綠色食品一項,我省年均折合減少尿素施用約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00萬噸。十多年來,黑龍江省圍繞標準化基地已制定60多項綠色食品生産操作規程,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為確保品質興農奠定了重要基礎;標準化基地“洼地”效應明顯。依託標準化基地,全省引進新加坡益海集團、上海光明集團和象嶼集團等國內外農産品生産加工企業100多家,投資總額210多億元;依靠充足的優質原料,標準化基地所在區域的一些小産業迅速成長為大産業。

  六大目標定位引領綠色發展新航向

黑龍江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水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品質興農,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作為農業全産業鏈的基礎,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工作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如果説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發展綠色食品的一個重要目標,那麼標準化基地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標準化基地從誕生之日就注重産地環境監控和生態保護,倡導清潔化、減量化生産,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學農藥使用,遵循資源循環無害化利用。因此,做好標準化基地工作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興農的有效載體;是推進品質興農的有力抓手;是推進品牌強農的重要途徑;是推進效益興農的必然選擇。

  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時代呼喚新作為。為更好發揮標準化基地的領跑作用,今後一個時期,黑龍江省標準化基地建設要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建設和管理水準,努力建設一批品質標準高、管理機制先進、功能示範作用強、品牌形象彰顯和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的國家級標準化基地,使其實現六個新的目標定位——

  一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示範區,大力提升品質安全水準,使其成為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示範性基地;二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生産的“樣板田”,通過不斷完善基地標準化體系來引領和帶動區域內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促進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三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提高基地産品的品質、標準,以及完善産業化經營機制等形式,大幅度提升基地綜合效益,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和增長點;四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推廣新科技和培育新型農民的“平臺”,大膽創新標準化基地的建設方式和方法,通過基地引進一大批新成果、新技術,培育出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五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新産品開發的密集區,積極引導綠色食品生産加工企業依託標準化基地的優勢,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低碳環保的深加工産品和系列産品;六要把標準化基地打造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品牌,通過全方位、密集型的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擴大黑龍江省標準化基地影響力,培育品牌,樹立形象,得到國內外企業和消費者的廣泛認知、認同。

  六項重點工作力促綠色提檔升級

  今後,全黑龍江省各地在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和管理上,要抓好六項重點工作——

  突出標準化生産這一核心。要善始善終,一以貫之地把標準化建設貫穿基地建設的每個層面和每個階段。要注意通過執行操作規程提高標準化水準,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切實提高基地農戶科技素質,確保技術規程的入戶率和到位率;通過採取召開現場會、舉辦培訓和典型示範班等多種形式,確保標準化全面實施。

  抓住全程品質監管這一重點。基地原料“真綠”,産品才會綠。要按照總書記就農産品品質安全工作提出的“産出來”、“管出來”的重要論斷及“四個最嚴”的要求,積極推進監管工作前移,把“管出來”的各項措施延伸到生産基地、落實到“産出來”的全過程。重點是牢牢把住生産基地的“環境關”,嚴格執行産地環境標準,堅持對綠色食品生産基地的土壤、水、空氣進行檢測和環境評價,對達不到標準的,要禁止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對已建成的生産基地,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不斷強化對基地環境的保護。搞好新污染源控制,推進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治田、治水、治污染源,標本兼治,保護改善基地生態環境。要突出管好、管住“投入品”,通過在基地建立投入品專供點,集中區域,統一管理,聯合控制措施等確保生産基地投入品安全。要積極推行“退出制度”,真正做到靠機制管人,靠制度管事;建立基地産品的品質追溯體系,對不合格的基地和産品,實施“一票否決”,讓品質成為標準化基地的“高壓線”。

  抓好産銷對接這一橋梁。基地與企業對接程度,不僅是衡量標準化基地建設成敗的顯著標誌,也是影響整個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強化服務、創新機制、政策引導等措施,不斷密切基地與各類主體的利益聯結,不斷提高“對接率”。大力探索龍頭企業與標準化基地以“訂單”合同、加工企業為經營主體創建綠色食品基地、基地農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等多種形式的産銷對接。通過實行認證補貼、組織企業參加展會等形式,鼓勵和支持綠色食品企業增加認證數量,擴大生産規模,強化對原料基地的拉動;鼓勵國內外各類大型企業以多種形式進入我省綠色食品生産領域,特別是直接開展基地建設。組織專業人員以“承包”形式進入重點企業和標準化生産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諮詢指導、培訓,提高企業和基地的科技增收能力;定期召開龍頭企業與基地對接會議,確保基地生産的原料全部進入龍頭企業,為綠色食品“産出來”提供豐富原料。

  抓住市場行銷這一牽引龍頭。擴大産品銷售,提高市場份額,是將綠色食品基地規模和品質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關鍵環節。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基地産品促銷展銷和市場服務,積極搭建市場行銷平臺,努力減少中間環節,把利潤空間最大限度地留給農民,促進基地産品轉化增值。要推廣眾籌、私人定制、集團定制等互聯網新型行銷模式。支持與標準化原料生産基地聯結的龍頭企業按照産地、産品品質相一致和市場化運作原則,擴張優勢産品規模,提升品牌層次,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品質穩定、信譽良好、市場佔有率高的知名基地品牌。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媒介,加大龍江綠色食品品牌推介力度,把黑龍江綠色食品打造成地理標誌産品,在國內外得到廣泛認知、認同。

  抓好與農業其他工作融合推進這一“妙招兒”。要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農業“三減”工作緊密融合,通過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範推廣土肥水新技術、新産品、更新與改造施藥裝備和推動綠色防控等措施,不斷提高標準化基地建設水準。要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與黑土地保護緊密融合。黑龍江省是東北黑土區中心,典型黑土地面積佔東北黑土區面積的56%,這也是標準化基地建設的一個大優勢。要按照黑龍江省農委制定的《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治理行動計劃》和《黑土地保護指導意見》,不斷強化措施,促進標準化基地持續健康發展。要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資源綜合利用緊密融合。抓住國家開展東北秸稈處理行動的契機,大打秸稈綜合利用攻堅戰,大力推動農畜結合、種養循環、促進綠色發展。

  抓好強化領導這一關鍵。要通過建立權威性強,高效快捷的組織領導體系和目標責任體系,確保基地的各項管理工作在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都有部門(人)抓,有部門(人)負責,切實形成“全面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沒有建立基地領導小組的創建單位,要由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為組長、各相關部門為成員,明確分工,切實在基地建設中發揮作用;已建立領導組織的創建單位,要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工作水準。要切實強化基地工作隊伍體系建設。目前,地方機構改革正在推進,要積極爭取黨委和政府支持,努力做到機構不並,人員不撤,職能不減,隊伍不散。(李鋼 記者 張桂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