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2018-07-23 10:17:59|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近兩年多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盡心竭力辦實事、惠民生,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實事得到落實。補齊民生短板,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雙鴨山市始終將棚改、學校、醫院等民生事業置於城市發展、項目建設的優先位置,緊扣目標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倒排工期壓實責任,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推進各項工程建設,著力補齊民生事業短板,讓廣大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便利。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抓棚改使更多困難群眾早圓安居夢

  能住上樓房,這是尖山區以前居住在馬鞍山上的棚戶區居民張海軍和老伴想了好多年的事兒。“以前沿著馬鞍山從坡底到山上,是大片低矮的平房,老房子大都破爛不堪,水電暖各項配套設施都不齊全,很多地方都沒有下水道。”他説,原來居住的棚戶區正在改造成尖山區惠民新城,他時常會與老伴來施工現場看一看施工進度,就盼著改造能快一點,早日住上新房子。

  原先依山而建參差不齊的破舊棚戶區已不見蹤影,一排排樓房在建設部門的施工下拔地而起,施工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後的路面硬化。除施工單位加緊建設外,相關主要領導也堅持一線指揮,現場監管工程品質和施工安全等工作。

  尖山區惠民新城三個區的建設,改變了馬鞍山路段建市60多年來的棚戶區林立狀況。“雙鴨山這幾年可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以往安邦河的水也清了,城區也漂亮了許多。特別是棚改項目的實施,再過幾年我相信雙鴨山將會變得越來越好。”張海軍高興地説。

  在雙鴨山,棚改是件牽動人心的大事。近年來這個市加快推進了採煤沉陷區、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突出抓好獨立工礦區、城鄉危房改造,讓人民群眾住上好房子、暖房子。

  政府深入細緻的工作方法,以及優惠的動遷安置政策,讓全市棚戶區改造進展迅速。如今,雙鴨山棚改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改出了一片百姓安居的新天地。特別是近幾年,棚戶區改造工作不斷提速,2017年全市棚改續建住宅共計7970套,正在陸續交由各區落實安置,更多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

  搬得好還要住得好。在雙鴨山市最大的棚改項目區——尖山區的南市居住區,文體活動中心、南市區圖書館、醫療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一應俱全。

  “我們現在是完善煤礦棚改配套設施收尾工作,保證居民入住後的供水、排水、供電、燃氣、道路、通信等設施及時供應。”市棚改辦相關負責人員介紹,截止2017年末,全市確定的煤礦棚改住宅項目均可達到竣工使用條件,2018年將根據安置小區實際情況,積極完善以南市居住區中心廣場為主的場區美化、綠化工作,提升小區居住環境。

  “出棚進樓”在雙鴨山全面推進著。這個市有尖山區、嶺東區、四方檯區、寶山區四個採煤沉陷區,在全省四煤城率先制定出臺了《雙鴨山市採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其中嶺東區博愛園三期是黑龍江省四煤城第一個開工建設的採沉區棚改工程項目。

  隨著雙鴨山市一系列採煤沉陷區棚改措施的出臺,以及沉陷區安置項目的建成,越來越多的沉陷區居民告別沉陷區,住上新居。截至2017年底,2015年啟動的27768戶採沉區棚戶區改造任務17個項目,已全部竣工並交付安置。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建醫院有效緩解市民就醫難看病貴問題

  對市民郭女士來説,去年最感謝的就是新人民醫院成功地把她父親從心梗的死亡線上救了回來。“以前市醫院條件和技術都不行,有朋友家裏人也是心梗,因為沒有救治成功而去世的。現在新醫院很多大病都能治療了,讓我們寬心不少。”

  原雙鴨山市人民醫院面積狹小,床位緊張,規模佈局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醫療環境亟待改善。針對這一情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市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實施了市人民醫院異地新建工程,優化就醫環境,改善群眾就醫感受,使市民“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新建的人民醫院總投資4.5億元,佔地面積62705平方米,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編制床位1000張,臨床科室由原來的20多個增加為33個。“我們是2017年6月25日實施搬遷,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的。搬遷後的醫院,為患者提供了整潔優雅、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極大地改善了全市百姓的就醫條件。”醫院負責人表示,新建的人民醫院克服資金緊張的困難,先後引進了GE能譜CT、3.0T核磁共振、DSA、四維超聲等先進醫療設備共計189台套,醫療設備實力有了質的飛躍,為臨床的精確診斷和醫療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建人民醫院院積極開展醫療新技術,心內科開展了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260例,標誌著醫院進入治療技術新時代;神經外科開展了腦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術,開啟了腦外科手術的新篇章;泌尿外科開展了雙鴨山市首例經尿道輸尿管軟鏡鈥鐳射碎石術和膀胱癌鈥鐳射切除術,開創了雙鴨山市此項領域的先河。特別是胸痛中心的成立,使患者能夠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成功地將11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挽救了病人寶貴的生命。

  醫療環境的改善、新設備的引進和新技術的開展,標誌著市人民醫院醫療技術及綜合實力位於全黑龍江省地市級醫院的先進行列,極大地推進了雙鴨山市地區整體醫療技術水準的提升,使廣大市民免去了到外地轉診就醫的奔波勞頓,真正地解決了群眾看病貴、就醫難的問題。

  進一步提高公立醫院整體醫療服務能力,雙鴨山市不斷加大引醫和對外合作力度,全面提升醫療技術水準與層次。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上午出門診,看30個病人;下午到病房查房,做了一些檢查,提了一些建議,工作已經步上正軌。”這是日前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三科主治醫師嚴檳支援雙鴨山市人民醫院的首個工作日的感受。7月5日,嚴檳和眼科護師程紅麗對雙鴨山市人民醫院眼科進行技術支持,他們是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派出的第二批支援專家。

  雙鴨山利用與佛山市對口合作的機會,加強了醫療衛生領域合作交流,兩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簽訂了《佛山市與雙鴨山市醫療衛生對口合作協議書》,展開了“兩山”醫療衛生合作新篇章。

  “‘兩山’合作讓我們的心更近了。佛山二醫的專家們將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無私地交給我們。通過他們的支援,我們眼科的手術水準提升了一大截,護理水準也提升了一大截,門診水準也提升了一大截。打個比方,原來我們是小學生,現在我們可以稱得上是小學快畢業了。”雙鴨山市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劉書南深有感觸。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修學校讓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對尖山區的少年張哲來説,最大的願望是開學能在家門口的學校新操場奔跑。“新建的三十二中有塑膠操場,還有看臺,可帶勁了。”三十二中學改擴建項目是雙鴨山去年改善辦學條件的一個重要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13998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包括教學樓2座、風雨操場1座、操場、跑道、圍墻等工程,預計今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近年來,雙鴨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第一戰略”,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創新思路,切實保障供給力促優質均衡,校園辦學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按照“還清欠賬、補齊短板、達到標準”的原則,雙鴨山市、縣(區)政府不斷完善教育投入預算保障機制,確保實現教育經費法定“三個增長”。全市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改善辦學條件,市本級共投入5.9億元用於校舍新建、改擴建及功能室器材採購,其中校舍建設投入5.47億元,儀器器材投入4733萬元。改擴建、新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4所,已完工投入使用8所;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12萬平方米,新增運動場館面積5萬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雙鴨山市科學調整學校佈局,堅持“注重發展、力求均衡”的原則,合理確定縣域內教學點、村小學、中心小學、初中學校佈局,市一中附屬、市第三十七中、光明小學與師範附屬小學分別搬遷至新校址。

  去年4月搬遷新址的第三十七中學是雙鴨山教育的一個新亮點。新校舍投入了1.8億元,佔地面積由9300多平方米擴大到34034平方米,校舍面積也由8600平方米擴大到25571平方米。學校有標準化的理化生實驗室,有音樂教室、音樂器材室、體育教室、體育器材室、美術教室、美術器材室、計算機教室、多功能教室、錄播教室、學生閱覽室、圖書室、衛生室、心理室各1個。新校捨得藝體樓內有排球館、羽毛球館、籃球館、鋼琴室、器材室等。

  硬體更新,軟體也要提升。全市去年新招聘的87名中小學教師和119名特崗教師都充實到教學一線。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4092人,全部實現在居住地所在學區就近入學,入學率100%。

  2017年10月16日至21日,國家督導檢查組對雙鴨山市申報的6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進行了督導檢查。全市6個縣(區)平均得分92.3分,超黑龍江省平均分0.5分。最後經國檢組評估認定,6個縣(區)較高標準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通過數位列全黑龍江省第三。

  還有總投資6000萬元的市圖書館項目,從去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一直受到市民們關注。原有的圖書館設施已不能滿足全市日益增多讀者的實際需求,市政府將新館項目列入了2017年50件重點民生實事工作。新圖書館位於美麗的益壽山下,總建築面積13156平方米,2018年末竣工投入使用。

  真抓實幹補齊民生短板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民生短板怎麼補?雙鴨山的做法簡單而管用:群眾需要什麼,政府就補什麼,增加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一年接著一年幹。

  近兩年來,雙鴨山堅持民生優先導向,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努力推動解決各類民生問題,城鄉群眾生活有了新改善,有更多獲得感。

  增進群眾獲得感,必須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雙鴨山在各級財力緊張情況下,既盡力而為,也量力而行,真金白銀投到關鍵點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投入持續增加。

  民生補短板,必須順民意、破難題、治痛點,構建聯繫服務群眾長效機制,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2017年以來,雙鴨山市持續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確定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有年度計劃、有任務分解,有牽頭單位、有配合部門,有檢查、有督辦、有問責。

  雙鴨山市政府在去年初人代會上承諾的50項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年度計劃(其中完成39項,剩餘11項按計劃穩步推進),去年末新一屆人代會又謀劃今年實施40項民生實事(其中新謀劃29項)。這些滾動實施的民生實事,都是圍繞著群眾最緊迫、最現實、最直接的民生需求。共享發展,讓煤城群眾嘗到了甜頭,更有了盼頭。

  民生改善工作,要在“細”和“實”上下功夫,在“精準”上下功夫,在健全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雙鴨山在現有條件下,應創新體制機制為供給側加力。比如,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在深入實施民生工程的過程中,應致力實現資金保障多元化、過程管控常態化、建後管養長效化、結果考核精準化,確保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

  民生改善,久久為功。發展紅利共享,生活不斷向好,雙鴨山人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國林岳 記者 劉曉雲)

  雙鴨山:一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