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2018-07-30 14:53:20|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劉徵宇

  7月21日,東北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因病逝世,終年95歲。她的人生是一部傳奇:她13歲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身經百戰,多次孤身奮戰于林海雪原,英勇抗擊日寇,為祖國奉獻了青春、熱血和忠誠;抗日戰爭勝利後,她為宣傳東北抗聯精神、弘揚革命傳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敏同志提出了關於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光輝歷史由八年改為十四年並納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建議被採納。

  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哈爾濱作家協會會員于秋月追憶李敏

  擇一事 終一生

  7月21日,一個平常的週末。習慣早起的于秋月如往常一樣在家中晨讀,手機短消息提示音響了,朋友發來一則消息,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當“李敏阿姨病逝”幾個字跳進于秋月眼中時,她愣住了,淚水頃刻而下,不能自已,腦海中重復著和老人家三年來一幕幕的過往……

  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7月22日晚,于秋月講述了她和李敏相處的點滴過往。“上午去了趟李敏媽媽家裏,看看我能幫點什麼忙。”説話時,于秋月的眼角有淚痕。

  李敏的去世對於秋月來説有些突然。“李敏媽媽在去北京錄製《等著你》節目之前,我買了一些她喜歡吃的老鼎豐糕點和俄羅斯的糖送去,她拿出一張當年穿軍裝拍的第一張照片要送給我。那天,她一直拉著我的手和我聊天,説自己的心願已經完成了一半。”從2002年開始,十多年來,李敏推動把“抗戰十四年”正式寫入教科書。

  “李敏媽媽”是于秋月對老人的專屬稱呼,相識的這三年裏,每次去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鞍山街的那座房子裏拜訪,于秋月都會在剛一進院門時就喚道,“李敏媽媽,我來看你了!”而李敏則會站在院子裏的那棵“老鴰眼子”樹下,微笑著等她過來。

  “第一次去李敏媽媽家中拜訪,既緊張又興奮,老人會站在院子裏等著我們,笑容滿面,就像見到家裏人一樣感到親切。”這是一段讓于秋月回憶起來仍然動情的記憶。2015年的冬季,她跟隨所在的志願者團隊去李敏家中拜訪慰問,聽著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抗聯故事,不知不覺中,原定半個小時的拜訪變成了三個小時。“告別時,她示意秘書拿出兩套《風雪征程》回憶錄,又問了我的名字。然後端坐在茶几旁,拿起鋼筆認認真真地寫上贈言,那種一絲不茍的態度讓我感動。”也是在這次拜訪後,于秋月根據李敏的講述,整理出《我心中的抗聯英雄——死裏逃生的小李敏》一文,刊登在《哈爾濱黨史》期刊上,又被幾家網站同時轉載。

  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6月3日,李敏將自己的照片贈予于秋月。

  于秋月就讀的老年大學的同學們看到她在朋友圈中分享的關於李敏的故事時,紛紛提出要去看看老人。“那次看望有20多人,老人和我們一起包餃子,那頓飯吃得就像過年一樣熱鬧,老人吃了十多個餃子。飯後還挽留我們,興致勃勃地和我們聊了5個多小時,講述波瀾壯闊的抗聯故事。”事後,于秋月從李敏的秘書口中得知,其實老人飯量很小,平時一頓也就能吃三四個餃子,那天看到這麼多人來家裏,她高興。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拜訪後,于秋月的編劇朋友白長海根據李敏的故事改編了四幕音樂劇《抗聯少年》。

  日久經年,不常相伴卻相知。于秋月寫了很多關於東北抗聯的文章,這些作品的靈感源泉都來自於李敏。她曾細細地品讀李敏的回憶錄,也曾在一年四季裏無數次走進李敏居住的小院,聽李敏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如果説在寫作之初,于秋月還帶著旁觀者的態度來審視這段歷史和眼前這位抗聯女兵,那麼,隨著交往的加深,她們之間彼此更加信任和了解,“如一位慈祥的媽媽述説生活的點滴,而在點滴中,慢慢在我心中樹立起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有深情的可敬老人。”

  擇一事,而終一生。在人們的印象中,李敏總是一身抗聯戎裝,無論在城市還是山林中,總讓人們聽到抗聯的歌聲,讓這支苦戰十四年的英雄部隊,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即便是九十余歲,她仍然不遺餘力、嘔心瀝血地宣傳抗聯精神,弘揚革命傳統。

  “她是一位在宣傳東北抗聯歷史上毫無私心雜念的人,活得坦蕩蕩,為東北抗聯而活著。”于秋月説,李敏對自己講述抗聯故事時,總覺得老人的目光有種穿透時空的感覺——在戰火中吃老鼠肉和烏拉草;身懷絕技能跳傘、發電報、武裝泅渡;在監獄裏幾乎爬著回家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再艱苦的記憶,在這位抗聯老戰士的回憶中,都仿佛有無悔的青春在跳動。

  于秋月寫的每一篇關於東北抗聯的文章,李敏都十分關注。《讓抗聯薪火代代相傳——記抗聯老戰士李敏阿姨近事》一文刊登在7月18日的報紙上,而那幾天李敏已經在ICU待觀察,工作人員把這張報紙遞到她手裏,她的臉上露出溫暖的微笑。工作人員對於秋月説,“老人很欣慰。”

  “她希望我們的後代能夠記住東北抗聯這段歷史;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抗聯官兵們有著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頑強作戰的鬥志;她希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能夠把抗聯精神永遠傳承下去。”于秋月動情地説。

  無論時間如何流逝、歲月如何變遷,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依然是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張智深深情回憶李敏往事

  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是最好的緬懷和紀念

  趕赴醫院的路上,張智深的手禁不住顫抖,腦中不斷閃回三十餘年來和陳雷李敏夫婦經歷的一個個重要片段:老領導離世、李敏率弘揚東北抗聯藝術團深入抗戰老區宣傳、多年呼籲“14年抗戰寫入教材”終如願……“一定沒事,老人一定會挺過來的。”張智深心中默念著。

  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作為原中顧委委員、黑龍江省委原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原省長陳雷同志的最後一任秘書,張智深已陪伴陳雷及其夫人李敏工作生活三十餘年,是部下更是親人。“老領導離世後,李敏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蒐集抗聯資料、考察抗聯遺址和宣傳抗聯精神上,當時已經83歲的她,絲毫沒有考慮身體的勞累和年齡的限制,每日為自己安排的工作都是滿滿的。”

  就在今年7月初,李敏還多次轉乘汽車、火車,深入撫遠等地,考察抗聯遺址。張智深多次叮囑李敏要注意休息,但老人的行程卻依舊制定得滿滿噹噹。“重走抗聯路,每一處遺址,李主席都要到現場考察,回憶當時密營、野營、戰役時的情形,為在那裏犧牲的戰士立碑,寫上碑文。”

  7月21日,遼寧本溪舉辦一場抗聯精神紅色教育報告會,活動方已經邀請李敏為其做一場報告。“三十餘年,只要是有關東北抗聯精神宣傳的活動,老人無論身體狀況如何,從未失約。她説,‘此生的事業就是將東北抗聯精神宣傳發揚,自身多大困難,也沒法和抗聯戰爭時戰友們的困難相比,怎能失約。’但她不能去了,她終於要休息了。”張智深哽咽説。

  心繫大業 有生之年已無憾

  來到李敏工作室,桌上、地上、窗臺上、椅子上,視線所及之處無不是抗聯的資料、照片、書籍、文件。張智深隨手拿起一份文件,上面是讀者來信,信中提供了一些抗聯遺跡線索。“本來這些內容,李敏還要整理、核實,但走得太突然,連資料都沒來得及收起來。全部房間都被抗聯有關資料佔得滿滿的,就連衣櫃中也排滿了文件,一張小床上面鋪個床單就是她最體面的傢具,她僅有的幾件衣服就是用兩根繩挂在走廊。”張智深説。

  “抗戰不僅是8年,而是14年,一定要為那些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找回他們的歷史記憶。”這是張智深聽到李敏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抗戰十四年’正式寫入教科書,她曾表示此生最大的心願已經完成,沒有遺憾。”

  十幾年來,李敏沿著東北抗聯曾經戰鬥過的道路,頂風雪、冒嚴寒,翻山越嶺,參觀和尋找抗聯遺址,沿途播撒著抗聯精神。張智深説,在一次走訪戰場遺址中,李敏發現一個被樹枝穿透的破碎的鐵盆高挂在樹上,她一下笑了,跟身邊的人説,當時隊伍正在這裡生火做飯,結果遭遇了日軍。為了保存力量,大家匆忙離開時,盆一下子扣到了地上,沒來得及拾起。“李敏説,當年盆扣在了附近的小樹苗上,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鐵盆也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雨。”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

  “壯歲能忘死,余生唯忘家。功成十四載,一笑慰中華。”這是近日張智深懷念李敏時寫下的詩。他説,李敏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更是頑強的一生。在李敏住院期間,她多次向醫生建議想拔去氧氣管到處走走。“多年來,無論身體有多不舒服,她從不和他人抱怨,當時覺得自己沒事,非得站起來走走,醫生實在勸不住,就叫我進去了。看到她時,她的狀態很好,對自己的病情堅強樂觀,還説起工作的事。我認真地和她説現在必須臥床,她才同意繼續在病房休息,但沒想到這竟是我和她見的最後一面。她總是覺得時間緊迫,從不讓自己閒下來。”

  《你在哪》是張智深記憶中李敏最喜歡的歌曲之一,每當唱起這首歌,李敏的眼中總是飽含淚水。2002年,李敏組建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踏遍深山老林,尋訪昔日戰友犧牲地。“林海雪原抗日寇,身經百戰為祖國,昔日的戰友犧牲前線,活下來的她用儘自己余生的全部力量,讓戰友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世代相傳。近九十高齡時還報名參加了書法班,她説自己要好好練習書法,在有生之年為犧牲的戰友親自立寫紀念碑。”張智深説。

  面對李敏的突然離世,張智深還沒有從悲痛中走出來,只能強迫自己必須打起精神,投入到她未完成的事業中。“李敏留下了大量抗聯資料,需要有人繼續整理核實。她認為要把抗聯這段封存的歷史深入挖掘出來,尤其是讓更多青少年知曉,要讓東北抗聯精神傳承下去,我想自己能夠為傳承東北抗聯精神盡上一份薄力,就是對她最好的緬懷和紀念。”

  “東北抗聯精神永存”

  李敏宣傳抗聯精神二三事

  近日,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黑龍江省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白亞光和記者聊起李敏同志生前的點滴故事,言語中充滿敬佩。

  白亞光告訴説,第一次與李敏接觸就聽到她飽含深情的演唱。“‘露營之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革命歌曲至今好像還縈繞在耳邊……”白亞光説,當時,李敏率領由東北抗聯將士子女組成的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演唱抗聯歌曲,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許多人流下熱淚。“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是歌劇《星星之火》第二幕中抗聯交通員老李頭和女主人公李小鳳的二重唱歌曲,聽説李敏是李小鳳的原型,所以演唱結束後向她了解詳細情況。李敏説,1947年冬天,魯藝學院的青年作家侶朋到北安市採訪有關東北抗聯的事跡,她向侶朋詳細介紹了東北抗聯的艱苦鬥爭,整整談了7天。侶朋回去後同著名作曲家劫夫、安波合作,創作了反映抗聯鬥爭的歌劇《星星之火》。劇中老李頭的原型是抗聯交通員李升,他的樂觀、積極和機警,激發了劫夫的創作靈感,“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那優美歡快、感人肺腑的曲調油然産生。李敏説,13歲時,當時已年過70歲的李升爺爺帶她去參加抗聯部隊。全國解放後,李敏一直同李升老人保持密切聯繫,一直到李升95歲時去世。“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抒發了抗聯戰士在艱苦鬥爭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抒發了李敏對李升老人和全體抗聯戰士的深厚革命情感。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李敏的足跡踏遍她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尋找抗聯遺址、遺跡。”白亞光説,雙鴨山市集賢縣是李敏參加革命的起點,她先後9次回到集賢,在她的指導下,集賢縣老促會的同志找到了抗聯六軍一師被服廠、密營、後方醫院、十一軍兵工廠、被服廠、軍政幹校等22處抗聯遺址,並挖掘出200多件抗聯文物。現在,抗聯遺址七星峰已成為雙鴨山市和集賢縣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五大連池朝陽山抗聯密營遺址,李敏在1940年曾經宿營的一個露營坑裏四處掏摸,大家問她找什麼,她説:“抗聯兵站是有紀律的,炊事用具和生活用品使用後,轉移時必須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等下批兄弟部隊使用,我是在找抗聯的遺物。”她憑藉著六十年前的模糊記憶,終於從石縫下面掏出一個破舊的小鐵鍋和一把剪子。她像孩子似的把它抱在懷裏,興奮地説:“找到了,沒想到真的找到了。”

  2002年8月,李敏和她的丈夫、抗聯老戰士陳雷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錢,為五大連池抗聯營地刻製了紀念碑。她説,要通過立碑儀式教育下一代不忘歷史,不忘老一輩的艱辛,不忘五大連池人民。

  2015年,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同省老促會聯合進行“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大型系列報道。當時,白亞光向李敏詢問東北抗聯女戰士情況,她説,當年參加抗聯大約有600余名女兵,東北光復後,只有三四十人從前蘇聯回到祖國,大部分人都犧牲在抗日戰場。由於殘酷的戰爭環境,關於東北抗聯女兵的資料留下很少,除了趙一曼和“八女投江”之外,更多的人都沒有留下姓名。當時健在的抗聯女戰士僅剩兩人,一個是她,一個是在北京的李在德。“李敏在言談中,充滿了宣傳、弘揚抗聯精神的莊嚴使命感和緊迫感。”白亞光深有感慨地説,幾十年來,她抓住一切機會,在各種場合宣傳抗聯精神。她整理的“東北抗日聯軍歌譜集”和“東北抗聯歌集(手抄本)”已分別由東北烈士紀念館和盧溝橋紀念館收藏;特別是她前後歷時30多年完成的《風雪征程》回憶錄,不僅記錄了她的人生經歷,更蘊含了珍貴的有關東北抗聯的歷史資料,她説,這是她的“心血集成”。她還親手製作了許多“抗聯娃娃”,並附上“致年輕朋友的一封信”,已為許多人所珍藏。

  7月15日,李敏為伊春市老促會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系列活動題寫了“東北抗聯精神永存”八個大字。一週後的7月21日,李敏與世長辭。“‘東北抗聯精神永存’成為老人家的絕筆,也是她一生的心願。”白亞光説。

 

  李敏:一生傳頌抗聯魂 白山黑水鑒丹心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東北抗聯老戰士、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家中的靈堂裏,川流不息的人群懷著難以言説的悲痛,默默來這裡祭奠。

  這靈堂原本是李敏與弘揚東北抗聯精神藝術團排練歌曲舞蹈的房間,昔日綵排的情景歷歷在目。音箱裏傳出李敏領唱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錄音,聲音鏗鏘有力,歌曲唱到高潮部分,整個藝術團的團員們自發地合唱著,顫抖的歌聲,不盡的淚水,大家在心中呼喊:“前幾天您還在院中迎我們進門,前幾天您還在指導我們的舞蹈。您走得太急,還沒來得及告別。”

  排好的節目等著您把關

  幾位擦淚的藝術團團員身上有多處淤青,一問才知是排練群舞《八女投江》時碰傷撞傷的。舞中,很多動作都需要這八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地上滾爬、匍匐、跪立、假摔,這些高難度動作連年輕舞者練習起來都會顯得吃力,可為了達到良好舞蹈效果,完整呈現八女投江的壯烈場景,大家不顧年齡的限制、身上的傷痛,全身心投入排練。“兩個月前,我們向她彙報,想排練《八女投江》群舞在‘八一’建軍節前後演出,她聽了非常高興,還叮囑我們一定要全情投入,倒排演出時間表,如今舞蹈已成型,只等老人把關指導,沒想到她卻走了。”訴説此事的藝術團團員蘇玲、劉桂秋眼含熱淚。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藝術團是2002年在李敏倡導和直接領導下成立的,團中很多成員是抗聯、烈士子女,大家十餘年來跟著李敏登山攀坡、踏雪穿林、風餐露宿,遍訪當年東北抗日聯軍戰鬥過的地方,宣講東北抗聯時期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用歌聲傳唱東北抗聯精神。“16年的陪伴,她和我們親如家人,外出演出時,她和我們一起坐客車、吃盒飯、睡通鋪,把省下來的錢購買演出物資,她出行時穿的一些衣服還是抗戰勝利時買的,袖子上打了好多個補丁。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宣傳東北抗聯精神上,心裏根本沒有自己。”藝術團團長王雅嫣説。

  白馬石上紅旗再飄揚

  跟隨李敏多年的藝術團成員韓世江、韓世海兩兄弟眉頭緊鎖,顫抖著在手機中找到一張珍貴的照片,“她的堅強和韌勁令人敬佩,看到這張照片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照片中,李敏站在一個三米多高的大石頭上,手中的紅旗舉得很高。韓世江解釋説,他們在綏棱重走抗聯路時,李敏發現了當年掩護戰士們的白馬石,她説日軍當時就在對面射擊,大家掩護在巨石後方,準備突圍。在這裡,不知有多少戰友為了和平倒下去,今天她替他們見證了祖國的幸福。

  “那次在綏棱走訪,她已是90多歲的高齡,看到白馬石,非常激動,她用盡全身力氣往上爬。”韓世海説,當時正值夏季,石頭上佈滿青苔,李敏一次次滑下來,又一次次重新爬上去。“大家都擔心她有危險,勸她不要上了,但她一直在説‘我必須上去,這就是我的戰友們戰鬥過的地方。’終於,李敏爬上了那塊巨石,伸出右手跟身邊的人説‘快給我紅旗。’接過紅旗,她用盡全身力氣左右搖晃著,眼中閃著淚光。”

  抗聯精神永不滅 革命火種世代傳

  撫摸著李敏為藝術團授旗題字時的照片,王雅嫣已經控制不住眼中的淚水,“最終我們還是沒有見到她最後一面,但聽説就在住院期間,她還唱著《哈爾濱 英雄的城市》這首歌,邊唱,手裏邊做著指揮動作,就像平日裏指導我們一樣。想起這些點滴,感動的事情幾天幾夜也説不完,閉上眼睛都是瘦弱的她手中高擎‘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的旗幟,走著有力挺拔的正步的畫面。”

  “她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她憑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戰鬥力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後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不但是英勇抗聯戰士的代表,更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化身。”團員們激動地説。

  “演出不能停,一定要堅持下去,抗聯精神要傳承下去”是李敏臨終前留給弘揚東北抗聯精神藝術團的。“用我余生,完成她的遺志,讓抗聯精神世代相傳。”團員們對著李敏的照片承諾著。從靈堂出來後,他們強忍悲痛,每人買了包子擠上去往哈爾濱市道裏區的公交車,因為當日下午還有一場李敏在世時為他們定好的演出綵排。聽説,今年夏秋還有20余場演出等著他們。“發揚抗聯精神,宣傳永不停歇”,這是大家對李敏的莊嚴承諾。(記者 閆紫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