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每一模組自帶“備胎”能自我修復

2018-08-15 09:32:35|來源:新晚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航天器每一模組自帶“備胎”能自我修復延長使用壽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工大

  日前,2018國際大學生航天器創新設計大賽總決賽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舉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獲得了本次大賽的一等獎。

  這項大賽由中國宇航學會、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阿斯圖)、哈爾濱工業大學、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聯合主辦,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共收到全球100多支隊伍的作品,最終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32所高校及科研單位、47支隊伍入圍最終總決賽。

  大賽要求學生們圍繞科技最新進展和未來航天領域發展趨勢,針對航天器相關領域進行創新,特別鼓勵參賽者大膽設想可能對未來航天技術發展産生影響的創新性理念。

  此次獲得大賽一等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打造了一個可以“無限”延長航天器使用壽命的“細胞星”系統。眾所週知,航天器的部件都有使用壽命,完成任務後一些結構會因無法更換而暫停工作,航天器就無法繼續在軌使用,壽命也因此終結。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細胞星”具備自我修復功能。團隊成員航天學院研一學生趙勇超介紹説,之所以叫“細胞星”,源於平臺分為很多模組,每一模組都有“備胎”,如果現役模組出現故障了,團隊會在地面上通過人工智能軟體得到相關的預警信息,然後通過遠程操控,“細胞星”自動完成“換胎”工作,“就像細胞再生一樣”,可以大大延長航天器在軌服役時間。

  大賽組委會副主席、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張立憲介紹,航天器是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它集成了機械、通信、電子、控制、材料等多個學科,是諸多學科高新技術的集成與最佳體現。尤其是近年來,微小型航天器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推動概念與技術重大創新以及探索航天領域轉型發展的前沿陣地,眾多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參與,豐富了航天系統的産品體系,也提升了航天器的創新水準;同時,商業航天的不斷發展以及深入應用,促使航天器逐漸從傳統的服務國防、探索太空,開始轉變為服務人類、推動經濟發展,也使得航天器的應用模式不斷創新,拓展了航天器的應用範圍。(記者 朱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