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歷史的非遺綻放時代芳華

2018-08-29 14:38:12|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一邊是手風琴聲、薩克斯曲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邊是非遺各個代表性傳承人絕活展示爭相上演,引來觀眾紛紛駐足、拍手叫好……日前,在第十三屆龍江文博會C館,2018哈爾濱國際音樂産業暨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如約啟幕。在非遺展銷區域,剪紙、皮影、泥塑、蛋雕等悉數登場,可謂百花齊放、爭奇鬥艷。

  近年來,哈爾濱遵循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規律,在富含鮮明的本土地域特色基礎上,積極推進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講述城市歷史,提升了城市知名度,非遺的創新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呈現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非遺集萃盡展地方特色元素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産,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富含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城市的名片。在哈爾濱這片藝術熱土上,涌現出了眾多的民間剪紙藝術家,施麗華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9歲的施麗華是施氏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同時也是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者在剪紙展臺前看到,聚集了很多觀展群眾,他們中有前來要施麗華現場創作的,有找她來合影、簽名的,施麗華忙得不亦樂乎。“我剪紙特點是不機械化,根據紙張大小即興創作,這把剪刀猶如畫家手中的畫筆,剪出的作品都應該是有生命的,訴説著一個故事。”施麗華一邊介紹著一邊拿起一塊紙板進行創作,一分鐘的時間,一個揮舞長袖、翩翩起舞的女子便躍然紙上。

  記者了解到,從事剪紙技藝60年來,經過施麗華手中的剪刀呈現的各式各樣剪紙作品有幾萬幅之多。其中,最小的僅有一釐米長,而大幅的一般以主題式的系列剪紙作品為主,契合時代主流,弘揚社會正能量。如今,施麗華不僅走進了中小學校開設第二課堂、走進街道社區手把手教居民剪紙,更走進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辦公益展覽,展出的300幅代表作讓廣大師生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覽會現場,精雕細琢的蛋雕、走出國門的皮影、鄉土氣息的泥塑……非遺展品數不勝數,非遺工匠們在展示各自技藝絕活的同時,也相互切磋交流,分享體會。

  “非遺+”煥發古老文化新生機

  站在商業化的風口上,非遺文化的發展需要有新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又是現代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與靈魂,為非遺優秀傳統文化邁向國際化、品牌化、産業化打牢基礎,迸發生機。

  在蛋雕展臺前,非遺傳承人盧天壯正在向參展商和遊客講解蛋雕的過程。記者注意到,蛋雕主題鮮明,顏色層次感分明,內容豐富。主題為“福壽三多”的蛋雕,一個中國胖娃娃手抱桃子,身旁還有石榴和仙鶴等吉祥圖案;主題為“獨釣寒江”的蛋雕,則取材古詩《江雪》,小小的紅皮雞蛋殼上不僅層次分明地雕刻出了扁舟、身著蓑笠的老翁,同時古詩《江雪》全文也被雕刻在了雞蛋上,字僅有幾毫米大小,讓人嘆為觀止……盧天壯説:“我們雕刻所用的大多是雞蛋和鴯鹋蛋,後者是澳大利亞小鴕鳥所産,浮雕作品用時短,主題多是民族吉祥圖案和傳統文化為主;鏤空雕刻用時較長,往往需要幾天時間。”

  盧天壯坦言:“現在政策好,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特別重視,給了我們廣闊的舞臺。我們經常參加各種大型文化展會,不僅可以了解市場需求和趨勢,還可以與同行交流先進的思路和技術。最重要的是通過展會,企業得到最直接、最大化的宣傳。”眼界開闊了,産品自然更加豐富,“現在我們是訂單式生産,很多旅遊公司把我們的蛋雕作為旅遊紀念品對外銷售。”盧天壯笑著説。

  記者來到皮影展臺,皮影十二生肖禮品卡上,神情各異的中國娃娃威風凜凜,吸引了很多企業和遊客駐足觀看。非遺傳承人于九文説,近年來,我省對於旅遊産品開發高度重視,激發了我們的創作熱情,我想傳統皮影不僅能用於表演,還可以作為龍江特色旅遊紀念品。

  通過展會,于九文和他的東北皮影被人熟知,更走出了國門。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在美國演出了4個半月,讓國外更多人了解到了龍江文化和特色。“每次參加展會銷量都非常好,這次我的墻上挂式十二生肖,就被一個遊客給‘包圓’了。”未來,于九文希望通過展會尋找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皮影,使其能夠批量化生産。

  非遺保護在傳承中保持活力

  剪紙傳承人施麗華在接受採訪時説,在黑龍江大學開設選修課時,一名學生在論文裏這樣寫道:當剪刀遊走于紙板間,我仿佛聽到了剪刀與紙的對話,他們講述著關於非遺的古老故事。“諸如這樣的體會還有很多,他們對剪紙的喜愛和領悟力讓我尤為欣慰,優秀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好地傳承下去。”施麗華深信不疑。

  據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王迪介紹,目前,哈市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61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70項、市級85項,共有10個類別,涵蓋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傳承人有166名,其中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人,省級非遺傳承人85人,市級非遺傳承人79人。在一次次非遺活動的開展下,越來越多的市民耳濡目染地接受了本土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

  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校被評為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學基地,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相繼走進學校,把民族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孩子的心中。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力保人人精通一項非遺手藝;結合校本課程將剪紙技藝普及,讓更多的孩子學會這項技能,並能夠獨立創作。依託剪紙課程的優勢,在校本課程中開設布藝、魚皮畫、皮影非遺項目,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浸潤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推動了小學素質教育,也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校園文化。(記者 劉莉 李天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