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方向培育發展新動能建設美麗新呼蘭
原標題:培育發展新動能建設美麗新呼蘭
哈爾濱市“一江居中、南北互動、兩岸繁榮”的發展戰略,讓呼蘭找到了新的發展著力點呼蘭確定以“新區發展拓展區、老城外溢承載區、城鄉融合示範區”為引領,融入大都市;以“工業集聚區、都市農業區、休閒旅遊區”為支撐,培育新動能;以“歷史文化名城、特色風情小鎮、美麗宜居鄉村”的目標,建設美麗新呼蘭。
城鄉融合發展激活都市農業
呼蘭區緊鄰哈爾濱新區,而新區作為哈爾濱市經濟發展火車頭,發展前景可期。因此,呼蘭區可借新區發展之勢,融入大都市,形成都市農業和配套服務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格局。
據了解,呼蘭區已納入哈爾濱主城統一管理。按照省市委的規劃考慮,未來5-10年將會向江北疏解200萬人口,隨之而來的必將是哈爾濱都市文化、教育、健康、生活配套産業的批量外溢。“憑藉良好的區位、廣闊的空間、俱佳的生態,呼蘭有條件打造成哈爾濱老城外溢承載區。”呼蘭區委書記劉軍説。哈爾濱新區是國家政策集成高地,並與呼蘭區連接一體、密不可分,拓展産業功能,延伸産業鏈條,有優勢打造哈新區發展拓展區。同時,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而呼蘭區亦城亦鄉的特點,恰好構建服務大都市的農業經濟體系,促進全區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實現以城帶鄉、工農互促。
隨著都市農業發展,呼蘭區鄉村種植花草樹木已形成規模優勢。哈爾濱市城市綠化所需的樹木、花卉、草坪有相當數量産自呼蘭。記者在呼蘭農村採訪時看到,許多村子有規模地種植花卉、草坪等。許多新型農業合作社也已經初具規模。
大用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入社農戶121戶,註冊資金9800萬元。合作社從2009年起步,短短9年時間,迅速壯大成為集有機食品種植、加工、林木經營等於一體的大型經濟實體,擁有固定資産3億元。他們分別註冊了“禾下土”牌雜糧等商標,不僅覆蓋哈爾濱,還在大連、北京、上海等6個大中城市建有門店,經營“禾下土”牌系列35個品種綠色、有機雜糧。他們實施蔬菜産業化經營,合作社投入2300萬元,建有多功能冷凍廠一座,冷凍廠佔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庫容量5000噸。
像這樣服務於都市農業的經濟體不斷增加和壯大,為呼蘭未來都市農業奠定了發展基礎。
建設省級開發區發展綠色食品産業
呼蘭區素有“江省鄒魯”、“滿洲穀倉”之美譽。全區耕地中土質養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鈣土居多,佔耕地面積的70%以上。這樣的土地能夠種出最優質綠色的糧食。2017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16.5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2.58萬畝,糧食總産量21.79億斤。
“我省提出的深度開發‘原字號’,就是要把傳統優勢産業鏈條向下游延伸,重心是依託優勢資源,延伸産業鏈條,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強市場競爭力。我省發力‘原字號’,呼蘭得盡天時地利,‘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就是呼蘭未來發展的綠色食品加工業的最佳選擇。”劉軍説。
據了解,目前,省市共同支持呼蘭區加快補齊工業短板,在老城東側規劃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聚力打造納入整個哈爾濱工業産業體系的工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努力推動“兩頭兩尾”實踐破題,帶動全域。省市將共同把這裡打造成綠色食品的投資洼地,鼓勵和引導企業改變“初加工”、突破“原字號”,擴展産業鏈,向高端發力,向“食尾”“工尾”要價值,使糧食、肉食、乳品、蔬菜等多項農産品精深加工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黑土生金,呼蘭優質的黑土地,成為綠色食品之源。未來的發展就是從簡單種植和粗加工,提升為精準種植和精深加工,發展成為綠色糧倉、綠色廚房。”劉軍告訴記者。
深掘歷史文化發力休閒旅遊
呼蘭區充分利用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特點,從歷史遺跡、宗教文化、“洛神”蕭紅等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入手,一一進行梳理,並投入資金建設,發力歷史文化旅遊。
據悉,呼蘭現存各類文物遺址8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10處,1997年呼蘭被評為我省“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呼蘭區投入大量資金,以文廟為中心,建設一個大型歷史文化公園。同時對天主教堂等周邊環境進行清理,與其它歷史遺跡一起,打造成為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20世紀30年代左翼女作家蕭紅因為成名作《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奠定了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呼蘭區針對這一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發展歷史文化旅遊。在西崗公園內建起蕭紅紀念碑,舉辦蕭紅文化節。呼蘭區先後完成了投資1600萬元的蕭紅故居原貌恢復工程、投資1510萬元的蕭紅紀念館工程,蕭紅故居已成為我省著名的旅遊勝地。
呼蘭區把這些歷史文化景點串起來,規劃了一批旅遊線路,實現旅遊資源的整合。
同時,呼蘭區也規劃了一批鄉村旅遊線路,抓住日益興起的“農家樂”鄉村旅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呼蘭區將以“歷史文化名城、特色風情小鎮、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主打歷史文化名城這張新名片,讓歷史文化旅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曹曉明 記者 李寶森)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