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綜藝節目如何從“造模式”轉向“造曲”
原標題:音樂類綜藝節目如何從“造模式”轉向“造曲”
在剛結束的暑假,音樂類綜藝節目開啟了霸屏模式。不論是在衛視播出的《幻樂之城》《中國好聲音》《無限歌謠季》《跨界歌王》,還是在網絡視頻平臺播出的《明日之子》《這!就是對唱》《中國新説唱》等,扎堆播出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都讓觀眾目不暇接。蜂擁而至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除了給觀眾帶來視覺衝擊和聽覺享受外,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音樂綜藝節目未來的思考。
《中國好聲音》這類綜N代音樂節目略顯疲態,《跨界歌王》這類跨界音樂節目讓人感覺“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日之子》等網絡音樂類綜藝節目雖贏得了年輕人的心,但並不能讓多數年齡段的觀眾買賬……音樂類綜藝節目究竟該如何突圍?《幻樂之城》這類突破音樂節目原有形態的綜藝節目,是否能讓觀眾真正感受到音樂之美?這類新的節目模式,又能流行多長時間?
套路多凸顯原創弱
在今年暑期新推出的幾檔音樂綜藝節目中,《幻樂之城》備受矚目。每期節目中,4位演唱人分別與4位導演組成“幻樂拍檔”,用32天的時間,創作出一部時長8分鐘左右的“音樂 電影”作品。節目現場直播時,這部作品則利用電影長鏡頭的表現形式,不喊停、不剪輯地呈現。“音樂 電影”的節目模式在呈現出音樂與電影雙重質感的同時,也為國內音樂類綜藝節目的跨界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經驗。在電視評論人何天平看來,“隨著觀眾對綜藝節目品質要求的提高,節目製作除了對音樂類綜藝節目本身內容及形式的考究外,還需要對觀眾群體進行深入地洞察,從而製作出優質的、符合大眾審美的音樂綜藝”。
音樂節目是最早的綜藝類型之一,也是大眾接受度最高的類型。它的受眾最廣泛,因此一直在綜藝領域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播出以來,至今已經走過7個年頭。最初購于國外的模式,經過本土化改造後,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捧,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好聲音》似乎已成為國産音樂節目的套路。這類傳統的“綜N代”音樂節目不在少數,但其目前的發展主要受限于難以突破的節目形式以及有限的音樂資源。然而今年夏天,《這!就是對唱》《潮音戰紀》這兩檔新的音樂節目,似乎都希望打破原有的套路,在音樂表現上尋找新的亮點,一檔主打男女對唱,一檔側重潮流音樂風格。然而,由於環節設置、後期剪輯上的不足,節目看點沒有得到充分展示。
在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朱傳欣看來:“音樂類綜藝的發展不能依靠套路,不能只看顏值,最重要的還是對節目原創力的挖掘,對音樂本身的尊崇。”
歌聲應回歸音樂本質
《幻樂之城》雖好評如潮,口碑一路攀升,但收視並不盡如人意。沒有太多流量明星支撐,觀眾似乎對“音樂綜藝 MV”這種“高冷”的模式不太感興趣。似乎觀眾更在乎的是選手的顏值,而非聲音的魅力;更在乎的是明星的流量,而非實力的強弱。“正是當下部分觀眾審美的偏差,才導致一些音樂節目創作者試圖取悅觀眾,而忽略了音樂節目最該保留的音樂本質的內容和精髓。”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告訴記者。
音樂類綜藝全靠顏值撐場面,不靠聲音和音樂創作能力比高下。這樣的現狀折射出的也是當下中國樂壇産業疲軟、原創乏力的窘境。知名音樂人李健曾表示:“中國不缺‘好聲音’而缺‘好作品’。”儘管每年的新歌出産量不低,但能形成廣泛影響力、具有高傳唱度的精品力作卻不多。受當下浮躁社會風氣的影響,流水線式的音樂作品乃至藝術價值匱乏的神曲越來越多。朱傳欣對記者説:“生産能力不足,成為當前中國音樂産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特別是一些年輕人開始將日韓歐美音樂當作自己音樂審美的主要選擇時,就意味著華語樂壇面臨著不小的危機。可見,如果缺乏新的音樂風格、作品和創作者為華語樂壇輸送新鮮血液,不管是音樂綜藝節目還是音樂産業自身的發展,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音樂綜藝節目的製作者如果能及時調整思路,把關注點從‘造模式’轉向‘造曲’,不再一門心思地為話題服務,而將精力更多地花在為音樂本身服務上,致力於扶持原創、構建健康音樂生態上,或可為音樂綜藝節目乃至中國音樂産業的發展開闢一條新路。”文化産業評論人趙榮進認為,“如《幻樂之城》一樣的原創節目模式確實值得肯定,但也要把握好形式與音樂本體間的平衡,才能自稱為一檔音樂節目。”
一個有生命力的音樂生態系統才能和音樂類綜藝節目互相滋養。從這個暑期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發展來看,大眾類音樂綜藝節目發展遭遇瓶頸期,而垂直化小眾音樂綜藝節目模式仍需不斷優化調整。早期的音樂選秀模式向更加強調沉浸式、互動化的“音樂 節目”模式轉變;互聯網平臺的音樂類選秀節目更是走向了從選個人到選團體的怪圈。“音樂類綜藝節目不論怎麼變化,始終不能變的是好聽的音樂、吸引人的節目模式以及能引發情感共鳴的故事——這才是音樂類綜藝節目得以制勝的必備要素。”何天平對記者説。
製作方需留出足夠再生期
“審美疲勞”是當下綜藝節目同質化給觀眾帶來的第一感覺。早在幾年前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選秀節目火了就爭相製作選秀節目、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火了就一哄而上製作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盲目跟風會導致高度雷同帶來的市場疲軟。這一預言正在得到印證。
新節目經驗不足,老節目後繼乏力,《中國好聲音》本季新增導師點歌和點名比拼等環節,賽制上更加激烈,但選手整體水準下降,成為制約節目的最大瓶頸;《跨界歌王》將聚焦點放在演藝明星跨界唱歌這件事情上,連某明星“跑調”都被評委誇為有特點;《中國新説唱》用冗長的“真人秀”環節弱化了舞臺表演……對於音樂節目來説,最核心的永遠是音樂表演的品質。然而,縱觀暑期的各檔音樂綜藝,並沒有産生足夠突出、讓人過目不忘的新人和表演。再加上不少節目環節設置粗糙、節目剪輯拖遝,難以激發選手的潛能。
製片人王弦認為:“與其説現在音樂類綜藝節目遊戲化,不如説音樂類節目逐漸邊緣化,甚至它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類真人秀,只是跟音樂相關的節目而已。”況且,當下的一些音樂類節目少有原創,要麼花錢購買國外版權,要麼一味跟風模倣,形式單一雷同,更讓人擔憂的是,許多節目中的價值觀念,值得商榷。
不過,在扎堆的音樂類節目中,人們還是看到了在努力突破套路的新變化。《經典咏流傳》“和詩以歌”,將古典詩詞配以流行音樂,讓人們在音樂中看到了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結合的模樣;《中國好聲音》用激烈的賽制,多次呈現了選手“未轉身,直接下場”的局面,節目中導師和學員的交流僅僅存在於實力和欣賞的鏈條之上,努力在視聽觀感和音樂專業性上尋求探索……
樂正傳媒副總裁彭侃認為:“目前幾檔音樂原創節目的出現,也讓觀眾看到了電視人在不斷探索的態度,但原創類音樂綜藝仍處於起步階段,仍需解決大眾關注度不夠、商業價值不高等問題。”在彭侃看來,選手資源被過度挖掘的當下,不論是音樂形式還是節目環節都難以推陳出新,各大製作方恐怕更需要的是先停下腳步,給各個環節都留出沉澱空間與足夠的再生期,才能期待下一波兼具音樂性、娛樂性的新綜藝的到來。(記者 牛夢笛)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