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産區
種子破土而出。依賴這生命的萌動,莽荒大地變成美麗田野。
在美麗富饒的農業大省黑龍江,一個原本並不起眼的糧食作物——水稻,歷經幾十年,在幾代龍江人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已經成為黑土地上三大主糧之一。黑龍江大米,因其唇齒留香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最好大米的形象代表,黑土地為之倍增光彩,大糧倉因其續寫輝煌——種植面積6000多萬畝,年産水稻600多億斤、大米400億斤;國人每吃10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這些響噹噹的數據,成就了黑龍江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另一個美名: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産區。
歷經風雨70載黑土粳稻展宏圖
史料記載,水稻是亞熱帶作物,在我國的栽培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而在黑龍江省,最早的記載大約出現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渤海國。穿越時光隧道,黑龍江省水稻栽培史雖然晚于長江、黃河流域,但卻後發至上。
建國以來的近70年,黑龍江省水稻生産主要經歷了7個階段:
恢復建設階段(1950年~1955年),水稻種植面積由151.5萬畝發展到261萬畝,單産由142公斤/畝上升到215公斤/畝。
擴大發展階段(1956年~1960年),通過大力興修水利工程,1956年一年就擴大近180萬畝,達到441萬畝,1958年急劇擴大到499.5萬畝,但水稻産量不高,1958年單産為151公斤/畝,1960年單産僅為79公斤/畝。
下降徘徊階段(1961年~1975年),受生産瞎指揮和自然災害影響,1962年面積下降到193.5萬畝,直到1975年長達14年間基本徘徊在195~277.5萬畝,單産忽高忽低,産量不穩。
恢復上升階段(1976年~1980年),採取有計劃穩步發展的方針,進行灌區整頓和推廣一批先進增産技術,促使水稻生産恢復和發展,到1976年播種面積恢復到345萬畝,1980年穩定在300萬畝以上,産量也逐步上升,1980年單産達到252.2公斤/畝。
迅速發展階段(1981年~1990年),依靠旱育苗稀植、化學除草等新技術,種稻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激發起農民“種稻熱”,使水稻生産進入面積迅速擴大,産量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在1981年336萬畝的基礎上,1984年擴大到417萬畝。此後每年平均以105萬畝的速度持續地增加,到1990年達到1009.5萬畝,單産達到329公斤/畝。
高速發展階段(1991年~2010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旱育稀植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超稀植、缽體擺栽的應用,以及優質高産新品種的推廣,水稻面積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4153.5萬畝,單産440公斤/畝。
穩步發展階段(2011年-2017年),稻穀最低保護價格政策保護了農民的種稻積極性,水稻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6000萬畝以上,單産467公斤/畝左右。2017年黑龍江省水稻播種面積6000萬畝以上,約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30%,佔全國粳稻總面積的50%左右;總産630億斤以上,佔全國水稻總産量的15%左右。
伴隨峰迴路轉的發展史,黑龍江不僅成為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第一大省、産量第一大省,完成了由旱作農業向稻作農業的華麗轉身;還創造了高緯度種稻的世界奇跡——在黑龍江,水稻最北可以種到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呼瑪區,創出世界水稻種植的最北界。
70年來,黑龍江水稻面積不斷擴大,稻作技術也不斷演變。在種植方法上,從直播栽培走向了以育苗插秧為主的精耕細作高産栽培新階段,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成為黑龍江省稻作劃時代的重大變革。目前,三膜覆蓋、兩段式和隔離層增溫等超早育苗高效利用積溫的育苗方式也在部分地區推廣應用。在栽培技術上,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採用機械耕翻整地,選用良種,改進播種方法,進行合理密植;60年代推廣水稻大壟栽培畜力中耕除草、塑膠薄膜保溫育苗和拖拉機水耙地3項新技術;70年代積極進行灌區整理和方田、條田建設,廣泛應用化學除草、增加化肥施用量以及改進施肥方法和灌溉技術等;80年代積極示範和推廣盤育苗機械插秧、旱育苗稀植栽培等技術;90年代以後插秧方式主要有機械插秧、人工手插秧、缽育擺栽和人工拋秧等,目前已達到90%以上。在栽培方式上主要採用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超稀植栽培技術、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抗病保優栽培技術、穩健高産栽培技術、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産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
天藍水清好生態 黝黝黑土稻花香
是什麼原因使亞熱帶作物水稻,在全年霜凍期長達180~250天的黑龍江黑土地上能一熱再熱,大展宏圖?
古往今來,無論哪種作物,無論原産地在哪,只要新的環境能滿足其生長需求,異地生長照樣“放光彩”。就像玉米由北美來到中國,馬鈴薯由南美來到中國,小麥由兩河流域來到中國,高粱由非洲來到中國,水稻從中國走向世界一樣,黑龍江的白山黑水,同樣賦予了水稻生長的高天厚土。
雖然地處祖國北疆,但黑龍江省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農作物生長季節,竟與長江中下游相當。比如年日照時數,我省總時數在2400~2800小時之間,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佔總時數的近50%;生長旺季6~8月平均日照時數為11~13小時,北部最長17小時,而三亞年日照時數也只有2500小時,平均每天6.8小時。所以,在我省大部分地區,水稻完全可以自然成熟。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水稻的特點,在於水中生長,種稻需要有豐富的水資源。據測算,每獲得1公斤大米,需要耗費兩噸以上水。然而,南方多雨北國旱,當水稻與北國糧倉相遇,再一次突破了人們的傳統印象——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綏芬河四大水系的黑龍江,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00多條,加之眾多湖泊、濕地,每年有800多億立方米的地表徑流匯成江河,流經龍江大地,農業生産水資源豐富,並且雨熱同季,非常適宜水稻生長。
每年四月,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水汽,與西伯利亞冷空氣相遇,大地由南自北春雨瀟瀟,凝固的江河恢復了律動,冰雪消融帶來汩汩桃花春水,大地解凍水分沿著毛細管上升到土壤表層,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勤勞的水稻能手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90%以上的地表水灌溉,讓他們對水稻的生長和品質充滿了自信。
古人云有土斯有田。平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地方,是農業最發達的地方。在中國,一個省有兩塊大平原的,只有黑龍江。東部三江平原,中西部松嫩平原,兩大平原在黑龍江省境內的面積達17.5萬平方公里,為全省總面積的37%。兩大平原特有的黝黝黑土,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含量高,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在這裡,每一釐米厚的黑土層都至少要經過200~400年的積累才能形成。
土壤條件好、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和生態優勢構成了黑龍江水稻生産的特有優勢,使得在這裡生長的水稻不僅開花授精好,而且灌漿結實多。漫長的冬季則阻止了病蟲越冬,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和農藥使用量。這使得黑龍江省水稻生産所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劑量不足南方省份的20%,産品安全性最高;一年一季的生産,長達五個月的生長週期,既使土壤得以充分修復,又讓水稻積累了更多的幹物質,富含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和支鏈澱粉。
綠色發展打品牌 龍江稻米甲天下
從田間到餐桌,從金燦燦的稻穀到香噴噴的食物,黑松烏綏四大水系的晝夜奔騰和富含有機質與微量元素的肥沃黑土,賦予龍江粳稻超乎尋常的優異品質,成就了黑龍江大米的油潤彈牙、米香四溢。
為了給國人提供一碗好米飯,近年來,黑龍江省把做大做強水稻産業經濟作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優化生産佈局,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市場服務,有力地促進了水稻産業的大發展、快發展。
優化水稻生産佈局——水稻種植區域已覆蓋全省各地,一、二、三、四積溫帶均有水稻種植,100萬畝以上的有11個縣,50萬畝以上的有29個縣,已形成稻穀的集中産區。水稻優質區域重點分佈在嫩江、松花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的21個縣(市、區、局)和農墾4個管理局所屬農場。
培育推廣優良品種——目前,全省審定推廣的水稻品種168個,其中粳稻157個,雜交稻11個,香稻24個,軟米3個,糯稻10個,香糯1個。國標一級米1個(龍稻18),二級米131個,三級米26個,從日本引進品種有富士光、上育397、莎莎妮、空育131、藤係138等。先後培育龍粳14、龍稻5、松粳9、龍粳31等10個品種,被國家命名為超級稻品種;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大米適口性非常好、米質優、享譽國內外;龍稻18是我省培育出的首個國家優質1級米,結束了黑龍江省沒有1級米品種的歷史;龍粳31單年種植面積達到1692萬畝,為目前國內單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粳稻品種。
完善水稻生産基礎設施——先後建成大型水利工程30余處,中型300余處,小型8000余處,數不清的配套工程和干支鬥毛渠如蛛網般遍佈各灌區澇區,為優質稻生産保駕護航。大力推廣灌區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黑龍江省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6萬畝,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面積達到1288萬畝。全面實施水稻智慧催芽和大中棚育苗。截至2017年末,全省水稻育秧大棚數量已達到97萬棟34281萬平方米,大棚化育秧比例達到80.8%;耕種收機械化水準達到98.6%,其中機耕、機種植和機收水準分別為99.8%,98.0%和97.6%。建立在良種化、機械化和全程標準化基礎上的黑龍江粳稻生産,創造了全國最高的水稻生産力水準。
發展綠色有機種植——選擇五常、慶安、樺川、富錦等9個縣整縣制開展水稻綠色高産高效創建,集成推廣抗逆品種+智慧浸種催芽+大棚旱育稀植+測深施肥+缽育擺栽+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模式,集成推廣優質高産水稻良種、新基質旱育苗示範以及“減肥、減藥、減除草劑”三減技術示範、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全黑龍江省建設612個互聯網+綠色(有機)高標準示範基地,面積198.2萬畝,按歐盟有機標準種植示範基地7個,面積1.02萬畝,實現了生産全程可視。通過産品品質可追溯,示範帶動全省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確保了産品外觀與內在品質一致性,實現了黑龍江大米“外在有顏值、內在有品質”的目標。全黑龍江省共設立水稻綠色防控示範縣25個,建設核心示範區2500畝,輻射帶動12.5萬畝,通過集成應用生態、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控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在蘭西、樺川等20個縣(市、區)示範推廣稻魚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等“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一季雙贏”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建設核心示範區24個,示範面積18270畝,輻射面積44萬畝。
提高水稻加工産能——通過推廣加工企業聯基地、聯科研、聯農戶的水稻産業發展模式,以加工、轉化、流通為突破口,促進水稻産業産加銷緊密銜接,推進水稻産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以發展精深加工、産業化經營為切入點,做實做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一體化升級轉化大文章。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加工企業有1421家,其中規模以上水稻加工企業有507家,年加工能力3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51戶。水稻總加工能力為4565萬噸。2018年上半年,全黑龍江省水稻産業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實現利潤4.45億元,貢獻稅收1.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4%、34.2%和10.5%。
強化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近年來,黑龍江省農委堅持把大米品牌建設工作作為實施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的有力抓手,用品牌引領生産,打造出一批叫得響、信得過、價值高的大米品牌。五常大米、響水大米、慶安大米、方正大米等品牌享譽全國,已成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的一張靚麗名片和金字招牌。通過多層次、立體化宣傳推介,積極擴大黑龍江名優大米品牌受眾群體,提高知名度,提升品牌效益。通過與新浪、阿裡巴巴合作開展“我在龍江有畝田”等大米品牌的網絡眾籌活動,宣傳大米品牌,積極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促進水稻等農産品銷售,目前全省各類農村電商主體達3萬餘家。依託黑龍江大米網,開展拍賣活動,有效引領帶動龍江大米價格,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評選中,黑龍江省3個大米區域公共品牌、5家品牌核心企業的好吃米飯、6家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核心企業榜上有名,分別佔“2016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和“2016中國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核心企業”數量的三成、一半和三分之一。“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670億元,位列大米類第1位,靠“五常大米”品牌價值提升拉動,稻農收入顯著提高。(記者 張桂英)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