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黑土地上書寫的農業史詩

2018-10-22 09:24:16|來源:解放軍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解放軍報》整版聚焦北大荒:書寫在黑土地上的農業史詩

北大荒:黑土地上書寫的農業史詩

  金秋時節,進入收穫期的北大荒一派豐收景象。(徐宏宇 攝)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部人類開拓荒原的史詩。自1947年黑龍江墾區建立以來,累計生産糧食70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000多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大荒的建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田野,城鎮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産設施,標準化的種植基地……這一切,向人們訴説著這塊黑土地不平凡的歷程。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國慶節前夕,習主席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意味深長的話語,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新的征程上,以綠色發展和改革思維引領前進道路的北大荒,必將繼續描繪新時代的新畫卷。

  從莽莽荒原到萬頃良田,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北大荒:黑土地上書寫的農業史詩

  每到收穫季節,農場都會採取措施搶收水稻,以保證顆粒歸倉。這是種植戶在晾曬水稻。(記者 王建威 攝)

  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一幅題為《第一道腳印》的版畫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畫面上,烏雲低垂,寒風呼嘯,幾名戰士扛著設備,拄著木棍,艱難行進在茫茫雪原,身後留下一行腳印……

  71年前,這裡大江攔阻,荊棘斷道,荒無人煙。然而,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14萬復轉軍人、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組成了墾荒大軍,憑著一往無前的氣概匯聚起磅薄之力,征服了這片莽莽荒原,成為獻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驅。北大荒的開拓史、奮進史和改革史,正是始於先驅們的第一道腳印。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摁下紅手印,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龍江墾區,民兵王木存家召開的一場家庭會議,同樣值得載入中國農墾改革史。

  那年春天,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開家庭會議,討論承包農場土地單幹的事。得到兒女們支持的他,一下子承包了2200畝土地,成為全國農墾系統第一個承包農場土地的人。當年底算賬,在大隊虧損的情況下,王木存的家庭農場純盈利2.7萬元。隨後,他又制訂了“家庭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一年一個萬元戶;第二個五年,建成整套的農機隊;第三個五年,總收入不低於10萬元……家庭農場越來越紅火,王木存因此獲得墾區“第一朵報春花”的美名。

  王木存的故事,僅是北大荒奮鬥者的縮影。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農墾人甘灑熱血寫春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北大荒,曾經的不毛之地早已成為中華大糧倉,累計生産糧食7411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060.2億斤。

  如今,這裡每年調出的糧食可滿足一億多人一年的口糧供應。與此同時,墾區家庭農場建設接續開花,目前全省已有家庭農場10.9萬個,其中在國家農業農村部登記的就達1.9萬個。

  從480萬斤到440億斤,農業現代化步履鏗鏘

北大荒:黑土地上書寫的農業史詩

  秋收大幕拉開,在黑龍江各糧食産區勞作的各型收割機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記者 王建威 攝)

  喜看稻菽千重浪,萬畝良田萬畝金。

  十月的建三江農場偶有微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稻田裏,滔天金浪讓人心曠神怡。不遠處,隨著一台臺現代化的大型收割機轟鳴而過,一株株飽滿的水稻顆粒歸倉。

  北大荒,為糧食而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北大荒人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然而,在開墾初期,北大荒年産糧只有480萬斤;到了1978年,這個數字才突破50億斤。經過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發展,2011年這個數字已突破400億斤。截至去年底,北大荒耕地超過43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440億斤,商品糧調出量約佔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

  伴隨著數字激變,北大荒走過農業現代化的鏗鏘之路。從手拉肩扛的開荒第一犁,到東方紅54拖拉機的初步機械化;從凱斯535大馬力拖拉機的奔馳,到飛機航化作業的悠然;從無人機旋飛農場上空,到數字化農業展露新容……幾十年間,北大荒人親身經歷了農業生産方式的歷史性跨越。

  “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人力耕作了,大馬力的拖拉機、帶定位系統的播種機、農用飛機這些現代化的機械設備的應用,使得穿著西服也可以種地。”農墾建三江管理局黨委書記劉相增告訴記者,農機裝備水準已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標,他們正向數字化“智慧農業”邁進。

  近幾年,北大荒還重點推廣了免耕精量播種等十幾項新技術,秋起壟全部採用自動導航設備,水稻100%浸種催芽,實現了農業生産的全程標準化。

  “現代科技,不斷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在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他們不僅可以及時了解農商信息,還可以實時查看聯網農機的運行軌跡,精準掌握其運行速度、工作時間、地理坐標等。

  從傳統農業到多樣化品類,供給側改革再出發

北大荒:黑土地上書寫的農業史詩

  近幾年,很多種植戶嘗試有機種植,發展了鴨稻蟹田“生態稻”。這是種植戶在展示投放的河蟹。(記者 王建威 攝

  在二道河農場,民兵排長李廣茂的稻田蟹、稻田泥鰍、稻田鴨等産品讓記者大開眼界。他介紹,稻田裏養殖的生物可以直接吃掉水中雜草和部分有害昆蟲,緩解了使用農藥和除草劑帶來的擔憂。同時,生物糞便作為有機肥料被水稻吸收。

  李廣茂的稻田養殖,構成了當地農業結構新佈局的重要一環。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和著歷史的節拍,北大荒不僅為國家生産糧食,也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從小在北大荒長大的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農場場長杜德旺,見證了墾區改革歷程。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北大荒還主要種植小麥和大豆。到了90年代,北大荒實施“以稻治澇”,使2000多萬畝低窪易澇田變成了豐産田。如今,一批高端農業品牌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調減過剩農産品,增加有效供給,是北大荒人積極推進的改革重點。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守聰告訴記者,前兩年,北大荒調減玉米411.7萬畝,增加大豆321.7萬畝、雜糧30.5萬畝,形成了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産業格局。如今,很多種植戶改變思路,種下了雙青豆、黑大豆、馬鈴薯等多樣化作物。

  同時,為加快農業生産方式轉變,墾區每年都推進實施“三減”(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種植示範面積。僅前年,示範面積就達193萬畝,去年又擴大至1000萬畝。如今,墾區的綠色食品種植總面積達3300萬畝,292個産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

  “供給側改革是塊硬骨頭,墾區因面積大、人口多,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必須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勇氣扛起改革大旗,把北大荒打造成農業領域航母。”王守聰相信,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167萬北大荒人傳承時代精神,必將凝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以擔當精神種好中國糧食 (黑龍江農墾總局軍事部部長 盧俊)

  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主席便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説:“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悠悠萬事,溫飽為大。一句“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表達了敬畏,體現了洞察,凝結了情感,寄予了重托,寓意深遠,發人深思。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飯碗不僅要裝中國糧食,而且要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上。實現這一目標並使之保持下去,一刻也離不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共同構築起來的中國精神。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我國是糧食凈進口大國。從1949年到1978年,儘管我國糧食總産量持續增長,但由於人口增速快,糧食供給一直處於短缺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飛速發展,特別是黑龍江農墾區,糧食生産連續7年穩定在400億斤以上,而且以非轉基因大豆和優質稻米為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奇跡如何發生?人們可以從開發和建設北大荒的歷程中找到答案。

  北大荒,一片位於祖國東北角的神奇土地,蒼茫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她寬闊的胸懷,雄渾的興安嶺和完達山是她不屈的脊梁。在那遙遠的年代,風雪呼嘯,塞外苦寒,曾讓人望而卻步;山險林密,水澤莫測,曾使多少豪強硬漢有去無回,只留下狼嚎、熊吼和猛虎的長吟。

  如今,5.62萬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像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在祖國的東北閃爍著奇麗的光彩。那是歷史給予“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拓荒者最高的獎賞,更是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以青春和生命、忠誠和堅韌鑄就的歷史豐碑。

  回顧北大荒的歷史,從亙古荒原到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為國人端牢飯碗做出卓越貢獻。從創業到不斷再創業,北大荒人一次又一次交出亮麗的成績單。那是一種矢志不渝的執著,那是一種永不止步的進取,那是一種艱苦奮鬥的勇毅,那是一種求真務實的篤行,最終鑄就了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這才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為了夢想不斷再創業,就像是一次新的遠航。曆盡艱險、穿越風浪,我們已看到彼岸地平線的晨光。對於北大荒來説,成績與輝煌已屬於過去。如今,在這片英雄輩出的神奇土地上,需要更多的人扛起新的使命擔當。

  憶往昔,幾多風雨、幾多榮光。看今朝,無限天地、無限風光。偉大夢想化宏圖,更需要我們從前人的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當我們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再次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巔,便可以自豪地對後人説:作為新北大荒的創業者,我們承繼先輩精神種好了中國糧! 

  “桃花島主”葛柏林——生態孕養樂其中(楊銀滿 暴勇 喬振友)

  橡樹高聳入雲,湖水清澈見底,草木隨風搖曳……金秋十月,登上面積約380畝的鰲花島,很多人跟記者一樣,被這眼前的一切折服。

  “世外桃源!”一路上,不時有擦肩而過的遊客發出嘖嘖讚嘆。

  徜徉其間的人們享受著美景帶來的愉悅,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經歷了多少艱辛、灑下多少汗水。老民兵營長葛柏林,就是值得記錄的一位奮鬥者。

  “自己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憶起往事,葛柏林仍然有些激動。

  1958年跟隨父親來到北大荒的他,從連隊農工、統計員做起,一直幹到黑龍江農墾八五九農場三分場場長兼民兵營長。1985年,趁著改革的東風,他辭掉場長這個“官職”,辦起了家庭農場。經過10多年的奮鬥,共開墾荒地7000多畝,承包經營土地上萬畝。期間,他改革生産、創新經營,助力農場從整地、種植到秋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以現代化經營模式打造出“中國式家庭農場”。

  “改革開放,給了我第一次創業的人生際遇。發展理念之變,引領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騰飛。”談起幾十年的經歷,葛柏林感慨不已。

  “傷痕纍纍”,葛柏林用這四個字形容剛接手鰲花島那會兒的情景。他説,當時的島上,中小橡樹被砍伐一空,只有百餘株大橡樹因斧鋸砍伐力有限而逃過一劫,乾涸的鰲花湖死寂一片,每遇高溫天氣便臭氣熏天。

  “必須還上生態之債!”面對過度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葛柏林再次發起了人生的衝鋒——不顧別人勸阻,他拿出多年的積蓄用於修復島上的橡樹園。隨後,他又投資百萬元建起了450米長的護水大堤,把散落的老河、洼塘改造成連片湖泊,並在鰲花島四週栽上水曲柳、核桃楸、黃菠蘿等林木。

  位於別拉洪河畔的圈河濕地,原是鳥類和野生動物的天堂。如果把千畝濕地開墾成耕地,年收入起碼20多萬元。但看到大規模墾荒擠壓了飛鳥、遊魚的生存空間,葛柏林便自掏腰包攬下保護濕地的重擔。如今的圈河濕地,天鵝在高空飛翔,野雞在山間啄食,彎曲如蛇的河道盤桓其中,清澈如鏡的水面上游弋著天鵝、鷺鷥、鴛鴦……

  “桃花島主”,這是當地人送給葛柏林的綽號。雖有幾分詼諧風趣的調侃意味,但葛柏林卻很喜歡這個稱謂。他説,生態文明孕養出來的鰲花島美麗、優雅、精緻,有世外桃源的幾分意蘊,值得有美好生活追求的人們嚮往,而自己能為此做些有意義的事,當然樂在其中!( 楊銀滿 于洪濤 喬振友)

  民兵排長李廣茂——科技富農排頭兵

  仲秋,美麗的北大荒一派豐收景象。農田裏,一台臺現代化收割機上,“民兵機組”“民兵號”字樣格外醒目。

  記者來到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農場時,身著迷彩服的民兵排長李廣茂正帶領合作社成員搶收水稻。2009年,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畢業的李廣茂,應聘來到二道河農場。用李廣茂自己的話説,當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時,他便與北大荒“綁定”在一起了。

  “現代農業,必須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一聊起農業科技,李廣茂便興奮起來。

  “看看,這臺收割機多棒!它一天能收割水稻90多畝,相當於60人幹一天。”李廣茂手指著旁處的收割機説,這幾年,農場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做法,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智慧播育機械擺栽等20項新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

  李廣茂常跟人講,作為現代農民不能沒有現代思維。前幾年,我國農業經濟效益不容樂觀。對此,身處一線的李廣茂深感焦慮。為此,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自己的農業生産如何實現“換擋提速”?

  “互聯網産業蓬勃興起,何不借此打造‘互聯網+農業’新模式,為農田插上信息化翅膀?”靈機一動,李廣茂説幹就幹。在農場武裝部的支持下,他聯合幾位基幹民兵創立了“豐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口感好、食味值高、抗病性強的綠色生態有機水稻,並探索以鴨促稻種養模式,在稻田養殖生態田園鴨。同時,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打響“有機水稻”和“田園鴨”品牌。很快,他們的“二合一産品”受到網友追捧,網上訂單如雪花般飛來。

  “月月吃新米,季季有綠色;年年保生態,人人享健康。”躊躇滿志的李廣茂,逢人便推介自己的品牌。如今,他除了在一些知名電商平臺售賣産品外,還建立了自己的APP平臺和綠色經銷倉庫,實現了線上、線下“雙銷售”。在此基礎上,李廣茂又以大集團、大客戶、大經銷商訂單種植銷售為主,開發出不同類別的産品,連年實現100%訂單銷售。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據統計,在李廣茂的帶動下,全農場綠色生態有機水稻種植已超5.4萬畝,品種達30多個,農場經濟效益連年大飛躍。如今,風生水起的他籌劃著吸納更多的群眾加入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魯宏傑 康術臣 喬振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