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建設碳匯經濟産業鏈

2018-11-21 08:54:18|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摸清“家底”建設碳匯經濟産業鏈

黃穎利(右)正在與北京中碳創投的業內專家探討適合龍江省情的碳匯經濟發展規劃。 王乙攝

  “東北林業大學正在編制黑龍江省碳匯經濟産業發展規劃。我省目前雖有一定基礎,但還有所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學者加倍努力,助力龍江摸清碳匯家底,構建碳匯産業鏈。”日前,黃穎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説。

  黃穎利是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博士生導師、現代林業與碳匯經濟發展智庫專家,她從事碳匯經濟、碳金融研究十餘年。

  在理想的牽引下,黃穎利所在的東北林業大學碳匯團隊十幾年如一日,用專業實踐繪製林業碳匯經濟走向市場的新藍圖;在現實的征途中,她潛心研究金融産品,用經濟手段深挖黑龍江省林業資源,守護龍江綠水青山。

  結緣:讓碳匯産品成為林業經濟一個叫得響的金融品牌

  2005年,黃穎利在英國薩裏大學求學,第一次接觸到了“氣候信用”産品,也就是將氣候變化和金融衍生品結合,通過售賣氣候變化指數,以使企業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穩定利潤。“這在當時是很新穎的金融産品設計,我非常感興趣,想到研讀過的東北林業大學李順龍教授有關碳匯的論文,我覺得應該把林業碳匯經濟作為未來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她很快就了解到碳匯中的“經濟密碼”——“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空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高導致的,而森林植被剛好能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黃穎利介紹,防止全球變暖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當前各國也已達成節能減排的共識。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植樹造林,抵消本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有部分國家則通過購買碳指標,並將這部分二氧化碳數值市場化後抵消本國碳排放量指標。而這,正是産生經濟價值的所在。

  碳匯交易和技術手段讓黃穎利産生了有關林業經濟與金融産品相結合的新思考。

  回國後,黃穎利在東北林業大學碳匯團隊支持下開始設計碳匯金融産品。“雖然林業院校做金融不是強項,但是我們可以發揮自身林業學科優勢,發展林業碳匯經濟。它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能夠在小區域裏面做出一個林業經濟叫得響的金融品牌。”黃穎利説。

  而這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關注,因此,黃穎利所在的東北林業大學碳匯團隊開始肩負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起草碳匯經濟産業發展規劃,助力我省碳匯經濟産業鏈建設。“這也是我省實現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黃穎利説。

  擔當:建設碳匯經濟産業鏈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黑龍江省是林業大省,森林資源要素稟賦優越,我省國土總面積4546.08萬公頃,林地總面積2524.81萬公頃,全省森林覆蓋率47.07%,根據數據顯示,目前黑龍江省的森林碳儲量約為40億噸,每年預計可産生的森林碳增量為1698.6萬噸。

  但是,東林專家卻告訴記者,黑龍江省並不是林業碳匯大省,森林資源的優勢並沒有轉化為林業碳匯經濟優勢。

  黃穎利告訴記者,“總的來説,黑龍江碳儲量大,但平均到每公頃,這個量並不大,單位面積森林固碳量較低。具體而言,我省森林有87.5%屬於天然林,12.5%屬於人工林,天然林固碳能力低。東林有成套的技術顯著提升天然林的固碳能力,也有配套的平臺將碳匯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但是,國際標準對天然林碳匯並不承認,只認可碳匯造林項目。這麼一來,我省天然林總量的大優勢和東林的碳匯科研優勢就都發揮不出來。”

  於是,增加我省森林植物生長量、提高我省森林固碳能力,探索碳匯交易中政策和規則的創新成為碳匯專家們的工作目標。2017年,省發改委委託東北林業大學做了黑龍江省碳匯經濟發展規劃,這將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碳匯經濟發展規劃。

  能夠得到省裏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黃穎利十分興奮,“發展林業碳匯,構建産業鏈,能夠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産業升級,拉動經濟;能夠實現精準扶貧,為林業減貧農戶和貧困人口創造發展機會;能夠為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新格局。林業碳匯經濟有可能成為龍江經濟的新業態,為我省的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興奮之餘,黃穎利也清醒地感受到巨大壓力,“發展碳匯經濟,構建碳匯經濟産業鏈在國內是一個很超前的想法。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沒有可參照的事例和可借鑒的經驗。同時,我省還不是碳匯試點省份,沒有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反映本地特點的碳匯項目方法學。”

  實際上,東林的科研團隊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了森林碳循環的研究,在幾代東林科研工作者的接續努力下,東林的碳匯科研團隊建立了森林碳匯研究方法體系,繪製了我省森林碳匯空間分佈圖,掌握了我省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機制,建立了高固碳良種選育技術體系,相關研究還獲得了省科學科技進步一等獎。

  但要發展碳匯經濟,光有技術還不夠,還需要技術與金融的有機結合,才能助推碳匯經濟發展、壯大。在省發改委的帶領下,東林的碳匯研究團隊遍訪國內碳交易、綠色金融領域的十幾位專家,多次參加國內頂級的碳匯項目諮詢會,與各方交流經驗意見……

  合力:團隊協作做好碳匯文章培養人才建設大美龍江

  採訪過程中,黃穎利教授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一定多多了解東北林業大學林學以及碳研究團隊。

  黃穎利告訴記者,東北林業大學每一個投入碳研究的師生都非常勤奮和敬業,他們中的一些人走遍了我省的每一片森林,尋找適合碳循環、固碳研究樣本,而這些都是她能夠進行碳匯經濟研究的基礎。

  “我剛接觸碳匯經濟時,固碳中的‘碳’來源我甚至都不知道。”黃穎利笑著説:“但就是在東林這些團隊支持下,以及和他們共同工作的歷練中,我才逐漸成長進步,才有今天我在碳匯經濟研究中取得的成績。如果不是幾代人傳承接力般地探索,積累下雄厚的科研資源,創造下優越的科研環境,我們這些經濟研究者很難端得住碳匯經濟研究這個飯碗。”

  同時,黃穎利認為,發展碳匯經濟,構建龍江特色的碳匯經濟産業鏈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撐,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將林學、森林碳循環和林業碳匯經濟研究成果傳承下去。

  實際上,東北林業大學正成為我省碳匯經濟研究支柱,李鳳日教授、王傳寬教授、黃穎利教授和更多林學方面的專家已經成為省委省政府碳匯經濟發展問題的專家智囊。在人才培養方面,東北林業大學超前規劃、統籌佈局,組織林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集合林學、生態學、碳匯經濟等方面40余位專家學者,在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2個專業學位碩士學位分別設置了有關生態系統碳循環、碳匯林經營、碳匯經濟管理、碳金融及碳匯林業等方向,為我省培養碳匯人才。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進行碳匯經濟、碳匯金融産品研究的同時,培養更多這方面的人才。”黃穎利説。(記者 衣春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