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民為石油奮鬥半世紀
王啟民在“改革先鋒”進校園活動中講述創業故事。蒙輝 攝
又是一年新春到。剛剛在一個月前榮獲“改革先鋒”稱號的王啟民,將在這塊傾注了他全部汗水和心血的黑土地上迎來自己的第57個春節。
1月15日,記者再次見到了王老。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依然是那樣的豁達、開朗,充滿了幹事創業的激情。對於一個嚴謹的科技工作者,王啟民在長達50餘年的科研工作中,數字幾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組組數字,讓他洞察地下構造的脈絡,掌握油藏的變化,開出解決問題的良方。而他的科研之路,也可以用數字來解讀,那就是:一件事,四把鑰匙,三個老師。
一件事:一生都與大慶油田拴在一起
有個數字非常巧合,9月26日,是王啟民的生日,也是大慶油田發現紀念日。
與油結緣,源於王啟民無意中的選擇,成于他性格中的激情和執拗。當初離開家鄉浙江湖州,到北京石油學院讀書,並不是他從小對石油有著多麼深入的了解。那時,他的認知與其他絕大多數中國人並無二致。在當時環境下,石油是個冷門專業,按照外國專家的觀點,中國似乎戴實了“貧油”的帽子。王啟民高考選擇石油專業,只是因為競爭小、容易考的考慮。
事實證明,這次誤打誤撞的選擇,把他推上一個無比巨大的舞臺,在那裏,他演出了人生最輝煌的一幕。
1960年4月,23歲的王啟民作為北京石油學院的實習生,第一次踏上大慶的土地。這裡,是他夢開始的地方。這裡,他也有幸親歷了一部史詩的誕生:在青天一塊、荒草一片的背影下,來自全國的會戰大軍如一股洪流,戰嚴寒鬥酷暑,住最簡陋的地方,吃簡單的食物,幹最重的活兒,以血肉之軀挑戰人類能夠承受的生理極限,硬是用人拉肩扛的方式運設備,靠無比豪邁的氣魄,硬生生在荒無人煙的沼澤地建起共和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被創業的激情感染,回到學校後,王啟民匆匆打點行囊,重回大慶,並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因為祖國需要,學校特意讓他提前畢業。
從此,王啟民與大慶油田的命運緊緊拴在了一起,探索油田開發規律也成了他永恒的追求。他深信,烏黑的石油中開出的理想之花將燦爛無比。
“毛頭小子”在這裡紮根了,一晃50余載寒來暑往。一個個科技難題被攻克,一道道難關被踩在腳下。王啟民從一個懷揣夢想、立志報國的莘莘學子,成長為年逾八旬卻仍高舉石油科技大旗奮力前行的領軍人物,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崛起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把鑰匙:開啟油田高産再穩産之門
踏上北去列車之前,老師囑咐説:“油田開發的門有了,怎麼找到鑰匙打開大門,就交給你了。”
帶著找鑰匙的使命,王啟民一頭扎進“科技的泥漿池”。萬事開頭難,可沒想到這麼難。居住簡陋、缺少科研器具,都可以克服,理論上的缺失讓油田科技工作者犯了難。當時的情況是,油田剛開發就陷入困境,運用“均衡開採”理論,導致一半以上油井油層被淹,采收率只有5%,這樣下去,將使油田80%的地下資源化為烏有。一提高産量,水就地下亂竄。實驗做了成百上千次,就是抓不到關鍵,很多人甚至患了“恐水症”,不敢注水,生怕毀了珍貴的油藏。
這時王啟民提出,必須進行逆向思維,改變舊有模式。在多學科共同合作下,油田開發前期的油水運動規律脈絡逐漸清晰。王啟民大膽提出“非均質”開發理論和“高效注水開採”方法。他認為,大慶是陸相生油的大型砂岩油田,地下呈現著明顯的“非均質狀態”。簡單地説就是有厚油層,也有薄差油層。同一層的不同部位,也千差萬別。他和同事們窮十年之功,先後採集分析了1000萬個數據,繪製了油田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並相繼發展形成了“分層調整開採”技術和“層係細分開發調整”技術,逐步開闢了向低滲透油層進軍的新領域,增加儲量近10億噸,共打開發加密調整井1萬多口,為大慶油田實現第一個年産5000萬噸穩産10年目標提供了保證。這兩項技術成果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
第一把鑰匙找到後,就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高産、穩産的大門在王啟民面前一扇扇打開。
高産做到了,如何保持穩産,又是擋在王啟民面前的第二道大門。王啟民帶領科技攻關團隊,研究出“分層開採”方法,有針對性地控制開採,使高産又保持了10年。
從1980年開始,老區塊開發呈現産量遞減狀況,這是第三道門。王啟民創造性地提出,下兩個管到地下,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這兩根管一個管採注水層,一根管採未注水層,硬是把年産5000萬噸從“六五”延續到“七五”。
1990年至2000年期間,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後期,産量逐級遞減。時任大慶油田領導問計王啟民:“大慶油田是中石油的希望,也是全國的希望,究竟還能不能高産?”
帶著這個課題,王啟民開始尋找第四把鑰匙。他把目光盯向了厚度只有0.5米的表外儲層。
“先吃肥後吃瘦,吃完肉啃骨頭。”王啟民這樣形容大慶油田開發的過程,並摸索出一套開發表外儲層的技術,實現了由主力油層向薄差油層開採的過渡和産油量的接替。表外儲層的開採成功,突破了低貧油層的開採禁區,保證了油田穩産再10年目標的實現。據計算,油田表外儲層地質儲量可達7億噸,可採儲量近2億噸,等於又找到一個大油田。
“寧可把心血熬幹,也要使油田穩産再高産。”王啟民尋找到的“四把鑰匙”均屬顛覆性技術,對大慶穩産再高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王啟民又提出對高含水油田實施“穩油控水”的建議。“八五”期間通過實施“穩油控水系統工程”,油田不僅保持5000萬噸以上穩産,而且有效控制了油田産液量的快速增長,實現了油田3年含水上升不超過1%的目標,與原國家審定的“八五”油田開髮指標對比,5年累計多産原油610多萬噸,少産液24749萬噸,取得了高水準、高效益開發。1997年,“穩油控水”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到2002年,油田實現年産原油5000萬噸以上高産穩産27年,遠遠高於世界同類油田穩産期最長12年的紀錄,成為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創造了油田人
引為自豪的“大慶紀錄”。
三個老師:正確應對才能實現“小人物”的逆襲
“小人物要想辦成大事業,第一,要靠自己不懈堅持探索,才有可能厚積薄發;第二,不要怕別人的質疑和反對,堅持自己的觀點;第三,做好充分的準備並取得決策者的支持。”王啟民感慨地説。
可以説,王啟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取得的,而他,則在質疑和探索中不斷強大。
在王啟民看來,人生有三個“老師”,分別是探索者、反對者和失敗者。人的成功要學習探索者的精神,接受反對者的意見,吸取失敗者的教訓。
提出“非均質”理論時,王啟民只有30多歲。當時很多專家並不認可他的想法。然而,王啟民始終堅持自己探索的腳步,終於打動了上級領導。
1970年,有領導找王啟民談,問他究竟能不能高産,高産後能不能不掉下來?王啟民堅定地回答:“能。”於是,上級撥給他一個實驗區塊,讓他把理論付諸實踐。結果,他用了半年的時間,把産量翻了一番,保持了5年,他的理論最終被認可。
幾乎每一次進步,都是在質疑中前行,在一次次失敗後取得成功。
表外儲層能不能開採,也曾引起了大家的激烈爭論。表外儲層曾經長期作為開礦的廢棄物處理的,當王啟民提出這些廢棄物可能是有用的,可以變廢為寶時,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説,含油性這麼差,有開採價值嗎?當時的專家表示,沒有實踐不要亂説。也有人好意勸他,表外儲層是客觀存在,但還不具備開採價值,列為穩産對象風險太大了,萬一落空,影響了第二個10年穩産,這個責任擔得起嗎?由此産生了“廢與不廢”之爭。
怎麼辦?王啟民認為,一個科研工作者絕對不能沒有探索精神,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當時,書本上、國際資料上一片空白,國內外都不把表外儲層算儲量。王啟民認準的事,就一定要搞清楚。
按照國際慣例,只有0.5米的表外儲層是被判“死刑”的油層,從經濟角度看國外公司絕對不會碰這些“骨頭”。然而大慶油田的表外儲層遍佈每口井、每個油層,單獨看起來很“瘦”,但上千平方公里的油田加起來不是很“肥”嗎?開採這些油層,集腋成裘,積水成淵,能增加幾億噸的地質儲量。
王啟民和同事們天天泡在油區,整整奮鬥了7年。通過對1500多口井地質解剖、分析,4個試驗區45口井的試油、試採,10口取芯井的岩芯測定和分析,對表外儲層的地質特徵、潛力分佈、開採條件、産能特點、挖潛效果及開發效益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使開採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一舉奠定了穩産的局面。(記者 蒙輝)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