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智慧化投放現身冰城

2019-03-25 14:47:49|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垃圾分類智慧化投放現身冰城

                                                                                                                                   居民體驗智慧分類垃圾箱 (記者 蘇強 攝)

  《哈爾濱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方案》近日出臺。其中,為提升源頭分類意識,哈爾濱市將進一步創新推出獎勵、網絡下單等方法。記者在近日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在哈爾濱市出現的垃圾分類智慧化方式,既便捷高效,又調動起了居民的積極性。

  近日,記者在道裏區群力新城小區看到,中亞環保科技集團的工作人員正在教小區居民使用2月末重新啟用的生活垃圾分類智慧設備。

  記者跟隨小區居民張阿姨進行了現場體驗。首先,張阿姨在智慧垃圾回收箱前,通過手機掃碼進入智慧回收程式,向智慧回收設備出示回收碼,作業系統提示居民選擇回收的垃圾是金屬、塑膠還是玻璃。張阿姨選擇塑膠後,對應的回收箱體打開。張阿姨向箱裏投放了10個塑膠瓶。箱體關閉後,操作介面顯示出垃圾重量。與此同時,張阿姨手機上顯示出本次操作收到的積分為10分。張阿姨想即時兌換,就在垃圾分類回收智慧設備旁的兌換機器上掃碼,按照提示兌換了喜歡的物品——環保垃圾袋。

  為了激發廣大市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中亞環保科技集團在道裏區、松北區等多個居民小區建立智慧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站,通過積分兌換、現金置換等方式,鼓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居民在實際操作時積分不夠,可多次積攢再兌換。兌換的物品目前有環保垃圾袋、生活用品等。

  “以前知道垃圾是應該分類的,但是不知道具體怎麼去做。現在這個智慧垃圾分類服務站,既為我們普及了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又可以用積分兌換的方式變廢為寶,非常好。”居民劉女士對記者説。

  據介紹,為培養源頭分類意識,哈爾濱市將鼓勵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選取有資質的企業進駐小區,參與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搭建積分兌換平臺等辦法,對居民正確投放分類垃圾給予一定物質獎勵。

  除了線下的選擇外,居民還可以通過手機上網讓垃圾變廢為寶。在微信小程式上發條信息,回收人員就能上門取走“可回收物”。由哈爾濱市供銷社直屬單位哈爾濱供銷物資集團公司開發的微信廢品回收平臺“我來收”于2016年6月上線運營以來,改變了走街串巷的老辦法,獲得越來越多關注。

  近日,家住南崗區英倫名邸小區的王阿姨就利用“我來收”成功把積攢多年的廢舊衣物、書籍“變現”。王阿姨對記者説:“這個小程式很簡單,時尚又環保。我們上歲數的人也能用明白,直接語音下單就行。”

  據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我來收”線上平臺分用戶版和回收司機版本。以賣廢品為例,普通市民可以在微信小程式中搜索“我來收”,即可在該程式語音下單,也可傳廢品照片,填寫預約時間、地址等信息下單。隨後司機將駕駛專業電動三輪車前來收廢品,再運至公司的基地分揀。“我來收”平臺實行規範化管理,回收人員均需經過培訓後方可上崗,人員統一服裝、統一編號、統一佩牌。回收車輛均為封閉箱式車,車輛實行統一標識、統一編號,回收物品不得露天存放,保證周圍環境整潔。

  哈爾濱供銷物資集團公司客服部經理張世釗介紹説,“我來收”小程式于2016年6月正式上線運營,截至今年3月,已經覆蓋了全市80個居民區、市直黨政機關10余家。現已投入使用121台小型電動流動回收車,7台大型機動流動回收車。小程式線上用戶達30000戶,三年垃圾處理量達100萬噸,初步建立了市區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體系。

  目前,該集團在市郊一共有6個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同時在機場路建有10萬平方米的垃圾集散市場,用於對大件垃圾進行初步的拆解,可回收部分回收利用,剩餘部分進入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進行無害化處理。

  據了解,哈爾濱市城管局將進一步完善分類收集體系,結合廢品收購站點清理整治工作,協調和溝通哈爾濱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建立暢通閉合的回收渠道。對居民積攢的各類可回收物(含大件垃圾),通過熱線電話和手機下單等方式,由回收企業上門收集,並向居民支付相應費用。其中,“我來收”小程式覆蓋範圍6月底前將擴展到全市200個居民區、黨政機關30家;小型回收車數量增加到200輛、大型機動回收車增加到30輛。同時,為了提高閒置物品的使用率,讓市民樹立一個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我來收”小程式“同城跳蚤市場”功能即將上線,將為市民提供閒置物品發佈——交易——運輸等一站式服務。(劉瑞 記者 樊金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