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大苞米”的現代之變
春風拂面,春鋤撲撲,龍江大地奏響了備春耕的進行曲。龍江糧熟,天下豐足。今年的糧食種什麼,怎麼種?抓好備春耕促進農業品質效益提升,對黑龍江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壓艙石”作用至關重要。
玉米是黑龍江省三大主糧作物之一,年種植面積達9000多萬畝。經過連續兩年調減,黑科技省玉米生産發生了區域優化、品質提升、産量提高的可喜變化。春耕在即,今年黑龍江省的玉米怎麼種?在備耕環節呈現出哪些趨勢和特點?日前,記者深入黑龍江省玉米優勢産區肇東、雙城、肇州三地調研採訪發現,從物資準備到生産方式,從經營理念到組織形式,處處體現著集約高效、綠色優質的現代之變。
代耕成氣候 現代理念深入供給側
走進肇東市五里明鎮禹艷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院內擺滿了各色大型農機具。説起今年備耕,理事長邵春禹有話要説:“今年最大的變化是來代耕的農戶多了。目前合作社已經簽了2600多畝的代耕合同,春耕前還得有簽的,突破3000畝沒問題。而且,今年還有不少人選擇了‘卸大堆兒’——就是秋後的産出物也不要了,連經營也委託給合作社,自己只按約定拿錢就完事兒。”
在肇東市“玉米第一鎮”五里明鎮,潤豐公司五里明經營部經理王海岩的話印證了這種“自願歸大堆兒”的潮流。他告訴記者,今春很多小農戶都把地包出去了,五里明鎮一個種植大戶,這一個冬天就包了95公頃地。
在黑龍江省另一個玉米優勢産區哈爾濱市雙城區,記者恰好碰到一位尋求合作的村支書——雙城區樂群鄉光輝村黨支部書記耿明達,他專程來到雙城最大的玉米種植合作社——哈爾濱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希望能代耕自己村的土地。耿書記告訴記者:“我們村有1.3萬畝旱田,人多地少,平均每戶也就一坰多地,土豆和經濟作物很少,基本都種玉米。
去年由於旱災,平均畝産不到700斤,就算是好年頭,守著這點地也掙不了幾個錢,還不如把地包出去或者找人代耕,自己出去打打工,還能掙兩份錢。去年冬天我和村民們就商量了,多數人都有這個意願。”
用現代的發展理念、現代的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發展。近年來,伴隨糧食總産的節節增高,我省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從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到代耕服務,圍繞農業活動的第三産業蓬勃發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成功典範比比皆是。
在位於雙城區的黑龍江省首家液體糞肥第三方服務站、哈爾濱丹青糞肥還田第三方服務機械站,記者看到一台臺從丹麥進口的液體糞肥拋灑機整裝待發,長長的作業臂規矩地捲曲著。負責人申海峰告訴記者:“從3月中旬開始至目前,這些機械已在牡丹江、林甸、鶴崗及哈爾濱等地完成還田作業近10萬立方米,訂單一直排到5月份。”僅僅3年時間,人們對這種“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的糞污資源化模式從陌生到主動接納,看中的就是這種社會化服務模式的集約高效。
免耕受青睞 科技翅膀還需科學頭腦帶
雖然已臨近春耕,但邵春禹卻很悠然,絲毫沒有緊張忙碌的樣子。“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免耕了!合作社有兩台免耕播種機,一週就能全播完。”原來,這幾年,老邵不但“整明白”了代耕,還“整明白”了免耕——節約成本、解放勞動力、産量高、抗旱能力強。説起免耕的好處,老邵頭頭是道。
“去年免耕的都賺了。”經營著7萬多畝玉米的哈爾濱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杜濱也對免耕讚不絕口:“去年從開春到6月初沒下過透雨,常規種的玉米由於出苗差有不少都毀了重種,而免耕的由於沒動土,保墑好,苗情好,平均畝産量1400斤左右。同樣地塊常規種,少的畝産800斤,最多的也就1200斤。”為此杜濱決定,今年合作社經營的土地全部免耕,而且還要大面積種植早熟品種。
在第一積溫帶種植早熟玉米,杜濱的這個決策從何而來?在位於雙城區幸福街道久援村的“鏵鎰”總部,杜濱向記者講述了這幾年種玉米的探索與體會。他説,從前年開始我們探索種植早熟玉米。當時想法很簡單,因為合作社有烘乾塔、有糧庫,自己種點早熟品種,早收穫早烘乾,好把機器倒出來為附近農民服務。結果這一試發現好了,早熟品種生長週期短,成熟度高,脫水快,基本沒有生霉粒,反倒能多賣錢!去年一下子把早熟玉米麵積從400畝擴大到1萬畝,一畝地保守説多掙40元錢!
杜濱的探索不止這些,從確定科學的規模種植面積,到玉米田間站稈脫水,每一個規避風險、提質增效的環節都不錯過。而以杜濱、邵春禹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生機新商機。
“三減”勁頭足 綠色優質成方向
驅車行進在肇東市“174縣道”上,從肇東市五里明鎮到太平鄉太平村的途中,不時會看到路兩側田野邊上堆著一個個小“土包”。肇東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趙伯福介紹説:“那些都是農家肥,現在農民發展綠色生産綠色種植的意識越來越強。”
正組織工人在田間處理玉米殘茬的太平村玉米種植大戶張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邊挖開壟上的土一邊高興地説:“瞧這墑情,多好!這裡靠道邊,土稍幹點,裏邊的更好。”今年張立有個大計劃——整片流轉了1100畝地,打算都種鮮食玉米。這個春季,他一直在多方請教。張立説:“去年我試種了一點,效果非常好,畝效益是籽粒玉米的兩倍,所以今年想大幹一場。現在已經接觸了兩家企業,爭取在播種之前把訂單落實了。種子和肥料都得精心選,品種好吃又是綠色種植才能賣上好價錢!”
在另一個玉米主産區肇州縣豐樂鎮平安村,綠色生産的力度更大。由於實施了整村推進秸稈堆漚肥項目,該村今春的備耕工作比往年又多了一個環節——人工用耙子把玉米殘茬摟出地。村支書徐金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堅定地説:“即便這樣,我們也要把這個項目堅持下去,因為綠色‘三減’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徐金寶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他們共撿拾農作物秸稈10800畝7560余噸。目前,已經摻混發酵秸稈3600噸,秸稈全部堆漚發酵後可生産優質有機肥8000余噸,改良土壤4000余畝。今年將在百畝試驗田內以秸稈堆肥取代部分化肥,以後逐年擴大面積,力爭儘快實現改良土壤減用化肥的目標。(記者 張桂英)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