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唱響綠色協奏曲
數據來源:綏化市農業農村局
經歷一冬休養生息,黑土地又熱鬧起來
“轟隆隆……”上午8點剛過,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團結村田間,輪式拖拉機就開到地頭。過了一冬,機身擦得锃亮。鴻源谷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運文和幾個兄弟麻利地從車上下來,往免耕機裏填肥料、裝種子。
今年地裏種啥?“大豆1400畝,玉米1200畝吧!今兒個播10坰地,妥妥的。”王運文胸有成竹,他抹了把汗,撕開一包種子,“這個玉米品種叫禾單70,澱粉含量高,果穗大。”
“咱這兒是國家黑土地保護項目區,種什麼、怎麼種,都有講究。”王運文説,玉米、大豆輪作,施肥環節,專門由區裏農技推廣中心測土配方,“缺啥補啥”。
“開播嘍——”在大夥吆喝聲中,“吃飽”種子的免耕機歡快地奔向前方,泛著光澤的黑土地上留下兩道筆直的車轍。
綏化地處東北平原黑土帶中心區,黑土厚度達1米,“寒地黑土”是這裡響噹噹的名片。
“守著好資源,還要養護好、利用好。”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研究員張樹春説,從2015年8月起,北林區承擔國家黑土地保護項目,試點面積3萬畝,實行玉米和大豆輪作。“同一塊地,大豆三年只種一茬,推廣免耕作業,不用旋地,減小對土地破壞。”
“注意稀植啊!株距可不能太密,防止倒伏。”頂著呼呼的大風,張樹春在田間提高了嗓門。每到春耕,他都要來現場技術指導。
王運文趕緊下地,俯身檢查種子間距。他順手捏起一撮泥土,“你瞧瞧,養得油光發亮!”
輪作有啥好處?張樹春解釋,關鍵是能養好地力。配合保護性耕作,改善土壤結構。“一坰地産3萬斤苞米,就有3萬斤秸稈。”他指著地上露出的秸稈末説,秋天將秸稈粉碎翻壓回田,每畝地再施1立方米多有機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農藥化肥用量。
土壤肥了,有利於作物輪番促進。“前一年種的玉米,正好給大豆留一個好茬口。”張樹春説。玉米施肥量大,耕翻深度也大,為來年的大豆根系生長提供了好條件。
“人巧不如家什妙。”科學調整種植結構,配合保護性耕作、精準施肥等技術手段,讓黑土地煥發青春。幾年來,項目區黑土的有機質提高了3.5個百分點,地力等級提高了0.7。
“科技這東西,你不服不行!”王運文感嘆,過去年年種大豆,攻關田每畝都不過300斤,現如今,畝産輕鬆能上500斤。
朝著綠色調——讓好地種出優質糧,效益噌噌往上漲
“誰説苞米不值錢,這可是‘金穗子’!”一進門,黑龍江原野食品公司董事長曹中軍就拉開話匣子。
年初,公司旗下的黏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選2019農民合作社全國500強。從事鮮食玉米行業20年了,曹中軍一直不愁銷路。這不,今年春播剛開始,速凍黏玉米就找到了“婆家”——與哈爾濱七然商貿公司簽了一筆1750萬元的大單,“訂了1000萬穗鮮食玉米,定金都交啦。”他樂呵呵地説。
這裡的鮮食玉米為啥這麼火?“關鍵是綠色産品,品質靠譜唄!”老曹神秘地説,2000畝基地種的黏玉米,富硒、糖度高、口感糯。想種好可不簡單,從整地、起壟到選種、田管,都有門道。公司從綠色到有機,建立了品質可追溯系統,通過“雲平臺”和移動終端,實現田間全程監控。消費者一掃二維碼,就能看到玉米種植過程,再加上有機認證,一穗賣5塊錢還供不應求。曹中軍感慨:“這綠色路子真是走對了!”
緊跟綠色風向標,黑土地正在變“綠”
選好種、産好米,雙河鎮西南村從源頭抓品質。村支書閆井武説:“以前種普通香米,每年就指著糧庫收購,沒啥賺頭。”2016年,濱北正大農業集團的稻鴨基地落戶村裏,帶動農民種上了綠色優質稻,企業訂單收購,“最賤每斤一塊七毛錢,貴的能到兩塊二。”
優質大米什麼樣?“口感好,還能嚼出甜味兒。”閆井武坦言,剛開始農民也不懂,跟著公司幹,才明白,“口感”背後有一個個指標,像直鏈澱粉含量、膠稠度等等,總之,食味值越高越好。
有了好品種,種出好大米,才能在市場立足。集團董事長任秀波説,每年公司都會引進新品種,先在試驗田小規模種,再從中選出優質品種。推廣稻鴨共作,節肥、節藥,種出綠色大米。
在濱北正大農業基地,今年種植結構定了下來:8000多畝寒地香米、4000畝龍稻18、4000畝長粒香……“這些品種食味值都在78分以上,屬於優質稻,絲毫不亞於世界上的優質大米。”任秀波自豪地説。
綠色技術從育種到收穫,全程一條龍配套。在慶安縣久勝鎮久陽村,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孫廣組織社員,將秧苗從智慧化催芽車間取了出來。
“以前都是在炕頭上捂,冷熱不均,出芽不齊。”孫廣説,現在的智慧化浸種催芽,既方便又省心,為培育壯苗奠定了基礎。這裡的久宏水稻園區每次浸種催芽500噸,一年能為20萬畝稻田提供智慧化催芽服務。
減肥控藥,才能産出好大米。慶安縣七河源水稻合作社理事長孫立,過去最緊張的事,是晚上看著水稻田,防止有人“偷偷摸摸揚化肥”。“推行綠色種植,剛開始有人不理解。”好效益最有説服力,一年下來,合作社産出的水稻賣上了好價錢,吸引了企業訂單,1400畝地可增收60萬元。
如今,綠色生産成為主旋律。全市綠色認證面積達到1233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30萬畝,實施“寒地黑土+”品牌戰略,整合品牌50多個。“慶安大米”品牌推廣33萬畝,100多家經營主體“帶地入社、二次分紅”,農戶每畝增收600元左右。
跟著産業鏈調——深加工實現增值,好糧食更有競爭力
在綏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昊天玉米公司車間,機器轟鳴,一個個反應罐整齊排列,玉米從管道進入反應罐,經過高溫糖化,分離出玉米糖漿和蛋白。
“從玉米變糖漿轉化率是0.7。”公司副總經理婁英説,每年全市有60萬噸玉米在此消化,産值近11億元,毛利潤約1億。
啤酒專用糖漿、變性澱粉、麥芽糊精……在公司展廳裏,一系列玉米深加工産品琳琅滿目。這些産品作為上游原料,主要銷售給東北三省的大客戶,還有一部分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玉米經過深加工,身價增值幾倍甚至十幾倍。
“玉米是綏化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每年産量達1000多萬噸。”市農業農村局生産科科長高金寶分析,2016年玉米退出保護價收購後,市場價格起伏,不少農民擔憂,今後還能不能種玉米?為了穩定市場預期,政策引導,深加工項目陸續入駐綏化,玉米消耗量不減反增。購銷回暖,價格保持總體平穩。
“糧食産量不愁,加工也得跟上。”婁英説,去年公司年産10萬噸啤酒專用糖漿、10萬噸果葡萄糖漿項目投産,未來産能將擴大到120萬噸。
現在玉米價格怎麼樣?“14個水(含水量14%),大約1650元一噸。”婁英介紹,每年9月25日左右,潮糧上市,之後迎來小高峰,年前價格回落。公司生産線一年四季不停,玉米收購常年不斷。為保障生産原料,公司與農民合作社簽訂了長期協議,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全程服務,實行訂單收購。
“簽了訂單,銷路不愁,收入有保障。”北林區永安鎮永安村63歲的村民樸春説,農民種地積極性高了,往年翻地剛到小腿肚子,今年的深度到了膝蓋,用上新技術,一畝地收玉米棒3000多個。
鮮食玉米産業鏈條也在不斷延長,原野食品公司循環經濟模式初見雛形。玉米秸稈加工成青貯飼料,用來喂牛;牛糞經由資源化處理,變身有機肥回田。去年,公司旗下的養牛合作社出欄肉牛1000多頭,飼料廠生産青貯玉米秸稈飼料5000噸,有機肥1.5萬噸,産業增值3200萬元。
調出新生機——發展田園綜合體,農業“接二連三”有前景
在西南村現代化水稻育秧大棚裏,脆嫩的秧苗正在享受每天100分鐘的例行“沐浴”,棚頂的噴淋頭360度旋轉,給予全方位補水。面前不僅有常規綠稻,還有紅稻、黃稻、紫稻、黑稻。
基地負責人孟祥君介紹,這批彩稻是從遼寧引進培育的。彩色水稻作為第一積溫帶作物,生長苗期長,積溫要求高。為了有效控溫,採用了雙層棚室,利用熱風爐增溫,保障了水稻150天的超長生長期。這幾天彩稻已陸續變顏色,紅紫色的葉片煞是好看。
變色彩稻有啥用?孟祥君從手機上翻出照片,一幅幅絢麗的稻田畫躍然眼前。原來,這類功能性稻種不僅有獨特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也是稻田畫的天然“顏料”。許多品種的市場價能到每斤150元。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綏化深挖農業多元功能,延伸産業鏈條,為下一步發展生態旅遊、稻作文化奠定基礎。2016年,通過村企聯合,濱北正大農業集團在西南村流轉了7000畝土地,打造了一個別具特色的稻田公園。
在村裏的一處農房裏,秸稈清香沁人心脾。幾名村民正熟練地編織草繩。一米多長的稻草,在他們的巧手下,合股、連接成一卷卷結實的草繩,這是製作稻草人的原材料。“稻田公園裏擺一些稻草玩偶,遊客們都很喜歡。前幾年都是從江蘇買成品,運費貴不説,還容易中途受損,現在可以本地加工了。”任秀波説。
從今年開始,稻田公園雇用了一部分村民,學著製作稻草模型,原本廢棄的稻草也有了用武之地。“趁著農閒時期,學門手藝,一個月還能掙兩千多元。”村民陳英艷和同伴一絲不茍地往孔雀形狀的鐵制框架上纏繞草繩,倆人一天能做成一個。
走進公園,濃濃的原生態氣息撲面而來,一棟棟稻草鴨舍點綴于水田之中。“現在還沒正式開園,再過一週左右,就是一年一度的插秧季。”
孟祥君介紹,依循稻田生長的時間軌跡,公園設置了三個主題旅遊節,分別是5月中旬的插秧季、“六一”前後的放鴨季和秋分時節的稻香季。農事體驗、民俗文藝表演、現場定制、農産品展銷、農家特色飯菜品嘗應有盡有。去年6月到9月,稻田公園接待遊客超過9萬人次。
綏化有163個鄉鎮、1336個村,星羅棋佈的小村鎮為發展鄉村旅遊、田園旅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説,農業不僅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産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觀光休閒等體驗性服務需求,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讓“寒地黑土”長出更多效益。
西南村與企業緊密合作,讓村民分享到了田園綜合體的增值收益。村裏1000多畝土地以1.2萬元價格流轉,集團與沿街58戶農戶簽訂庭院合作協議,種植綠色蔬菜,建起了採摘園和笨雞、土豬養殖場。2018年西南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村支書閆井武説:“現在村裏環境越來越美了,不少人家都辦起了農家樂,相信往後農民的腰包還能再鼓一鼓!”(記者 鬱靜嫻 方圓)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