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專列”鋪就“稻客”致富路
5月8日,黑龍江省綏化市四方檯鎮腰屯村農民劉海成和老鄉一起踏上綏化開往撫遠的K5141次“插秧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打工。今年是“插秧專列”連續開行的第二十年,劉海成也搭乘這趟列車走了20年的插秧打工路。
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品質優良,糧食總産量佔全國的1/9,是重要的大糧倉。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水稻種植面積增加很快,春季插秧時需要大量勞動力備耕、插秧,可當地勞動力不足。1994年開始,綏化周邊農民有組織地搭乘火車,去三江平原插秧打工。這些農民人送雅號“稻客”。
隨著越來越多的“稻客”赴三江平原打工,交通運輸壓力凸顯。“一到春天去三江平原插秧時,火車上擠得不行,孩子哭,大人叫,往返遭老罪了。”46歲的劉海成回憶起當“稻客”的經歷:剛開始是人工插秧,每天工資100多元。後來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強度下降了,工資逐年增加。現在春季去三江平原打工,幹零活一天350元,插秧一天最低400元,挑苗和開插秧機一天500元。開春插秧總共20多天,就能掙回萬八千的。“有了專列,舒舒服服地去致富!”
2000年開始,為服務“稻客”出行,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首趟農民工“插秧專列”。20年來,共有165萬餘人次搭乘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綏化火車站客運值班主任趙業勝見證了20年來的巨變:從當年輾轉幾個小時來車站熬夜買票到如今送票下鄉、手機訂票,設備設施的升級讓“稻客”出行更舒適。
致富的“稻客”也成了火車站裏別樣的風景。“當年去插秧的人都穿著舊軍裝,背著編織袋,發黃的臉色,灰白的頭髮,滿是皺紋的臉上透著疲憊。現在,很多插秧客穿著牛仔服,戴著太陽鏡,有的女‘稻客’還染了頭髮,涂了指甲,踩著高跟鞋,臉上也挂著笑容,日子越來越好了。”趙業勝説。
“插秧專列”為“稻客”鋪就了一條致富路,65歲的腰屯村村民王春學已經連續插秧25年。“以往每天只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現在每天能掙到三四百元。家裏不僅蓋起大瓦房,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
隨著機械化生産的普及,機械化插秧率達到96%,插秧客從站在水裏彎著腰插秧逐漸轉向“幕後”,主要負責補苗、操作機械等工作,以往平均一公頃需要5個人插秧作業,如今使用插秧機,30公頃地僅需要10個人,但對插秧客的技術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更多的年輕人也選擇了插秧打工。
今年綏化、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市周邊將有4.8萬名農民工乘火車赴三江平原插秧。哈爾濱局集團公司深度挖掘運輸潛力,及時優化運輸方案,開行綏化至撫遠、齊齊哈爾至撫遠等3對農民工“插秧專列”。“‘插秧專列’的開行,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的運力保障,杠杠的!”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農業局副局長牛艷凱説。(記者 陸婭楠 劉德才)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