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村合作的路越走越寬

2019-06-24 10:05:03|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趙瀅溪

星火村合作的路越走越寬

村邊的石頭上,清晰地顯示著“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誕生地”。 

  佳木斯向東,松花江南岸,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星羅棋佈。沿221國道走15公里,就到了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的發源地——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

  這裡,曾誕生了幾個新中國第一:第一個集體農莊、第一個拖拉機站、第一個突破大面積高産地區、第一個農村題材紀錄片、第一個寫進小學課本的集體農莊。

  這裡,曾獲得傲人的成績:從荒原變成沃土,糧食單産全省最高,曾受到國務院嘉獎。

  這裡,盛産的大米曾入選國宴,享有“白色珍珠”之美譽。

  如今,這裡是現代生態農業生産示範區,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生態村、文明鄉鎮標兵、全省扶貧開發先進村……

  1951年,樺川水利農場響應政府號召,學習蘇聯辦集體農莊經驗,開始籌建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

  1945年,樺川解放。1947年,樺川水利農場建立,並組織農民進行集體化生産,體驗大規模經營和農業機械化的好處。1948年初春,水利農場派人到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動員有種植水稻經驗的朝鮮族農民移民。於是,朝鮮族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帶領幾十戶人家,來到茫茫荒原,建房安家,開荒種稻。

  1951年2月21日,星火集體農莊成立。金白山當選為農莊主席,李在根為農莊副主席兼黨支部書記。

  當時,農莊有明確的章程:年滿16歲的勞動人民入莊自願,退莊自由,土地歸農莊所有,實行按勞動日分紅。成員的私有財産折價頂入莊金和生産基金。劃分耕作區、耕作隊,建立七級定額,通過定額付給工分報酬。年終分配時從總産量中扣除1.5%的公益金,10%的公積金。

  1952年3月,《人民日報》記者田流從北京來到北大荒,採訪了星火集體農莊。3月24、25日連續兩天的《人民日報》上,星火集體農莊成為新聞熱點:“這裡是幾年前還被人叫做‘北大荒’的北滿草原。就在這北滿草原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幸福的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土地上,已經開始出現集體農莊了。”“集體農莊是農民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樂園,什麼人都會感到自己是集體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創業總是艱苦的。“我們那時候可苦了,早晨光腳下去插秧,那水拔涼拔涼的。”73歲的金東新和比他小5歲的姜吉龍對那種寒冷記憶猶新,“水上面一層小冰碴,腳伸進去‘拔’得趕緊往回抽。後來黨員幹部先帶頭下水,腿都凍木了也都挺著,到中午水能熱乎點。1967年才有了水靴子,後來李在根發明瞭插秧機,我們就輕鬆多了。”

  珍愛公共財産和全農莊的利益,成為成員們新的道德標準。晚上收工後,打谷場上總有不少人自動留在後邊,清掃場院,把每一件農具都收拾得妥妥帖帖。莊員鄭求興往返八十里採購制米機上的零件,回來不休息,連夜安裝;莊員姜東勳被脫谷機攪傷了依然堅持勞動;莊員姜敬孝每天早晨悄悄去和野鴨“鬥爭”鴨口奪稻……這樣的事太多了,“每人為大家,大家為每人”蔚然成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許多農村都在場院裏放映譯製片《摘蘋果的時候》,影片中熱愛生活、蓬勃向上的勞動場景,也讓星火人振奮。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成為星火人的信念。

  樺川縣農業局局長孫立新曾任星火鄉黨委書記,對星火集體農莊的歷史非常了解,“金白山愛搞機械,他帶領莊員設計安裝了日産8萬斤大米的機械設備,還為農莊購置了車床、電焊機、鋤草機、播種機、大犁等,實現了播種、除草、收割、脫谷、制米全部機械化。李在根重視育種,培育出‘星火白毛’系列品種,為省內外提供優良稻種2000多萬斤,為黑龍江寒地粳稻育種作出了貢獻。他還發明瞭‘細土拌種法’和‘塑膠拱棚旱育秧’等技術,縮短了播種期,提高了産量。尤其在最先‘漫撒籽’‘旱直播’基礎上,發明瞭條播機,比手播快了十多倍。”

  從1948年開始搞耕作組(互助組),到1951年建立集體農莊,再到1958年末人民公社興起集體農莊弱化,最後在1982年因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而解散,星火集體農莊走過34個年頭。

  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星火集體農莊也開啟了合作社種植新時代

  走進星火村,隨處可見“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的印記:村口的巨石上、村邊的宣傳欄裏、村委會旁邊一排排的連脊房。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農莊人離開了黑土地,外出打工,土地開始向周邊流轉。孫立新介紹,2014年,農戶土地都交與村委會統一發包給濱江莊園水稻種植合作社,多半用於種植有機水稻。

  合作社種植有機水稻的方向,改變了星火集體農莊當年種水稻只求高産的理念。從前求高産量,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吃飽,如今優品質,是為了更多人能吃好。

  50歲的呂永峰是星火村的“上門女婿”,受雇于合作社負責水稻生産。“我們的缽體擺栽技術是全國最先進的,能搶出7~10天積溫,這樣就能種五常稻花香了。水稻緩秧後我們往稻田裏放鴨和魚苗,一畝放15隻鴨5000尾魚苗,活水增溫除草增肥。我們施的是羊糞肥,除草滅蟲全靠人工。生産的有機稻通過中綠華夏認證,大米能賣到每公斤60元左右。”

  孫立新補充説:“我們將星火集體農莊傳統生産技術與現代農業相結合,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産,樹立星火農産品品牌,生産出了富硒、富鍶、富鋅、亞麻酸、麥飯石、氨基酸和β胡蘿蔔素等適口性、營養性的功能型大米,全程可追溯、權威檢測認證、四項保險理賠,得到全國消費者的認可。”

  從當年的合作生産,到現在的合作經營,朝鮮族民俗村寨用另一種形式重現星火集體農莊的輝煌。

  當年星火集體農莊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建新莊。經過艱辛的努力,合江省政府出資1.8億元為他們建了一棟棟土草結構的住宅,一律倣北京城樓式的造型,77歲的李龍煥對土房印象頗深:“房頂稻草要一年一換,大傢夥都是相互幫忙。那時候,家裏很困難,連衣櫃都沒有,搭個簡易架子擱置物品。”

  68歲的姜吉龍1975年來到星火村,第一代土房沒住多久就搬進了第二代磚房,“當時個人拿3000元,其餘村裏拿。蓋房子時村裏欠了些外債,後來我們每家都交上去一半地,替村裏還債。三年終於都還上了。”

  如今,濱江梓瑞置業公司在村裏開發了三棟住宅樓,只限于村民購買。“村裏年輕人都出去了,可他們老了還希望再回來,我們要守住他們的家。”星火村黨支部書記崔哲俊想的很遠:“星火集體農莊剛成立的時候,平均每天要求入莊的信有30余封。可以説,農莊是那個年代很多人最美的嚮往。現在也經常有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尋找當年的記憶,我們不能讓大家失望,於是就想建一個朝鮮族特色村寨,與我們原來的民宅相呼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用鄉情彌補鄉愁。”

  正説話間,一個背著雙肩包、帶著遮陽帽的遊客闖進了村委會辦公室,自我介紹説叫任東日,朝鮮族,專程從密山來。“20年前我來過星火村,這次聽説這個朝鮮民俗村建的特別好,我特地來考察考察,如果真的好,就帶密山的朝鮮族同胞來這裡遊玩養老。”

  建特色村寨,發展民宿旅遊,星火村用特色産業帶動鄉村振興。曬得皮膚黝黑的崔哲俊看著忙碌的工地,目光中多了許多憧憬,“到秋天村裏這2000多棵果樹也都結果了,採摘園裏茄子辣椒也都長成了,荷花池的秋荷也都開了,莊園也能入住了,那時的星火村,肯定更紅火。”

  春日暖陽下,村委會門口那塊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牌子泛著銀光……(記者 周靜 徐佳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