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繪春景 ——黑龍江省以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

2020-04-03 11:59:31|來源:光明日報|編輯:于靈爽|責編:馮鈺穎

  編者按    

  3月6日,黨中央召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近年來,農業大省黑龍江打出保障兜底、精準扶貧、産業扶貧、扶貧扶志等一套“組合拳”,大力發展鄉村産業,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62.3萬人減少到1.26萬人。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走進黑龍江省泰來縣、林甸縣、青岡縣、明水縣、同江市等地,就黑龍江脫貧攻堅的實踐進行了調研。​

 

  春分時節,春回大地。

  在黑龍江省泰來縣和平鎮西劉屯,趁著這幾天升溫,馬鳳琴正忙著平整土地。去年按村裏規劃種的特色作物收益不錯,今年她打算接著種。“種子、化肥前段時間駐村幹部都給俺送家來了。”2018年,在村裏的幫扶下,馬鳳琴脫了貧,現在就想著怎麼把日子過得更好。

  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黑龍江28個貧困縣中,有國家級貧困縣20個,包括泰來縣在內的11個縣被列入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此外,黑龍江産業發展單一,産業項目支撐乏力,公共服務水準較低,基礎設施薄弱,脫貧攻堅面臨不小的壓力。

  近些年來,黑龍江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紮實推進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黑龍江省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全省2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提前一年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政策兜底 衣食住行有保障    

  “是政府的扶貧政策救了我的命。”黑龍江明水縣愛國村唐志貴説,2016年他查出患有食管癌,老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這讓本就困難的生活雪上加霜。得益於明水縣的健康扶貧政策,縣衛生部門將他錄入大病患者管理系統,啟動定點醫院大病救治程式,並組織專家給他做了手術。“前後住了7次院,花了11萬多元,自己只掏了2000多元,好多報銷手續還是村裏扶貧幹部幫著跑的。”唐志貴感激地説。

  明水縣2011年被確定為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因病致貧返貧佔全縣貧困人口50%以上。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全縣把健康扶貧作為重要抓手,圍繞致貧返貧原因清、所患病種清、診療對策清、救治目標清、幫扶措施清的“五清”目標,開展精準識貧工作,建立《健康扶貧數據庫》。制定了《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實施方案》,對患食管癌、胃癌等大病患者進行集中救治,為每一位救治對象制定治療方案,開闢“健康扶貧綠色通道”,安排其入院接受治療。

  與此同時,明水縣還在各鄉鎮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把貧困人口、慢病患者等人群納入重點簽約對象,優先簽約,優先建檔,優先專家預約診療。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工作日制度,縣級專家定期到村衛生室出診。每年為四種慢性病患者提供4次以上的隨訪服務,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藥、就醫路徑等指導。2017年以來,全縣常住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了全覆蓋。

黑土地上繪春景 ——黑龍江省以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

齊齊哈爾市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新華社發​

  走進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道路平坦、整潔乾淨,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廣場上健身器材齊全。“前些年村裏可不是這樣。”村民鄒翠玲説,“以往都是沙土路,一到大雨天,爛泥成坑,大人要背著孩子走上二里地再換車到縣裏上學。村裏菜也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園子裏。”

  2017年6月,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駐村扶貧工作隊了解到團結村的情況後,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産業、改善民生等,昔日落後村、上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和諧村、美麗村。隨著生活的改善,環境的變化,全村精神面貌也為之一變,村民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産生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內生動力。

  為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黑龍江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採取“省級部門督導+市縣鄉村聯動”方式,組織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行業部門幹部、鄉村幹部等15萬餘人,深入村屯、農戶和工程現場,全面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大排查,消除死角、堵塞漏洞,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針對因病、因學、因無勞動能力致貧返貧人員,省級層面先後出臺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等13大類100余項政策,建立政策兜底體系。對因病致貧的,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治”三重醫療保障線。對高齡貧困人口,在發放基礎養老金的同時,發揮村級組織、幫扶責任人的作用,解決實際困難。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依靠開髮式幫扶手段無法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面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

  在撫遠市濃橋鎮東方紅村,70歲的村民屈晶不僅靠扶貧政策脫了貧,還住上了期盼已久的新房。“以前住的房子破的不像樣,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屈大娘説,“家裏沒有地,老伴去世前看病還欠了4萬多元外債,靠賣粉皮勉強生活,要不是政府幫扶,俺這輩子也住不上新房。”

  2017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將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作為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重要內容,以兩年全面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為目標,堅持以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改造為基本原則,採取修、買、換、租和建設農村公租房等多種方式,推進農村危房改造。

黑土地上繪春景 ——黑龍江省以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

望奎縣海豐鎮八方村的村醫馮光輝巡診途中詢問貧困戶身體情況。劉心楊攝/光明圖片

    産業帶動 激發“造血”內動力    

  在綏化市青岡縣金達麻業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復産,很多貧困戶也陸續復工。企業與柞崗鎮政府簽訂幫扶協議,通過訂單種植、吸納務工、資産租賃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青岡縣是個傳統農業縣,地少、田薄、多鹽鹼。全縣165個行政村中,貧困村就有90個。近年來,青岡縣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化思路,打造玉米、漢麻、葵花南瓜、畜禽四大縣富民的主導産業,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目前,全縣已實現産業扶貧全覆蓋,每戶貧困戶至少有兩項增收項目,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今年2月,青岡縣一舉脫貧摘帽。綏化市在脫貧攻堅中,統籌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縣域發展”三位一體,接續聯動把基層實踐模式發展為長效機制。全市10個縣(市、區)都有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和龍頭企業,對縣域發展、社會就業形成強力支撐。

  在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河村,紅火的鄉村旅遊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村民開辦具有東北民俗特色的農家樂,舉辦傳統農耕活動,打造以小南河辣椒醬、酒坊為代表的特色鄉村産業。兩年時間,小南河村從昔日的國家級貧困村發展成為全省鄉村民俗旅遊示範點。

  在走訪中,調研組了解到,黑龍江省發揮農業大省的先天優勢、獨有優勢和比較優勢,抓住産業項目扶貧這個牛鼻子,實施産業扶貧攻堅三年行動,實現貧困戶産業增收項目全覆蓋。

  在産業項目發展中,黑龍江省突出龍頭企業帶動輻射作用,緊緊圍繞全省重點産業、各地市縣主導産業建設一批扶貧産業項目。在抓大同時,也不放小,結合全省鄉村特色和優勢,加快發展“小作坊”“小菜園”“小果園”“小牧園”等農業特色産業,推進“一村一品”小産業發展。

  林甸縣擁有152萬畝天然草原,年産優質羊草近20萬噸,畜牧業是當地主導産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林甸縣發揮畜牧業優勢,依託31處奶牛規模牧場,採取“政府+金融部門+牧場+貧困戶”的方式,推行奶牛牧場項目扶貧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戶年均增收2000元;借助縣內龍頭生豬養殖項目,大力推行生豬養殖項目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3937戶,戶年均增收3000元;同時,採取“小規模、大群體”養殖模式,支持貧困戶因戶制宜發展鵝、雞、羊等特色養殖,拓展貧困戶自主增收渠道。

黑土地上繪春景 ——黑龍江省以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

富裕縣龍安橋鎮小河東村脫貧戶正在編織葦簾。新華社發

  富裕縣小河東村,大雁養殖成為當地增收項目;伊春鐵力市雙豐鎮,“‘互聯網﹢’一畝田”讓傳統水稻種植收益倍增;林甸縣巨賢村,“扶貧小菜園”已累計為320戶農戶帶來經濟收益55萬元……系列特色産業托起了貧困戶致富的新希望。

    思想轉變 提振幹事精氣神    

  “窮不要緊,最怕精神上萎靡不振、沒有志氣,以及‘等靠要’思想。”調研中,很多扶貧幹部感慨道。

  綏化市明水縣永久鄉的脫貧攻堅工作先從思想入手。鄉里通過道路宣傳牌、標語口號、宣傳手冊、廣播等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先後舉辦“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十星級文明戶”等典型評選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貧困戶樹立“當貧困戶不光榮,只有致富才會被人尊重”的觀念。

  受疫情影響,泰來縣平洋村喬福軍和愛人把原來需要在扶貧車間做的編織車坐墊工作挪到家裏完成。今年45歲的喬福軍,5歲時受傷導致骨膜受損,胸背部嚴重畸形,他的妻子劉宇佳患先天性軟骨病,行動離不開拐杖,母親看病欠下外債,女兒正在上小學,經濟來源僅靠6畝多地。“在我對生活絕望的時候,扶貧幹部一直鼓勵我,又送政策、又送技術。”喬福軍説。

  為增強貧困人員戰勝困難的信心,泰來縣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在全縣8個鄉鎮創建25個扶貧車間,安置困難人員就業,聘請技術人員給貧困人員免費培訓,讓他們都能有一技之長。

  黑龍江各地都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通過思想引領、解決就業、免費培訓、文化宣傳等激發貧困群體脫貧的內生動力。

  林甸縣紅旗鎮先鋒村通過成立愛心超市,把扶貧與扶鄉風結合起來,培育鄉風文明。村民通過孝老敬親、自強不息、團結鄰裡、庭院整潔等文明行為兌換的愛心積分換購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拜泉縣在全縣186個行政村開設農民夜校,充分利用現有鄉村會議室、圖書室、文化站、廣場、農家院等場所靈活辦學,通過“農民夜校+電視”“農民夜校+移動終端”等方式,提升農民素質,幫助貧困戶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

  “互聯網+” 線上線下找銷路    

  走進同江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線下體驗店,在精準扶貧産品展區擺著各式雜糧産品。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同江市的電商扶貧産品,産自臨江鎮合興村。

  同江市老弱病殘貧人口占比大,村民進城務工人數較多,大量小菜園荒蕪。作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同江市把互聯網帶動方式引入農村,開展“互聯網+庭院經濟”為一體的電商精準扶貧,通過開展雜糧種植、畜禽養殖、手工製作、農家小廚等多种經營模式,線上和線下銷售貧困戶的小園農産品,實現小園搭網創收。

黑土地上繪春景 ——黑龍江省以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

明水縣通過開展食用菌種植項目,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新華社發

  一根網線,一頭連著市民一頭連著農民。作為黑龍江省“互聯網+精準扶貧”第一個試點縣,明水縣以“我在鄉村有塊園、我在明水有畝田、我在明水有基地”系列活動為載體,通過企業定制、電商銷售、幫扶責任人助銷等私人定制形式,建立穩定銷售渠道,使明水縣875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走出了一條電商搭臺、政府服務、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特色扶貧之路。

  木蘭縣是黑龍江省級貧困縣,駐村幹部為“拔窮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産業,但由於農戶分散經營,沒有形成品牌,對接市場不暢,農産品賣不上好價錢。像這樣的情況,在黑龍江省多地普遍存在。為解決這一難題,黑龍江省委組織部聯合多個政府部門,搭建了綜合性扶貧電商平臺“小康龍江”,統一標準、規模生産,線上線下聯合行銷,助力特色農産品銷售。受益於“小康龍江”平臺,木蘭縣五棵樹村的農産品現在遠銷上海、廣東、海南等省市,曾經的山裏貨成了市場的搶手貨。目前,“小康龍江”電商平臺已上線農副産品900多款,上線近一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

  黑龍江省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引擎。2017年,出臺了《電商精準扶貧實施方案》,以全省28個貧困縣為重點區域,以建檔立卡貧困村為重點對象,引導支持電商企業與貧困縣對接,實現農産品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並通過“互聯網+”電商模式,不斷提升貧困人口利用電商創業、就業能力,拓寬貧困地區增收脫貧渠道。2019年,黑龍江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50.4億元,比去年增加6.7億元,帶動3萬多貧困人口受益。

  思考與建議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是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越是到這個時候越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3月11日,在黑龍江省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省委書記張慶偉説。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調研中,一些駐村扶貧幹部和省內關注研究脫貧攻堅的專家也對下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建議。

  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截至去年年底,黑龍江省累計脫貧61萬人。但已脫貧人口中一定數量低收入群體存在返貧風險,非貧困人口中也有一定數量人口收入並不穩定,存在致貧風險。應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針對脫貧易返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加強動態跟蹤監測,採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健全完善臨時救助體系。

  將扶貧産業和鄉村振興産業融為一個産業體系。在脫貧産業發展的基礎上,各縣應從宏觀上統籌本地區鄉村産業發展,在項目選擇上應將扶貧産業和鄉村振興産業發展融為一個産業體系,建立産業發展長效機制。同時,將“一村一品”納入縣域産業體系,形成“一縣一業”。以縣域産業的整體性實現産業規模的擴大,以鄉村特色産業的差異性避免同業競爭,即形成大産業、小特色的産業體系,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依存。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黑龍江村級集體經濟相對比較薄弱。應積極探索以社區股份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企業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著力發展集體經濟産業項目,選育好的帶頭人,加強集體資金、資産、資源監督管理,規範集體資金使用,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

  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實施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一方面,加大農村各類人才培養力度,通過“村村大學生”計劃,按照委託培養等方式,既要注重發揮高校作用,培養綜合類高端人才,又要注重發揮職業院校作用,培養專業類職業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培養更多的助推農村發展的創新人才,通過政策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鼓勵引導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去創新創業。(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趙洪波、張士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