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智庫專家談振興:精深加工産業鏈 亮出大豆“金名片”
2021-09-20 14:37: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劉才星責編:趙瀅溪

視頻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于靈爽):黑龍江省是中國優質大豆的主産區,也是重要的大豆生産和供給基地,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居中國首位。9月9日,“中國大豆生育期組零點標識”碑在黑龍江省黑河市落成,對我國食用大豆安全、種業安全、種業與世界接軌具有深遠重要意義。黑龍江省作為國內大豆主産區,如何深入挖掘大豆生産、加工潛力,為龍江振興發展提供“豆”志?黑龍江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梁謇表示,黑龍江的大豆量大品優、綠色安全,未來需要增加科技支撐、延長産業鏈,走産業化發展道路。

智庫專家談振興:精深加工産業鏈 亮出大豆“金名片”_fororder_7cb6d52711ffff36f78664f1f386132

黑龍江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梁謇對大豆産業發展情況發表意見 供圖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打造大豆“金名片” 龍江優勢明顯

  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提出,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把食品和農副産品精深加工業打造成為全省第一支柱産業。其中,大豆是重點打造6個千億級優勢産業之一。梁謇認為,發展大豆加工業黑龍江省優勢明顯。

  梁謇表示,黑龍江省大豆産量佔全國的1/3,生産的全部為非轉基因大豆,綠色安全,蛋白質和保健成分含量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因此原料供給優勢明顯。

  黑龍江省內擁有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一批在大豆加工領域具有較強研究實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時還在黑河建立了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黑河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對大豆精深加工技術進行研發與推廣,為大豆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梁謇表示,黑龍江省具備較好的大豆加工産業基礎。近年來,黑河、齊齊哈爾等多個地市先後建設了大豆蛋白粉、大豆冰激淩、大豆意大利麵條等17個大豆食品類加工産業項目,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成長性較好的大豆食品類企業。2020年黑龍江省大豆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3億元,實際加工量達到127萬噸。

  打造大豆“金名片” 需突破産業發展瓶頸

  黑龍江省大豆年均産量600余萬噸,工業起步較早,但大豆産業利潤低、産品相對單一等難題亟待破解。

  梁謇表示,黑龍江省大豆産業方向和産品結構亟待調整優化。省內大豆加工企業仍以油脂加工為主,大豆食品加工比重較小。有關統計顯示,2020年黑龍江省大豆油脂加工和食品加工的原料消耗量之比為3.7:1,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3:1。從産品結構看,黑龍江省大豆産業主要産品仍為大豆油、豆粕,與進口大豆加工産品結構趨同。黑龍江省地産大豆安全、綠色、蛋白質保健成分含量高的原料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在食用油脂領域低價惡性競爭當中,難以抵禦國外低價轉基因大豆及其産品衝擊。

  資料顯示,國外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産品達150多種,産品增值約8-10倍,而黑龍江省僅能生産20余種大豆製品,産品增值約1.5倍左右,不僅明顯低於國外,而且低於全國2.3倍的平均水準。黑龍江省大豆加工業呈現小而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多在5萬噸以下,規模小、設備和工藝落後,科技研發和産品開發實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

  打造大豆“金名片” 腳步從未停歇

  如何促進黑龍江省大豆加工業高品質發展,梁謇表示要從三方面發力。

  優化大豆製品結構。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盛産綠色、優質、非轉基因大豆的原料優勢,以大豆食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全粉類、發酵類和非發酵類大豆食品;濃縮蛋白、分離蛋白、組織蛋白、改性大豆蛋白、活性蛋白粉、大豆肽粉等新興食品基料。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戰略性大豆加工企業引進力度,積極對接全國大豆加工行業50強企業以及國外知名大豆加工企業,採取新建、嫁接、改造等方式加以引入。同時,注重培育本地特色加工企業,支持其與産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結成産業聯盟,或對小、散、弱企業進行兼併、聯合和重組形成企業集團。

  發展外向型大豆産業經濟。主動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加強高起點精準招商和産業項目合資合作,推動黑龍江省大豆産業與國際市場加快接軌。鼓勵龍江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品牌大豆製品“走出去”,壯大外向型大豆産業經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