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勞模,是民族的精英;勞模,是人民的楷模。在長期實踐中,哈爾濱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先進模範人物,他們是廣大勞動群眾的優秀代表、時代楷模。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與哈爾濱市總工會聯合推出“時代楷模新風采 領航奮進向未來”系列報道,聚焦黑龍江省第十三屆勞動模範,講述勞模故事,集中展示一線勞動者新時代風采。
國際在線黑龍江報道(記者 于靈爽):春回大地農事忙。走進哈爾濱市道裏區新立村,田野上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的主人譚文華,領著幾個村民棚裏棚外忙活,一個個秧盤裏的種子已經發芽。
“現在種田的政策好,發展前景也好,我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守護好咱們哈爾濱‘菜籃子’。”譚文華説。
今年50歲的譚文華,從18歲開始在田間摸爬滾打。三十餘年來,譚文華已經從種植幾畝地到擁有60棟蔬菜大棚。他堅持種“良心菜”,被哈爾濱市各大超市列為優質合作夥伴;他堅持把種植技術無償分享給周邊的農戶,帶領3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他尊老愛幼,熱心公益事業,是村民們最信任的人……
從普通農民到致富帶頭人,再到當選黑龍江省第十三屆勞動模範,這位來自哈爾濱的“新農人”身上到底有什麼故事?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新”字。
新技術:傳經送寶的致富“金鑰匙”
“種地這個事很簡單,你實實在在對待它,它就實實在在對待你。幹農業確實不容易,沒有什麼節假日,有時候也覺得很苦很累,但是每當看到蔬菜瓜果一點一點長大,看到豐收時心裏就只有喜悅了,感覺它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譚文華説。
採訪中,譚文華面對鏡頭“正襟危坐”,拘謹而拙于言辭,而一進入大棚,他就變得立馬活躍起來。
譚文華(右一)在大棚內移栽蔬菜秧苗 攝影 李新陽
“這土可是遠道而來,我們從長春買的!”“這是柿子是南方的種子,成熟了之後可甜了”……譚文華的大棚裏“藏”著諸多“秘密武器”。
這些所謂“秘密武器”都是譚文華從南方學回來的。
2017年9月,譚文華參加了哈爾濱市農委組織的第一期農民致富帶頭人培訓,前往杭州學習。這次“走出去”的經歷,仿佛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隨後,自己又去了廣東、江蘇、福建等地。
“去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了,一定要把南方的種植技術學習好,把它帶回東北來。”譚文華説。
回到家鄉的譚文華迫不及待地將在南方學習到的新技術帶回了村裏。這些年,他始終堅持技術到村,技術指導到田間,為農戶“面對面”講解種植技術,推廣有機肥、綠色水稻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工除草、病蟲害綜防技術,農藥施用技術,還會根據不同農事季節,不定期為農戶解答生産中的疑難問題。
“很多人以為種菜很簡單,認為就是簡單的挖土、埋種、施肥、澆水。其實不然,種菜也是一門技術活,裏面有很多門道。”對譚文華來説,三十多年的農業生涯,既是一條種植路,也是一條探索路。他將大棚視作另一個“家”,起五更睡半夜,擋風雪防蟲害,倍加用心地“呵護”。
澆水切忌大水,得是滴水灌溉;施肥需量體裁衣,對土壤進行酸鹼度有機質檢測後“因地制宜”;防治病蟲害更是一門大學問,要綜合治理……這些種植經驗和心得體會,來自譚文華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試驗。現在的他不僅是出了名的種菜能手,更是蔬菜領域數一數二的“土專家”。
新目標:帶動村民致富的“急先鋒”
“譚大哥這人不藏私,也不圖名利!有好種子先給我們種,有新技術立馬教我們學。我打心眼裏敬佩他!”村民陳志啟説。
陳志啟是譚文華的“發小”,也是第一批加入譚文華合作社的“元老”。
譚文華創建的華達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最初合作社只有幾個人,現在已經帶動30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我總想讓身邊的人都富起來!”譚文華説。
2014年,譚文華又帶動了新農鎮各村屯養大型農機具的職業農機能手,組建了哈爾濱市聯眾農機合作社,為新農鎮各村屯農戶秋翻耕地、春耕旋地、農機代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前,我就是幫人開車,不穩定也掙不到錢。自從有了農機合作社就不一樣了,不但腰包鼓了,還能幫到周邊幾個鎮的農戶。”聯眾農機合作社社員孫繼龍説。
譚文華(右一)檢修農機 攝影 李新陽
譚文華算了一筆賬,過去,播種、噴灑農藥、收割等全靠人力,費用高、而且用時長。如今,機插、機防、機收……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還省去了許多人工成本。自從成立的農機合作社,周邊幾個鎮嘗到甜頭的種糧大戶奔相走告,現在每年秋收合作社的預約訂單都排得很滿。
思路新、腦子活,也懂市場。譚文華帶著全村人,用新理念、新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同時,譚文華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業中,身體力行地為敬老公益事業捐款、捐物,並積極組織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貧困老人。
“疫情期間,兩個孩子要上網課,家裏連個智慧手機都沒有。我兄弟知道了立馬買了兩個手機送家裏來了。”新立村村民牟長海感激的説。
一句“我兄弟”勝過千言萬語。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一直珍藏在心中,鞭策著我的前進。團結就是力量,大夥一起努力,日子一定能越來越紅火!”譚文華説。
新起點: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我就是個農民,能成為全省勞模,説實話我挺驚訝的。”得知自己成為了黑龍江省勞模,譚文華有點“受寵若驚”。
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公益帶頭人、全省勞動模範,不一樣的身份之下,有譚文華不變的“初心”:拎好“菜籃子”,共奔致富路。他説,只有雙腳踩在土地上的感覺,才最踏實。
“我要保證從我這裡出去的每一顆菜都是安全的,是能讓老百姓放心吃的。”如果説帶著全村致富是譚文華目標和追求,那麼蔬菜品質和安全健康則是他的保證和底線。從種植到上市,再到最後上百姓們的餐桌,每一道程式,每一次篩查,都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譚文華自學農業知識 攝影 李新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農民”都是一個身份標簽而非一種職業稱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外界對農民的慣性印象。而作為農民自身,常年辛苦勞作,收入微薄,也可能缺乏對這種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但如今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現代農業不斷發展,哈爾濱的農村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像譚文華一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不斷升級,從傳統“農機人”變身為智慧農業帶頭人;他們有的不斷探索,為傳統産業插上科技“翅膀”;他們有的勇於跨界,利用“互聯網+”打造農産品銷售新業態……這些“新農人”雖然各有各的事業,卻都已正在成為改變農村面貌的生力軍,讓“農民”成為了一個有奔頭、令人羨慕、驕傲的職業。
譚文華説:“幸福的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哈爾濱的農村是希望的田野,也是大有可為的新舞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