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平凡孕育偉大,勞動創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一個勞動者都是主角。為挖掘河南人“講不完的出彩故事”,讓世界看見河南人的精彩,激勵每一個中原兒女在各自崗位上繼續奮鬥、爭做貢獻,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推出“河南人的一天”特別策劃,捕捉河南人在各自崗位上“抓緊每一天,幹好每件事”的發光發熱點。通過這些普通人“浪花式”的平凡點滴工作和生活情況,人們可以看到河南人乃至中國人在復工復産中表現出來的淡定從容、務實自信、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堅定步伐。而這,正是2020年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真正動力和可靠保障,也將匯聚成讓新時代河南更加出彩的磅薄力量。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1855年,古老的黃河突然在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由東南向東北急轉至山東入海,在豫東平原留下了千里黃河故道,也留下了茫茫沙丘。
“白茫茫、野荒荒,三里無人煙,五里無村莊,端起碗來半是黃沙湯”,豫東人民飽受風沙之苦。防風治沙,改造生存環境,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是老百姓最大的夢想。新中國成立後,各地也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防風固沙、植樹造林史詩篇章。一批批護林員手拿鐵鍬,靠著肩扛手提,在這片廣袤的沙土地上種下一棵棵幼苗。
今商丘市梁園區內的黃河古道遺跡 供圖 商丘市梁園區委宣傳部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倏忽間,70年過去了,黃河古道留在這裡的只有一小段清且淺的河道,而一代代護林員種下的幼苗卻化身參天大樹,牢牢地紮根進沙土裏,聳立在大地上,匯聚成萬畝林海,築就起綠色長城,鎮守在豫東門戶,抵禦著風沙的入侵,護佑著一方百姓。
第一代護林員裴傳雲 攝影 萬慶麗
7月9日,在商丘市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護林員裴加祥陪著自己的叔叔、第一代護林員裴傳雲坐在林蔭下的石凳上。提起當年的艱辛,98歲的裴傳雲連連搖頭:“我是1957年來這裡當的護林員。我的哥哥裴傳連帶著我們一班人在這裡種樹,那時候太苦了。”一個苦字訴説著故道狂風的無情與狂妄,也道盡了老一輩護林員的多少風霜與心酸。
第一代護林員:艱苦創業 無私奉獻
裴傳雲口中的裴傳連是原梁園區國有林場第一任場長。1957年,當地黨委、政府開始籌劃在黃河故道建立國有林場。
當時的黃河灘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沙丘、不毛之地。沙丘連片,最高的有8米至10米高,一桶水澆下來瞬間就沒了影蹤,人走在沙丘裏是走一步陷半步,風沙一起,遮天蔽日,老百姓的莊稼顆粒無收,到處是一片苦難的景象。
就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時年38歲的裴傳連不顧家人的勸阻和反對,辭去了鄉政府待遇優厚的工作,帶著黨和組織的信任與期望,扛起了這份沉擔擔的責任,開始謀劃組建苗圃。
老照片記錄了林木被砍伐現場 攝影 王琪瑜
巡林過程中,裴加祥回憶起父輩創業期的艱辛,感慨連連:“想在荒沙地上植樹造林談何容易啊!沒有房子人只能搭建草棚子去住,風沙一起,好不容易育好的苗子就都被埋了、毀了,長出來的苗子還要防著村民偷偷砍作柴燒。”從小就在黃河灘生活,飽受風沙之苦的裴傳連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著幼苗,期待著沙丘換上“綠裝”,讓家鄉的人能吃上白麵饅頭。
老一輩護林員曾經居住過的房屋舊址(受訪者供圖)
“父親帶著十幾個人,手拿一把鐵鍬一個木桶,靠著兩眼土井挑水、抬水。樹苗全靠人挑肩扛,交通全靠一雙腳。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裴加祥説。就是靠著這樣一股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第一代護林員建立了三百畝的苗圃基地,被現代人稱為“母樹林”。在此基礎上,1958年,國有林場正式建立。
裴傳連一幹就是幾十年,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這片古老的土地。這片土地也不負眾望,“長”出了萬畝林海,披上了綠色的“外衣”,被譽為“萬畝人工造林林區”,成為人類改造自然、改善自然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的典範,成為人為干預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典範。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裴傳連老了幹不動了,就把接力棒交給了兒子裴加祥。
第二代護林員:弘揚傳統精神 守護好森林
“父親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叮囑我説:‘要聽黨和組織的話,要把種樹這件事幹好,要把這片林子看好’,臨終的時候還希望林場將他葬在這片沙土地上,繼續守著這片林子。”今年58歲的裴加祥提起父親還是滿含熱淚,自己作為家裏最小的男孩子,從小深受父親影響,1980年,18歲的他來到林場參加工作。
裴加祥檢查樹木長勢 攝影 王琪瑜
“我是沿著父輩的足跡,走在父輩灑下汗水的熱土上。”裴加祥説,“父親以開創為主,我們這一代主要以防護為主,防火防盜,要守護好父輩留下的這筆珍貴的‘財産’。”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雖然護林環境有了好轉,但是工作條件還是很差,這萬畝森林每天都要進行巡邏幾次。以前,樹林裏沒有路只能步行,年輕的裴加祥每次都積極主動衝在前。
裴加祥(右)指導職工護理槐樹幼苗 攝影 萬慶麗
他對這份工作的執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對黨和國家交代的任務也是高度負責的。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幹部,裴加祥認真鑽研、努力學習,特別是護林和育苗及苗木管理等方面,成了“林業大師”,還成了場長。
護林員這個工作沒有清閒的時候,40年來的每一天,不管颳風下雨、酷暑嚴寒,無論植樹造林、施肥澆水、育苗掰叉、護林巡邏,成為場長的裴加祥依舊時刻衝在工作第一線。“1996年冬天,我們接到任務,要種‘香港回歸紀念林’1997棵樹。誰知道一場大風一場水,現場一片‘溝滿壕平’。我們奮戰了20天左右,好不容易幹完了,又是一夜大風,又倒了。那種辛酸不堪回首。”裴加祥回憶道,就是這樣,也沒有一個護林員喊苦喊累想退的。
“2009年6月有一天夜裏刮大風、樹林裏倒了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早上我們就集合全體員工,進到林子裏日夜扶樹,當時的心裏心疼得不行,還得一邊幹一邊防止村民偷樹。夜裏沒有地方住,大家就裹著大衣在地裏一滾,一覺醒來,發現被蚊子咬得滿身疙瘩。”裴加祥説,但是大家都發自內心地感覺自己守護了黨和國家的財産,很驕傲。
裴加祥(左)與現任場長劉金領探討經濟苗木苦楝的發展情況 攝影 萬慶麗
長期在這樣艱苦的環境工作,積勞成疾,裴加祥的身體不是很好。即便現在已經退居二線,但是他依然堅持工作一線帶頭幹。“在他管理苗圃的幾年間,為林場植樹造林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苗木。一棵苗木價值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他一個人每年為林場植樹造林節約資金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現任場長劉金領誇讚他説。
裴加祥巡視新建成的蓄水池 攝影 萬慶麗
2002年12月,梁園區國有林場獲批建立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這是全國唯一一處完全在人工林基礎上建設的國家森林公園,它的建設填補了我國平原地區無人工林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空白。2006年8月,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時間一天天流逝,樹木一天天長大,林場一天天發展壯大,頭髮已然花白的裴加祥仍然一天天走在林場裏。他自己經常説,要到幹不動為止。在他的影響和要求下,他的兒子裴建設放棄了在城裏月薪2萬元的工資待遇,也回到了林場,成為一名“80後”護林員。
第三代護林員:延續祖輩事業 再創輝煌
“我在外面工作,我爸總是不放心,總是希望我能回來。他總説‘這裡是我們的根’,堅持讓我回來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造福一方水土。”行走在林木茂密、清風怡人的森林公園森林大道上,1983年出生的裴建設已經在這裡工作10年了。
裴建設為槐樹澆水 攝影 萬慶麗
從小在爺爺膝下長大的他,是聽著“大風一起,刮到犁底,大風一停,溝滿壕平”的民謠長大的,也是聽著老一輩護林員戰天鬥地的故事長大的。他知道爺爺和父親都在林場幹了一輩子,一家三代人都對林場有濃厚感情。林場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眼裏,都無比的珍貴,他對這一方林海總是充滿嚮往。
如今,作為“80後”的他也心懷大志,有時騎車,有時步行,穿梭在林區的各個角落。“建設這個孩子像他爺爺、像他爸爸,越是颳風下雨他越是在林區堅守崗位。”劉金領説,“我到林場參加工作1年5個月零4天。這些日子裏,我看到我們林場的工人,尤其是年輕人,年輕的黨員幹部,別看年輕,幹勁兒大。他們都繼承了老一輩護林員的林業精神,我很欣賞他們。”
2018年11月,林場接到一項種樹任務。零下八度的夜裏,寒風呼嘯,刺骨的冷。裴加祥、裴建設,還有90多位護林員,全部上了一線。6000多棵樹苗,每棵4米多高、40多斤重,護林員們從夜裏10點多一直幹到第二天中午12點多。樹苗被一棵棵往下卸,一棵棵往地裏扛,一棵棵地種到土坑裏。“不敢停啊,怕把樹根給凍傷了。凍傷一點點,成活率就大大下降;死掉一棵樹,就浪費國家100多塊錢。”“突擊隊隊長”裴加祥如此告誡員工。“大家都累癱了。”“鐵打”的小夥子裴建設,幹完活後,也直不起來腰了。
裴建設查看林場培育的泡桐幼苗 攝影 萬慶麗
幹活直不起來腰可以,幹事直不起來腰可不行。“我爸給我起名叫‘建設’,就是希望我能挺起腰桿,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建設我們美麗的林場。我們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學習焦裕祿精神,延續祖輩事業,爭取把‘沙飯碗’變成‘金飯碗’,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日常巡視過程中,走過泡桐基因庫的裴建設,看著新修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堅定地説。
新修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攝影 萬慶麗
萬畝林區周圍村莊較多,人員複雜管理難度大,年輕的裴建設和周邊群眾打交道多,群眾工作做得很好。澆水施肥、巡視邊界、興修水利、保護環境,每天走上一兩萬步,他沿著爺爺和父親走過的足跡繼續前行守護好這片森林,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共産黨員對黨的忠誠和擔當。
林場新育苗木與發展“林下經濟” 攝影 王琪瑜
“一把鐵鍬”傳三代,一顆紅心永向黨。歷經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林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萬畝林海成為商丘市區北部的一道重要的防護林帶,它以優美的森林景觀、迷人的故道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回歸自然、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景區,也成為了市民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裴加祥(左)、裴建設父子二人走在林場新建的道路上 攝影 萬慶麗
每逢週末的時候,裴建設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到林場玩。這裡引進了黃河水,開發了新經濟,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看著孩子在林蔭下玩耍,裴建設總是會幻想他長大後的樣子:如果他以後來這裡工作,那麼爺孫三代就會和很多年輕人一起,守護這片林子;如果他不來,這裡依舊會有很多年輕人加入,一起守護這片熱土……(文 萬慶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