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破冰20年——看世遺名錄裏的“河南答卷”
2020-11-30 09:05:34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

  路偉永遠不會忘記,2000年11月30日一大早,他與同事們坐在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裏,焦灼地等待電話鈴響起。

  9時16分,電話從澳大利亞凱恩斯打來,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一片歡騰中,河南擁有全國最多文物保護單位卻無緣世界遺産的歷史被終結。

  這是新的開始——

  2006年,安陽殷墟申遺成功;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

  2014年,大運河、絲綢之路河南段雙申遺成功。至此,河南世界遺産共5處24項,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

  從零的突破到躋身全國前列,河南省文物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一項項散落在中原大地、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文化遺産,隨著時代發展煥發新顏,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突破

  河南為什麼必須有自己的世界遺産?

  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文化遺産,將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有成員國的共同保護和集體援助,即使在戰爭中也不能被列入攻擊目標。

  “世界遺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代表一個省、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歷經5次申遺的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説。

  從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至1999年,河南省周邊的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江蘇、湖北等省都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産,而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河南,卻依然榜上無名,這與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形象極不相稱。

  是河南文化遺産項目歷史科研藝術價值不高?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最大的問題,是當時我們剛剛完成全省文物遺産搶救保護階段,還談不上提升完善。遺産申報項目周邊環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不能還原文化遺産的歷史風貌。”85歲的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説。

  11月19日晚,新月如鉤,伊河靜流。從龍門石窟奉先寺山下拾級而上,燈光映襯下的盧舍那大佛,更顯法相莊嚴。那俯視大千世界的慈悲眼神,清淺又神秘的微笑,美不勝收。

  “20年前可不是這樣。”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産園區旅遊局局長李濤回憶,“石窟保護區內違章建築鱗次櫛比,道路坑坑洼洼,小商小販擠擠挨挨。每天1萬多輛汽車從龍門橋駛過,滾滾黑煙形成的酸雨,對石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以申遺為抓手,從河南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把文物遺産保護納入城市綜合治理大盤子,堅決改變文化遺産所在地綜合環境。

  1999年8月15日晚,一連串沉悶爆破聲中,龍門石窟保護區內最大的違章建築中華龍宮轟然倒地。

  在龍門石窟申遺的496天裏,48個責任部門分頭負責129項治理工作,16萬平方米的93處建築拆遷改造完畢,25萬平方米河道疏浚清淤,伊河上游91家污染企業全部關閉,周邊環境煥然一新。

  “自龍門石窟申遺開始,遺産項目周邊環境治理成為各類遺産項目申報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此後申遺都是先整治、後申報。可以説,龍門石窟為河南申遺蹚出了一條路。”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説。

  每一次申遺,都是一場攻堅戰。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路偉的書架裏,中、英文龍門石窟申報文本被精心上了鎖。“這些文本花了3個月,共17萬字,都是心血。就剩下這一套了。”他説。

  人努力,天幫忙。

  2000年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穆罕默德·拉菲克·姆法爾考察龍門石窟,紛揚的白雪飄然而至,將整個石窟裝點得靜謐美好。姆法爾對龍門石窟高超的石刻藝術及治理後整潔優美的環境連聲讚嘆,並在留言簿上寫道:“龍門石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無獨有偶。2002年10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亨利·克利爾考察安陽殷墟時,一場細雨飄然而至,為七朝古都滌去輕塵,整個殷墟古遺址公園顯得更加寧靜肅穆。克利爾説:“殷墟保護效果超出了我的想像,特別是豐富而又獨特的展示方法,其價值已具備了世界文化遺産標準。”

  在世界遺産審議標準日趨嚴苛、項目競爭愈加激烈、成功率大幅走低的背景下,河南在龍門石窟申遺成功後15年間,每4年入選一項,命中率之高,在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更在於廣大群眾的鼎力支持。

  生活在遺産區域內的村民自覺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洛陽龍門村原村支書李信水把拆遷第一錘砸向自家院墻;安陽退休黨員幹部組成宣傳隊挨家挨戶宣講,白髮長髯的老者、黃髮垂髫的孩子為殷墟申遺捐出了養老錢、壓歲錢;滑縣退休幹部和大學生自願加入大運河申遺團隊打撈河道垃圾……

  在這些行動背後,還有一個更堅實的後盾。

  從2000年到今天,橫跨4個“五年計劃”,我國GDP總量從10萬億元增長到100萬億元,河南GDP總量也從0.5萬億元增長到5.4萬億元。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文化大省的經濟實力、社會面貌不斷提升,為保護傳承利用文化遺産提供了有力支撐。

  變遷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發佈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包括河南省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週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余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4項新發現,為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證。

  20年間,中原大地一塊塊“世界遺産”標誌背後,是全省文博事業取得的不俗成績——

  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至今,河南共有46項入選,數量為全國之最,填補了中華文明進程的許多重要空白;2020年6月,河南省黃河文化重大考古項目正式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陸續展開;10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發佈了擂鼓臺三洞窟、香山寺等6項重大考古成果……中原文化“相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

  “無論是一處房址,還是一塊陶片,都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實實在在的見證。不申遺,就委屈它們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説。

  沿著殷墟博物館歷史走廊一步步向下,進入“商代”地面,青銅墻下一處方正庭院,池水中隱約可見一片黑色龜甲,以甲骨文銘刻著“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的詩句,暗喻安陽殷墟洹河河畔是漢字發源地。

  “地下封存、原址復原”的展示方法,殷墟申遺時是個創舉。從當年的原址到如今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干預原則逐步普及,國際先進理念與遺址保護實際緊密結合。

  在殷墟工作30年的韓曉紅感嘆,申遺成功後,她最大的變化,就是“由一個單純守護者,變為積極的傳承者、傳播者。”

  申遺之後,改變的不止有她。

  ——從“被動搶救”到“主動保護”,文物保護方式轉型了。

  殷墟,啟用無人機對遺址保護區進行持續巡護;天地之中,建設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實時傳輸監測數據;大運河,對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實施分段引導性管控和分區約束性管控;龍門石窟80%窟龕完成了三維數字掃描……

  目前,河南省有關大遺址保護的專項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等已近20部,涉及全省40余處大遺址。這些成功經驗在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化遺産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從“挖土尋寶”到“科技加持”,多學科綜合發掘和展示體系建起來了。

  河南澠池仰韶遺址利用光釋光測年法,測年範圍從數百年到100萬年;河南博物院,5G全息投影讓“蓮鶴方壺”在空中活了起來;龍門石窟,3D列印技術將海外回歸高樹龕佛首與洞窟遺存身首合一、復位合璧……

  依託5G網絡,融入雲計算、大數據、VR/AR等技術,打造集多樣化文物展示、智慧文創服務、智慧文物保護和智慧館區管理于一體的智慧博物館生態體系,更多的中原文物“活”了起來。

  ——從“少人問津”到“我要參與”,文保工作觀念轉變了。

  2017年1月,12秒的“亮劍”視頻在“河南考古”微博發佈,沉睡2000多年的寶劍引得900萬人“圍觀”。此後,“2000多年前的牛肉湯”“考古摔倒炫富”等爆款産品不斷上線,吸粉無數。

  公眾考古匯集“青春力量”。2018年9月,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發佈“招募令”,是河南首次面向全國招募考古發掘技師;每逢週末,安陽師範學院英語專業的劉亞寧都到中國文字博物館用英語介紹文物;28歲的商丘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蔡冰清定下一個“小目標”——為商丘古城池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讓考古走近公眾,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産,才是文物考古的理想境界。”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魏文萃説。

  輝映

  文化,是一個地方獨特的印記,也是根與魂。

  如何讓世界遺産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份禮物,也是一份未完待續的答卷。

  探索世界遺産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之路,河南一直在路上。

  登封在“天地之中”從硬體、軟體兩處著手,為歷史建築群量身定制環境標準,著力延伸文化旅遊産業鏈條,褪去“煙熏氣”,增添“文化味”;

  洛陽圍繞龍門石窟,佈局“一帶一核,兩環七片區”功能結構,統籌風景遊賞、旅遊設施、居民社會協調發展,向著國內著名、世界知名旅遊勝地挺進;

  三門峽陜州區(陜縣)抓住申遺機遇,將絲綢之路上唯一道路遺存——崤函古道石壕段,與公園綠地、黃河濕地保護等結合建設,營造烽燧環圍、萬木吐翠、驛路滄桑的氛圍,讓當地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更記得住鄉愁。

  文化遺産為全省各地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助力,也無聲滋潤著、改變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花甲之年的洛陽市民郭學超住在與盧舍那大佛一河之隔的河東社區,小時候常和夥伴們去“抱佛腳”。

  如今,隨著世遺園區環境改造提升,曾經老舊的河東社區如今“三線”入地、路面硬化,垃圾不見、綠色滿眼。夜幕降臨,璀璨燈光點亮社區樓宇,與山頂香山寺遙相呼應,借用龍門古街門前“古今輝映,詩和遠方”八個大字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11月10日,在杭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産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産城市市長論壇上,洛陽龍門石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與莫高窟、良渚古城遺址等共8項世界文化遺産獲得2019年遺産保護管理工作5星等級殊榮。

  成績歡欣鼓舞,短板不可忽視。與世界先進經驗相比,與國內兄弟省份先進文化遺産保護地相比,河南省遺産保護和開發利用還面臨一些困境——

  有的地方過分強調經濟效益,遺産保護和利用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未能進入地方保護名單;

  有的地方重申報輕管理,後續投入跟不上,遺産保護主體責任落實還不到位,責任不明確,遺産保護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有的地方遺産合理利用不足、傳播傳承不夠,世界文化遺産距離“活”起來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河南的世界遺産面積大、項目多,如何實現文化遺産保護、人居環境提升、民眾收入提高和旅遊設施改善等多方共贏,我們任重道遠。”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説。

  正視問題才能奮起直追。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經建成或部分建成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另有9處入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殷墟遺址博物館開工奠基,未來整個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成為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閒、服務於一體的城市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臺,為傳承文化、弘揚精神指明瞭方向、描繪了藍圖、提供了機遇、明確了責任……

  二里頭、紅旗渠、萬里茶道河南段、明清黃河故道……擁有豐厚文化家底,我省還有眾多文化遺産值得走入世界遺産名錄。“河南需要把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保護傳承利用好,把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擦得更亮。”劉曙光説。

  又是11月30日,20年彈指一揮間。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眼神依然慈祥而神秘,殷墟婦好塑像依然英姿颯爽,“天地之中”觀星臺依然見證著日升月落,隋唐大運河遺址似乎還在懷念千里通波,定鼎門前的車轍恍若仍在追憶清脆駝鈴……

  從千年走來的,是新的未來。(河南日報 陳茁 劉洋 薛世君 劉嬋 溫小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