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藏糧于地土生金——“看麥收話重任”系列觀察之三
2021-06-03 08:49:31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藏糧于地土生金——“看麥收話重任”系列觀察之三

5月31日,一隻小黃鴨氣球在原陽縣官廠鎮武莊村的麥田裏。記者陳更生攝

  6月的中原大地,麥浪翻滾,收割機馳騁在金黃色的麥田裏,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笑臉上。這豐收,是農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從播種到收穫,每一粒小麥都經受了風雨洗禮,凝結著農民的心血和汗水。這豐收,是河南省持續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結果。全省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連日來,記者走進田間地頭,感受麥收的喜悅,傾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故事。

  築糧倉

  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

  風吹麥飄香。再過兩三天,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高標準農田的麥子將開鐮收割。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片麥田考察糧食生産情況。

  “現在的小麥産量比以前更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更高了。”沈家村村民沈永平説。

  不遠處,“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大字閃閃發光。

  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7年來,當地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這裡的小麥畝均增産150斤以上。

  如今,這裡已建成了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實現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和智慧農業技術高效融合。

  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是河南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打造的高標準農田“升級版”。

  河南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第二個階段,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按照每畝投資不低於3000元的標準,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使其成為現代農業、智慧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和載體。

  “十二五”以來,河南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佔全省耕地的56.23%,走在了全國前列。

  河南糧食産量連續4年超過1300億斤,不僅解決了近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600億斤原糧及加工製成品。正是高標準農田築牢了“糧倉”根基。

  從2018年到2020年,河南高標準農田建設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加快推進新時期國家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確保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糧食産能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讓更多“望天田”變成“高産田”。

  守紅線

  保護好糧食生産“命根子”

  打好糧食生産這張王牌,要扭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只有保護好耕地,保證足夠的糧食種植面積,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作為種糧大戶,就要多種糧、種好糧。”項城市紅旗合作社負責人欒玉亭從2014年開始流轉土地,如今共託管土地十多萬畝,一直堅持種小麥和玉米。

  在全省,像欒玉亭這樣堅守糧食種植的大戶數不勝數。

  如何護好“命根子”,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把藏糧于地落到實處?羅山縣農科所原所長翟順國的理解是,開源和節流。

  何為開源?就是增加耕地,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羅山縣龍山社區有一塊坡地,過去長的都是雜草,一個種植戶流轉了這塊地,整治出2300畝耕地,今年種的小麥喜獲豐收。

  何為節流?就是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2021年2月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文,提出嚴格耕地用途管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産量,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産,特別是保障小麥、玉米、稻三大穀類作物的種植面積,確保全省糧食種植面積不低於1.6億畝。

  多年來,河南省耕地保有量一直穩定在1.2億畝以上,小麥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耕地保有量為穩定糧食生産提供了保障,全省糧食産量2020年首次跨上1350億斤新臺階。

  提提質

  品質量:不斷提高耕地生産力

  “既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又要為未來留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資源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在提升耕地品質、提高糧食單産上做文章。”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表示。

  監測數據顯示,多年來,河南省耕地品質呈穩步提升趨勢。2019年,河南省耕地品質平均等級為4.41,比2015年提高了0.42等;比全國耕地品質平均等級高0.35等。

  不斷減少化肥使用量,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生命力的重要一環。

  劉國富是遂平縣和興鎮的種糧大戶,2021年種植小麥2000多畝。多年來他一直與河南省農科院合作減少化肥使用量示範項目。他説,有些農民“選肥隨大流,施肥憑感覺”,上的化肥太多,不僅糧食沒有增産增效,而且損害了耕地,引起土壤酸化。

  在劉國富的麥田裏,水肥一體機可以用水溶肥,在澆水的同時施肥,莊稼好吸收,又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根據土壤情況、作物需求科學合理使用氮、磷、鉀等肥料,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河南省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成效顯著。尤其是近年來,夏秋兩季大面積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得到明顯提升。

  目前,河南省仍有大批中低産田亟待改造,仍要打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組合拳。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李向東説,綜合運用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是提升耕地品質的好辦法,“通過地力提升,讓糧食産量更高、品質更可靠,讓老百姓吃得更好、更放心,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的優質河南糧!”(河南日報記者李運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