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河南:力爭1年內將受災地區生産生活秩序恢復到災前水準
2021-08-10 09:38:37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8月9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加快災後重建”系列第三場新聞發佈會,從五個方面通報重要基礎設施和住房的搶通維修情況。

【原創】河南:力爭1年內將受災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恢復到災前水準_fororder_1

發佈會現場

  電力供應基本實現“應送盡送”

  據了解,截至8月8日,河南省受7月20日以來強降雨影響停運(含主動停運)的42座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47條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已全部恢復送電,受損的1807條10千伏配電線路已恢復供電1780條(佔比98.5%)、5.8萬個配電臺區已恢復供電5.7萬個(佔比98.3%)。

  交通網絡基本實現“應通盡通”

  道路應急搶險保通是推進災後重建的優先任務,沒有交通的恢復就沒有災區“經濟動脈”的暢通。本次暴雨災害導致河南省京廣、鄭(州)太(原)、徐(州)蘭(州)等3條高鐵和隴海、京廣、太(原)焦(作)、侯(馬)月(山)、焦(作)柳(州)、新(鄉)焦(作)、新(鄉)兗(州)等7條普鐵發生水害1100余處,高速公路75個路段、2630處發生水毀,幹線公路水毀路段6458個、長度876公里,農村公路沖毀路基7524公里、路面6944公里,內河損毀航道護坡護岸10處、航標106座、渡口137處、碼頭43處,搶修保通任務異常艱巨。

  為此,鐵路、交通等部門按照“先重後輕、先通後暢、先幹後支、遠近結合”的原則,積極做好各類交通設施搶修工作。截至8月8日,鐵路方面,除太(原)焦(作)鐵路以外,各條線路均已搶通;公路方面,除積水未退的滯洪區路段外,全省高速公路路網整體暢通有序,普通幹線公路全部恢復通行,公路運輸未出現長時間、長距離滯留現象;內河航運方面,沙潁河漯河以下173公里已恢復通航,週口港、漯河港已恢復生産;城市交通方面,鄭州、新鄉、安陽、鶴壁等受災嚴重的城市公交線路、出租汽車已全面恢復生産運行。

  通信退服基站基本實現“應修盡修”

  通信暢通是災區生産生活秩序全面恢復的重要標誌。截至8月8日,河南省已恢復基站68330個,已搶修因災受損光纜9737條、11646公里,除個別因水浸嚴重、道路中斷、整體沖毀掩埋、群眾已撤離的空置區域的通信設施外,目前各地所有重要單位、所有群眾集聚區、所有泄洪區群眾安置點的通信服務均得到了有效保障。

  重大水利設施正在加速修復

  據初步統計,此次暴雨災害導致河南省水利工程設施水毀3.8萬餘處,搶險修復的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目前,河南省水利部門和受災各地已對險工險段險情進行了再排查,並建立日報制度,針對水庫、閘壩、堤防、蓄滯洪區、泄洪道、淤地壩、山丘區等重點部位,儘快除險加固、修復水毀、以利再戰。截至8月8日,全省已完成3486處水毀工程修復任務。

  居民住房修復重建有序展開

  住房安全是災後群眾生活的基本保障。這次災情給河南省城鄉居民大量住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近期,河南省住建部門和各地按照“排查鑒定不漏一戶”的原則,對所有受災或過水居民住房逐一開展安全性應急評估。截至8月8日,相關人員已累計評估住房194.7萬戶,確定損毀住房38.19萬戶,其中倒塌47133戶、嚴重受損88029戶。目前,各地可以進行原址重建或加固的房屋已陸續開工建設。

  據悉,下一步,河南省將把基礎設施救急救險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一方面督促各地各部門儘快完成各類水利設施隱患排查和險工險段除險加固,力爭災後1個月內基本完成受損的重要市政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維修搶通任務,3個月內完成交通、水利、氣象、電力、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除險加固和基本功能修復,恢復城鄉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儘快編制出臺河南省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和交通、信息等專項規劃,同步建立健全災後重建重大項目庫,實行挂圖作戰、臺賬管理,有力有序在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力爭1年內受災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恢復到災前水準,力爭2年至3年災區重點河流和水利設施蓄洪排澇能力全面改善,鄭州等中心城市地下空間、軌道交通、公共服務等重大設施應對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大幅提升,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長治久安提供更加有力保障。(文/圖 鄧高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