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新使命 河南新擔當
2023-06-28 09:07:46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文化新使命 河南新擔當(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報道之五

  6月26日上午,鶴壁辛村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高振龍跟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這裡,仔細探查工地最新發掘進展。這裡,埋藏著西周衛國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遺址現場保護大棚內,除了正在發掘的遺跡,一場特殊的展覽格外醒目。展覽告訴人們,見證衛國建立的“康侯簋”等多件國寶文物20世紀30年代出土後流失海外,這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舉辦這個臨時性展覽,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展示3000年前,淇河之畔的周代衛國先民們曾經創造過的璀璨的青銅文明,更是想警示我們,文化遺産的守護、文脈的傳承依賴於國家、民族的強盛,喚起民眾對文物保護的關注。”高振龍説。

  數千年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滋養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始終牢記殷殷囑託,深入探究中華文明起源,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一

  6月11日,由鄭州市與首都師範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共同成立的“商文化研究中心”落戶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未來,在這裡將會看到商文化研究領域的諸多新突破。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認識歷史、了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持續探究中華文明起源,不斷深化認識。河南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的“主戰場”,全力以赴推進,在資金、人才、政策等全方位保障之下,取得了重要突破。

  “新發現了高規格的大型祭祀遺跡,以及進入夏代紀年範圍的城墻遺址,這是古代文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真實寫照。”夏日,在禹州瓦店遺址,退休卻仍堅守在考古一線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方燕明説。

  在南陽黃山遺址,房摞房、墓摞墓,玉石、陶片隨處可見。考古人員在這裡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後居”的坊居式建築群,找到了屈家嶺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讓我們得以窺見幾千年前“黃山造”的玉器從這裡輾轉走向中原、流通江漢。

  河南是文明探源的中堅力量。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立項,對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以及山西襄汾陶寺遺址6處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實施重點研究,其中,河南就佔了5處。

  自2021年以來,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突破,更多道路與墻垣被發現,以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説,從九宮格到多網格的變化,進一步揭示了二里頭都邑宮城為宮城居中、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多網格佈局,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殷墟考古與甲骨文研究取得新進展,揭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輝煌的殷商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説,殷墟考古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更重要的是,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系,也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叩問中原厚土,掀開華夏文明塵封的歷史,一系列考古成果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繁盛,驗證著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

  河南考古出土的賈湖骨笛、仰韶彩陶、夏代綠松石龍形器、商代方鼎以及周代九鼎八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不間斷的歷史鏈條,在中原及周邊形成了一個長期的、共同的信仰體系——“中國”。

  泱泱華夏,于斯為中。去年,距離河南千里之外的上海博物館,“宅茲中國——河南夏商週三代文明展”推出兩個月,仍然火爆難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説,展覽充分體現了中原是中國之源、中國之中、中國之本,回答和展示了“何以中國”的命題。

  目前,河南省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産5項;可移動文物1773620件/套……漫長的文明進程,在中原大地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産、質樸獨特的風土人文,它們是中原兒女的豐厚滋養。

  二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漯河舞陽,賈湖遺址博物館。這裡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遊客慕名而來,他們無不感嘆8000多年前先民發酵釀酒、結網捕魚、紡織縫紉、樂器製作等日常生活的智慧。從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開館以來,賈湖遺址博物館已接待遊客3萬多人次。

  “不入河南博物院,豈知五千年”。河南博物院基本陳列“泱泱華夏擇中建都”,可以一覽華夏萬年文化、五千多年文明,吸引著無數遊客“為了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2023年以來,從洛陽博物館“其寧惟永——北魏洛陽永寧寺特展”,到鄭州博物館推出的囊括四大文明古國的“大河文明展”,再掀博物館觀展熱潮。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曹操高陵博物館、鄭州商代城垣博物館等博物館甫一亮相,便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

  文化自信從哪來?從蘊含民族精神、思想智慧的歷史文化遺産中來。前行力量在哪?在傳承守護中華優秀文化遺産的生動實踐中。

  坐落在黃河南岸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是鄭州市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建設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重點項目。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遊人不僅震撼于數千年前先人創造的建築、彩陶文化,還能通過VR等現代科技,感受古人農耕勞作的恬靜、仰望星空的浪漫。

  “燈光一亮,仿佛夢回盛唐。”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廣場,絡繹不絕的遊客紛紛拍照留念。廣場旁“我愛洛陽”打卡裝置、牡丹詩詞路與“網紅”應天門3D投影秀已成為古都洛陽的熱門打卡點。伴隨著夜幕降臨,宮城區內主體建築紛紛亮燈,古都輝煌夜景躍然眼前。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如今,考古遺址公園正逐漸成為保護華夏曆史文明根脈和基因、傳承賡續中華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地根據遺址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各自的“秘訣”。堅持“一址一策”、因地制宜推動大遺址文物保護和旅遊發展,努力建設既有效保護文物本體、文化生態,又美化城鄉環境、改善群眾生活、可觀可遊的大遺址公園體系。如鄭州全面實施“生態保遺”工程,洛陽創造了“遠離老城建新城”的大遺址保護“洛陽模式”,經過探索升級,正在打造“大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産業和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洛陽模式3.0版本”,安陽實行的是國家科研機構和地方部門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等。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説,河南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考古遺址公園,用中原大地獨特的文化魅力站在黃河岸邊、嵩山腳下,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故事。

  一處處遺跡、一座座博物館、一件件文物,無數次讓我們深情觸摸華夏文明根脈,感知厚重中原文化底蘊,是我們繼往開來、賡續創新的底氣和信心。

  三

  文化因創新而輝煌,文明因發展而精彩。

  6月11日,河南民族樂團應邀攜大型原創民族交響音畫《孫子兵法·迴響》亮相全國民族器樂展演,創造性的表現手法、突破性的藝術呈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中原曾飽受戰亂之苦,對於軍事征伐有著深切體悟。民族交響音畫《孫子兵法·迴響》正是華夏文明在中州大地的深沉烙印,是中原兒女在新時代的慷慨高歌。

  從“賈湖骨笛”咖啡到“考古盲盒”,到“婦好鸮尊”數字文創藏品及“虛擬公社”,河南博物院文創産品琳琅滿目,不斷迭代升級,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汴繡八景絲巾、洛陽三彩香爐、仰韶彩陶杯……由國際知名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打造的“老家河南黃河之禮”,個性十足,古老非遺也可以很“潮”。

  洛邑古城熱度持續上升。依託夢唐閣、“風起洛陽”等沉浸式體驗場景,該景區以“倣真式實景+沉浸式劇情+遊戲式互動+體驗式消費”的創新運營模式,讓古城的夜生活好玩且新潮,成為不少年輕人打卡遊玩的不二之選。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圍繞“奮力實現建設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勝地的目標”,河南正在通過文旅文創融合發展“融”出一片新天地。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未來,讓更多的博物館、石窟、考古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遺跡,與動漫、遊戲、文創等業態攜手聯姻,與考古旅遊、研學旅遊、智慧旅遊等親密嫁接,用科技賦能文旅高品質發展。

  構築文化文旅發展新空間。推進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設鄭汴洛黃河文化國際旅遊目的地,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示範區。

  打造文旅融合業態新譜係。推動景區度假化、度假區生活化。讓黃河文化走進老百姓的煙火生活。

  建設文旅品牌推廣新體系。以中原歷史文化和黃河文化為主線,全方位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讓老家河南、華夏古都、黃河文化、中國功夫等多元文化旅遊品牌叫得更響。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中原兒女必將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賡續韆鞦文脈的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河南日報記者 方舟 溫小娟 張體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