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黃山遺址: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
2023-07-31 09:26:41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張雨晴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黃山遺址 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黃山遺址: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

黃山遺址出土的玉璜。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一眼史前三千年”,這是黃山遺址帶給每一個初見者最直觀的震撼。

  何謂三千年?跨越仰韶、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等史前年代的豐富遺存,就堆疊在這座不足30米高的土丘之下。

  7月29日,在南陽黃山遺址探方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領隊馬俊才的介紹,讓中華文明發源肇始階段文明交流互鑒的風貌,帶著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

  以玉致富的區域古國

  “兼具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石家河文化的特徵,從新石器時代到早商時期國家文明的文化類型,在這裡找到的樣本無縫銜接、脈絡次第演進,這就是獨一無二的黃山遺址!”從事考古工作已有34個年頭的馬俊才面對記者講述時,仍然難掩興奮和激動。

  記者從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邊的青紗帳中,尋得一條向北道路,沿路登上黃山的高點,周圍景色為之一變:

  獨山、蒲山兩座山丘遙遙相望,好似在左右相護持,相距不遠的白河從前方彎流而過,寬敞平靜的河面如玉帶纏繞……

  2021年,考古人員在黃山遺址發現了仰韶、屈家嶺時期由碼頭和人工河組成的水路交通系統,面積近30萬平方米。山下的大型人工河,同東、南、北三面的古河構成了大型環壕聚落,還在環壕南部發現了通往獨山的古河道,構成了一個水路運輸的體系,時間上限距今5000多年,下限距今4000多年,是國內發現最早的“碼頭+環壕”水路交通。

  “數千年前,中原大地及周邊區域部落聚集、方國林立,位於南陽盆地中心黃山的這個方國,世代以附近出産的獨山玉為材質,製作祭器、禮器甚至實用具,並挖掘運河建造碼頭,通過物資交換方式,向其他地方輸出玉制高端商品,積累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站在黃山遺址的M77號墓葬前,馬俊才展開暢想,把這裡稱作史前的港口型“製造業強國”。

  M77號墓葬是黃山遺址目前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之一。發掘出土了雙玉鉞、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鏃和豬下頜骨,其中400多個豬下頜骨分層擺放、緊密堆疊,數量之多國內無出其右、震驚學界。

  “現在黃山遺址已發掘出隨葬豬下頜骨總數達2000多個,而國內其他區域已發掘出的總數才3500余個。”馬俊才介紹,新石器時代墓中隨葬豬下頜骨是財富、地位的象徵,代表著墓主生前經常性食用豬肉,應是一位首領型的貴族。

  考古研究顯示,這些數量龐大的豬並非在黃山養殖,那麼,這座貴族“常食肉”的史前文明,當時憑什麼支撐起這樣的消耗呢?

  馬俊才認為,首先是居住在黃山的先民發現並掌握了“核心科技和戰略資源”,即從加工石質工具到利用獨山玉等生産“奢侈用品”,通過對外交流滿足其他國家的祭祀、禮樂需求,換取糧食肉類、兵器或其他物資。

  “文明在宛”添新證

  這樣一個交通發達、技術領先、實力雄厚的史前文明,為何在很長時間內不為外界所知呢?

  其實,發現黃山遺址可以追溯至1956年,當時文物調查人員就在當地收集、發掘出石斧、陶器等遺物,並確定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隨後於1959年進行了試發掘,共發掘出了一批房基遺址和57座墓葬。2013年,黃山遺址被確立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第一次試掘中,已出土了數量豐富的石器、骨器、陶器。而發現的5件玉器均被鑒定為獨山玉材質,其中的一件“玉鏟”因距今50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鏟”。

  令人遺憾的是,黃山遺址和“中華第一鏟”的價值雖然被學界所重視,卻並未受到更多社會關注。

  “黃山是一座待發掘的史前寶藏,一旦打開將有驚世發現。”2011年前後,南陽曆史文化學者白振國在方城縣、原鴨河工區等地任職時,曾經圍繞岩書岩畫等史前文化遺存開展長期調查研究,在進行田野調查和史料翻閱後,他曾敏銳地意識到黃山遺址的價值。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隊到黃山遺址進行前期勘探、調查,馬俊才等人經過調查認定此處有重大發掘價值。2018年,由省考古部門牽頭的正式發掘再次展開。

  這一次,黃山遺址真的震驚了世人。“‘中華第一鏟’其實是一件玉鉞,是王權的象徵,也是所處區域演進到國家形態的例證。”馬俊才説,玉器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佔據極為獨特的地位,是美德的象徵。正所謂“玉有五德”,在青銅器出現以前,玉鉞只有掌握絕對領導權的貴族首領才能持有。

  自2018年至今的大規模發掘中,黃山遺址發現了多座制玉作坊,規模巨大,出土了磨石墩、玉料、玉石器半成品、制玉工具等。這些發現,奠定了黃山遺址在新石器時代作為玉器加工、生産中心和中華玉文化源頭的地位。

  隨著對黃山遺址發掘的不斷深入,上限至7000年至9000年前,下溯至4000年前的夏文化遺存逐步面世。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讚譽黃山遺址為“中華瑰寶、千年一遇”。

  “黃山遺址一直在突破考古人原有的想像。”馬俊才説,從最早的玉鉞到玉作坊群,從大量糧倉遺址到數量驚人的豬下頜骨,從新發現的運河、碼頭遺址到已探明的城墻、護城河痕跡,對黃山遺址的形態認定,已從大型氏族部落聚集地上升到區域性中心古國。

  黃山遺址將憑什麼再次震驚世人?

  “它再次檢驗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的‘多元一體’論斷,為部落聯盟時期向國家形態演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研究標本,是中華文化綿延賡續的生動例證。”南陽市黃山考古遺址公園籌建辦公室主任曹新洲表示,作為中國長江、黃河“兩河流域文明”交會地的文明代表,黃山遺址的獨特價值足以和石峁古城、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等並肩而立。(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司馬連竹 李梔子)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