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劉會強:地層深處的掘進先鋒
2023-11-29 18:49:51來源: 中工網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他開著動輒幾千萬、上億的盾構機設備行駛于幽深的隧道中,以每分鐘僅二十多毫米的速度前行,高溫、粉塵、潮濕和噪聲……在不足三平方米的控制室裏,他每天要堅守12小時以上。

  “我是世界上駕駛速度最慢的司機,卻闖出了百姓出行、城鄉發展的‘加速度’。”他就是中鐵七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化盾構分公司總工程師劉會強。

  紮根地鐵施工一線近13年,劉會強從基層盾構司機逐步成長為地鐵施工領域科技創新標兵,他于盡頭處開路,在平凡中閃光,先後獲得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河南省品質工匠、第一屆河南省農林水利交通建設系統大工匠等多項榮譽,在地層深處的隧道中書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生牛犢”的掘進之道

  2008年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劉會強報了一個幾乎沒人聽説過的冷門專業——盾構施工技術專業,從此開啟了盾構生涯。

  “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膽又正確的決定。”劉會強説,“當時我們國家的盾構機95%都依賴於進口,技術被外國壟斷,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國家首屆盾構專業的學生,因為沒有成熟的教材只能到施工現場去跟機學習,而劉會強永遠是筆記記得最多、細節觀察最仔細、和老師交流最踴躍的那個。

  2011年8月,剛剛畢業的劉會強成為一名一線盾構施工作業人員,負責盾構掘進施工品質控制。彼時的劉會強,是這個行業的“初生牛犢”,身上帶著一股子“拗勁兒”。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劉會強:地層深處的掘進先鋒

劉會強紮根地鐵施工一線近13年,從一名基層盾構司機逐步成長起來,越來越熱愛隧道內的一切。王威 攝

  “有人把盾構司機稱為‘刀尖上的舞者’,毫釐之間就能決定一個工程的成敗,我偏偏要把這項技術練熟、學透。”劉會強説,盾構機輕則數百噸、重則數千噸,有液壓、機械、電氣、流體、環流5大系統,30多個子系統,5萬多個零件——這個“龐然大物”的操作,全掌握在盾構主司機手裏。如果司機技術不好,可能造成機器損壞、地表沉降塌方、隧道軸線偏離等嚴重後果。

  正因為這項工作需要擁有巨大的耐心、細心以及過硬的專業技能,劉會強更深知自己要沉下心來,不能浮躁,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為了從實踐中學到更多技術,白天,劉會強“泡”在現場,跟著工人師傅們一起挖樁、推水泥,晚上扣圖紙、翻閱資料、鑽研難題。他習慣把工作心得一一記錄下來。盾構機組裝,掘進操作技巧、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密密麻麻的筆記中,寫滿了他對掘進技術的堅持。

  在創新中找到“人生坐標”

  2014年,眼看著自己的盾構駕駛技術越來越嫺熟,成為公司內小有名氣的“崗位技術能手”,但劉會強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我不斷反問自己,作為一名盾構司機,難道只是單純的操作設備嗎?這樣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工作真的有意義嗎?”無數個夜晚,劉會強輾轉反側,不斷拷問著自己的內心。

  一次,由於導向系統數據不穩定,鄭州地鐵2號線三台盾構需要更換系統,只是一次簡單的更換,請國外專家就花費了100萬。

  於是,劉會強依託盾構施工一線,組建了盾構隊QC小組,開始帶領團隊走上開拓創新之路。

  2018年,劉會強主持的《國産盾構極限半徑條件下始發技術研究》科研項目,歷經三年攻關,破解了國産盾構在極限半徑曲線上的始發關鍵技術,同時解決了盾構機閒置問題,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節約施工成本966.2萬元,榮獲河南省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

  堅守崗位13年來,劉會強歷經24條地鐵隧道、25.8公里掘進里程的磨煉,先後取得省、國家級科研創新成果35項,填補了多項國內盾構法隧道技術的空白,對盾構施工品質、效能提升、産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行業內也有了響噹噹的名氣。

  把匠心傳承下去

  “我個人雖然獲得了成長,但當前地下工程施工行業人才緊缺,具有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的技術人員缺口很大。”劉會強説,現在地下與隧道工程行業從業人員很多沒有受過培訓,與行業的飛速發展水準完全不相符合。

  為了給企業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劉會強堅持傳授技術和經驗、思想和作風並重的帶徒方向,一方面注意培養技術骨幹,定期開展研討會,集中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業餘時間對設計員、工藝員、數控操作工等開展多個專題的系列培訓,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劉會強帶領的盾構隊QC小組小組首個創新型成果《盾構區間左右線相對掘進施工技術創新》榮獲“河南省工程建設優秀品質管理小組一等獎”和“全國工程建設優秀品質管理小組一等獎”,團隊的凝聚力創新力顯著增強。

  “師傅帶領我們在困難面前衝鋒陷陣、創新創效,在我們看來,他就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詞。”他的徒弟陳衝説。

  在劉會強的帶領下,一支集施工、科研協同發展、業績一流的施工科研創新團隊逐步開始在行業創新道路上嶄露頭角,並打造出一個個優質工程,在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發光發熱。

  “我們這一代站在無數先輩的肩膀上,因此更要秉承匠心,沉下心去埋頭苦幹,堅定不移地做品質把關人,保證每一個工程都是精品,這樣我們的隧道工程行業才會越來越好。”劉會強説。(王佳寧 陳夢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