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守好這一庫碧水——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
2023-12-13 09:02:05來源:新華網編輯:張雨晴責編:石麗敏

  兩條清漂船在碧波盪漾的水面上緩慢行駛,清漂工人拿著網兜、耙子、竹竿等工具打撈水面上的樹枝、塑膠瓶等漂浮物。這是記者12月12日一早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看到的一幕。

守好這一庫碧水——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

12月12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清漂工人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些清漂工人來自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半的水面在這裡。靠岸後,工人會將這些漂浮物分類後運往垃圾處理場。自2013年成立清漂隊以來,淅川縣已累計清理各種漂浮物13萬噸,而這僅僅是守好這一庫碧水的其中一項工作。

  南水北調中線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南水千里奔流,潤澤豫冀津京。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9年來,累計調水量已超過600億立方米,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08億人。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全面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這也印證了記者在此次探訪過程中的最大感受:在淅川,最大的事是防止水污染。

  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淅川縣設立了2400多個“護水員”公益崗位和一支83人的專業清漂隊,還建成了14個污水處理廠、12個垃圾處理場、175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並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庫建成了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確保注入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達到Ⅱ類標準及以上。

  保持好水質,不僅要治污,還需要全流域的良好生態。淅川當地有句話:“丹江水清不清,就看山綠不綠。”但是,讓淅川的山“綠”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淅川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區,全縣荒山石漠化面積曾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並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圍。馬蹬鎮葛家溝村周邊的山頭就是這種地貌。

守好這一庫碧水——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

12月12日,護林員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國儲林基地巡護。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這種地貌立地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造林難度大。”當了19年護林員的李國鋒對記者説。2020年,縣裏申請到一個國家儲備林項目,治理葛家溝村周邊的幾個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山頭。

  “先用機械在石頭上挖大穴,然後再運土填進去,一個穴種一棵樹。如果不能機械作業,就在石頭縫兒裏找土多的地方或填土栽樹。很多機械、土、樹苗都是靠人扛、驢拉等方式運到山上的,因為一些山頭根本沒有路。”談起如何種樹造林,李國鋒打開了話匣子。

  目前,葛家溝國儲林基地6000畝石漠化山頭已全部種上了樹。一排排火炬松、側柏染綠了一個又一個山頭,站在山頂向下望,一半青山、一半碧水。而這只是淅川縣12個石漠化造林點之一,這個縣已高標準完成石漠化治理38.2萬畝。

守好這一庫碧水——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

葛家溝國儲林基地(2020-2022)前後對比圖(資料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樹種好了,還要養護好、管理好。淅川縣探索“林長+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治林新模式,依託“四員”(護林員、技術員、警員、監督員)構建立體管護網絡,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全縣設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1480人,構建“一長四員”基層網格366個,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綠水青山有了,如何把它變成金山銀山?鋻於庫區生態保護需要,淅川縣圍繞生態經濟做文章,大力發展林果經濟、中草藥種植和生態旅遊,更好推動鄉村振興。

  在丹江口水庫旁一個1200畝的石榴園裏,“80後”總經理高辰已經營這個果園10年。“為了杜絕污染,我們使用的是有機肥,殺蟲用的是生物製劑和防蟲燈。”高辰説,雖然成本增加了,但有政府補貼,而且石榴是“喝”丹江水長大的,品牌效益不錯。現在,高辰正盤算著對果園附近移民留下的舊房屋進行改造,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經過多年努力,淅川縣已發展石榴、大櫻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萬畝。2022年,全縣林果業産值達6億元,10萬庫區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守好這一庫碧水——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

這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拍攝的丹江口水庫(無人機照片)。(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就是保護淅川發展的根基,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基礎,我們堅持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説。(記者 劉金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