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廟底溝遺址 尋找“最初的中國”(文化中國行 考古中國篇 主根主脈看河南 行走大遺址)
廟底溝博物館大廳穹頂的紋飾來源於廟底溝時期的代表性紋飾花瓣紋。 除署名外均為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紹坤 攝
廟底溝遺址第二次發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器——弧線三角紋彩陶盆。
廟底溝遺址發掘現場。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在原址基礎上建設的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小荷露角,麥子初芒,芳菲將盡,樹林愈發蔥鬱。
初夏的三門峽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環境清幽、古風濃郁,公園的靜謐將悠悠歷史和都市繁華一併消融收納。沿著步道漫步,仿佛走過了6000多年,走進了仰韶鼎盛時期的廟底溝文化。
60多年前,為配合三門峽水庫規劃和建設,國家專門成立了考古工作隊。1953年的一天,考古學家安志敏率隊到當時的河南陜縣開展考古調查。當乘坐火車路過該地時,鐵道路溝兩壁露出的灰層及灰坑,引起了他的注意。
也就這一眼,讓沉睡于地下6000餘年的廟底溝遺址重見天日。
“廟底溝類型的影響力持續1000多年,並與其他文化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網,它們便是最初的中國。”考古學家張光直曾如是説。
實證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
“三面環溪溝,一面臨高崖,這就是6000多年前廟底溝先民們的生活環境。”三門峽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立超告訴記者。
廟底溝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湖濱區,處於黃河支流青龍澗河下游左岸二級階地的前緣地帶,西北僅距黃河1公里。
依託較為優越穩定的自然環境,廟底溝先民們長期安定地生活在陜、晉、豫間的黃河峽谷地帶,並創造了輝煌的廟底溝文化。
“廟底溝遺址的發現影響深遠,不僅解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問題,更重要的是明晰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關係。”鄭立超説。
新中國第一份新石器時代考古報告《廟底溝與三里橋》中指出:“以廟底溝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存,確有它自己的特徵。而代表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很像是從仰韶到龍山的一種過渡階段。在分佈上也相當廣泛,因此我們暫稱它為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遺址的發現,實證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起,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黃河流域綿延不斷地發展並創造了高度的文明。
綻放在中原的“中華文明之花”
走進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鏤空花飾的巨型穹頂在陽光下通透晶瑩、若真若幻。
“博物館大廳穹頂的紋飾,來源於廟底溝時期的代表性紋飾——花瓣紋。”廟底溝博物館講解員楊美婧説。
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代表,也是仰韶文化的成熟階段。彼時,農業生産已經較為成熟,社會複雜化程度加劇,出現並形成了區域中心聚落,彩陶技藝也得到較大發展。
“廟底溝時期的彩陶數量眾多、色彩艷麗、圖案繁縟,製作技藝高超,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廟底溝博物館副館長張翼説,廟底溝彩陶的母題紋樣中,最具特點的是旋紋和花瓣紋。
在古漢語裏,“花”“華”同音,“華”的本義為“花”,金文中的“華”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樣子。不少學者認為,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或許就是華夏之“華”的由來。
“華夏彩陶到了廟底溝文化時期已發展到了頂峰,成為史前華夏文明進程中的里程碑。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花瓣紋,即是綻放在中原地區的‘中華文明之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溫泉告訴記者。
也正因此,廟底溝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被命名為“花開中國”,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
基本陳列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述廟底溝文化從哪來、到哪去的發展歷程、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響,從而構建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
前所未有的彩陶時代
“廟底溝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彩陶,對周邊地區産生了極大輻射,東到海濱、西達甘青、南抵江漢、北越河套的廣大地區,都發現了受其影響的彩陶,從而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彩陶時代。”樊溫泉説。
在樊溫泉看來,這種傳播實則是對一種文化的認可。“在這種前提下,逐漸從核心區輻射周邊區,再從周邊區擴散到邊緣區等更大地區,從而形成一種文化面貌極為相似的局面,並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一致,進一步成為穩定的同盟體。”他説。
考古學家嚴文明曾將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形容為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以廟底溝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就好比花芯,周圍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再週邊的文化區是第二層花瓣。
在這一理論中,三重結構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間都緊緊相連、不能分離,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這一思想也深刻影響了廟底溝博物館的設計。博物館建築造型以“交融”為構思出發點,將建築體量南北分為7個楔形體塊,西高東低或東高西低交錯佈局,整體如同交握的雙手。
“正如自己所選定的文化符號一樣,廟底溝文化以陜晉豫交會地帶為花芯,逐漸綻放在華夏大地,並推動了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互惠交融。”樊溫泉指出,在此基礎上,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中國相互作用圈”逐步崛起為光彩奪目的文明中心,成為中國之前的“中國”,這也正是廟底溝文化在早期中國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穿越”6000年 邂逅廟底溝人
在廟底溝博物館展廳裏,記者看到一個大型的“萬花筒”。俯身看去,一個五彩斑斕、變幻莫測的“夢幻樂園”呈現在眼前。
講解員告訴記者,萬花筒裏的“花”以廟底溝文化彩陶圖案為主,意在讓觀眾近距離感知廟底溝文化的豐富多彩。其實,“萬花筒”只是廟底溝博物館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縮影。
2021年,廟底溝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同年10月17日,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此時正值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紀念大會在三門峽召開。其基本陳列“花開中國”,是目前國內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數量最多、類型最全的展覽,並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22年,廟底溝博物館數字化展覽“邂逅廟底溝人”入選“河南省數字化轉型典型應用示範場景”推廣類場景。
記者了解到,該展覽運用數字創意、互動科技等手段,打造全沉浸式展演空間,帶領參觀者“穿越”到6000多年前,身臨其境地體驗廟底溝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出博物館,漫步于在原址基礎上建設的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能看到一幅公園綠地景觀和城市廣場交融于一體的景象。
一直以來,三門峽高度重視廟底溝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把遺址保護融入城市發展當中,強力打造集保護、展示、教育、休閒于一體的歷史文化空間。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文物及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利用好博物館這座‘大學校’,把精品展覽和一流服務奉獻給人民。”廟底溝博物館館長王宏民表示。(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 李東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