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民營經濟主體達1069余萬戶
5月29日,記者從河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獲悉,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報告提到,河南省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為1094.03萬戶,其中民營經濟主體為1069.4萬戶,佔比97.7%。
全省民營經濟主體達1069.4萬戶
民營經濟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堅實基礎。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河南省先後出臺了《關於新時代促進全省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一攬子”惠企措施,打出“萬人助萬企”、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等系列“組合拳”,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強引擎、對外開放的動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為1094.03萬戶,其中民營經濟主體為1069.4萬戶,佔比97.7%。品質效益持續優化,去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2萬家、2.6萬家,同比分別增長18.66%、19.06%。河南省現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3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94家,153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中,民營企業佔比近九成。
省本級96%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到,河南省從持續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高品質發展等方面,有力有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有關政策舉措落細落實。
聚焦優化發展環境,河南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立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歸集與通報制度。健全社會信用激勵約束機制,搭建全省一體化信用平臺體系,實施“信用+審批”服務改革,64萬家企業通過信用承諾在75萬次事項辦理中享受到了“免審即辦”“容缺受理”等便利。提升政務服務企業效能,優化政務辦事流程,目前省本級96%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推行“免證可辦”,累計制發電子證照2.7億張、電子印章2.8萬枚,實現175項全省統一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免證可辦”。
聚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國率先推廣減稅降費紅利帳單“一戶式”推送,2023年全省新增涉及民營經濟主體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75.08億元。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出臺金融支持民營小微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數十個專項支持政策。同時,強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授權民營企業開展職稱評審,成立2個高級職稱、21個中級職稱、5個協會性質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實施“豫商豫才”返鄉創業工程,2023年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234.07億元,穩定就業崗位37.43萬個。
聚焦推動高品質發展,河南省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3年全省科技支出463.8億元,同比增長13.3%。全面落實企業創新各項財稅政策,2023年全省17938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累計培育建設9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73家省企業技術中心,其中約六成以上是民營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接入設備産品883萬台(套);累計建設智慧車間773個,全省上雲企業22.4萬家。
持續為民營經濟發展賦能發力
報告提到,下一步,河南省將多方發力、形成合力,持續為民營經濟發展賦能發力。
幫助民營企業解決“三個難題”。針對“融資難”,河南省將健全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體系。針對“用地用工保障難”,推進“標準地十承諾制”聯動改革,加快實現“拿地即開工”。針對“成本高負擔重”,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持續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
支持民營企業提升“三項能力”。提升創新力:完善科技惠企政策,推動企業研發投入全年增長20%以上。謀劃設立創新聯合體産學研聯合基金,探索實施“編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業”的科技副總選派支持模式。謀劃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力爭2024年新增科技貸60億元以上。提升競爭力:建立龍頭企業培育機制,力爭每年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提升影響力: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貿易收支便利化試點,持續優化退稅服務。
推動民營企業開展“‘三化’轉型”。數字化發展:培育一批“數字領航”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杆,增加中小企業上雲數量。品質化提升:開展品質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開展“美豫名品”認定。綠色化轉型:引導民營企業圍繞“雙碳”目標,開展對標提升活動,加快淘汰落後裝備和工藝。
優化民營企業發展“三大環境”。市場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持續破除影響平等準入的各種壁壘,開展不正當競爭行為專項治理。政務環境: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政務數據整合共享,全面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法治環境:加快民營經濟相關立法進程,健全司法執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記者 董艷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