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文化遺産 講好古都故事(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第五屆世界古都論壇)
夜幕下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曾憲平 攝
洛陽:全力推進二里頭遺址申遺
6月26日,記者從第五屆世界古都論壇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正在全力推進。
據介紹,目前,二里頭遺址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項目資料上報工作已完成,下一步,洛陽市將全力推進二里頭遺址申遺後續工作,並積極推進萬里茶道、關聖文化史跡聯合申遺。
“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這兩條舉世聞名的文化廊道交會于洛陽,2014年,洛陽獲得了‘雙申遺’成功的殊榮,這不僅展示了洛陽這座文化名城的魅力,更為洛陽乃至河南的文物考古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表示。
近年來,洛陽突出保護優先、致力環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探索出“大遺址保護利用3.0版”。特別是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等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洛陽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載體,努力開創文物考古事業新局面,形成了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新“洛陽模式”。
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是對立統一的
——訪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張民服
“古都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月27日,在第五屆世界古都論壇上,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張民服就古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創新性城市發展話題,接受記者採訪。
張民服表示,河南省目前擁有5項世界文化遺産,洛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回洛倉、含嘉倉遺址是大運河遺址重要節點,漢魏洛陽故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等是絲綢之路遺址節點。這些遺址不僅文化內涵豐富,更代表了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中的城址、門址、關隘遺址、道路遺址等形象。
張民服表示,突出古都的特色,讓文化遺産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城市發展,必須堅持保護先行和統籌規劃,充分考慮文化遺産的不可移動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保護和發展中,必須“保護先行、保護為重”,把保護立於開發之上。
“文化遺産與所處古都之間的關係,不是割裂的,應是從城市空間到社會空間深入交融的,要加強文化遺産與城市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背景聯繫,在保持個性特徵基礎上和諧共生。”張民服表示,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是對立統一的,要處理好這一關係,關鍵是把握好度——既不能過度開發使文物難以存續,也不能過度保護使文物喪失活力,唯有保護與利用並舉,方可實現文化遺産的可持續傳承。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化
——訪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教育文化副館長扎納爾·貝索娃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成為國際社會文化政策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
“如今,在不斷迭代的信息社會,傳統音樂、舞蹈、節日和語言等非物質遺産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考驗。”6月27日,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教育文化副館長扎納爾·貝索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博物館作為記憶的儲存機構,不僅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還為文化的認同、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存提供保障。
扎納爾·貝索娃介紹,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主要包括:開展民俗學考察,即非物質文化遺産要素的清點;在博物館空間內佈置永久性展示或展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要素的普及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化是一個艱巨且充滿矛盾的過程。”扎納爾·貝索娃建議,通過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立法,在統一的平臺上展開對話,積極支持民間文化優秀實踐,對創作團體給予支持,制定和推行有關保護和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産要素的新方法,提高本領域的專家資質,建立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要素的統一數據庫和網站,在教育機構中組織學習,對青年群體進行培訓等,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
對話千年文明 講好中國文物故事
——訪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專家愛麗克斯·玻茲達耶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6月27日,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人民畫報社)俄羅斯籍專家愛麗克斯·玻茲達耶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在中國生活8年的外國人,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視頻和文章,向世界講述繽紛多彩的中國文物故事。
愛麗克斯·玻茲達耶娃説,10年前,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中,洛陽是唯一的“雙申遺”城市。自古至今,作為關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萬里茶道必經之點,洛陽聯通中外,在促進中外交流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雖然第一次來到河南,但是對洛陽我並不陌生。”愛麗克斯·玻茲達耶娃説,洛陽出土的唐三彩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在故宮博物院,一件唐三彩駱駝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唐三彩駱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背上馱著貨物,仿佛正在穿越無垠沙漠。一件文物,背後收藏著豐富多樣的絲綢之路文化故事。
“中國人常説,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相聚於世界古都論壇,互學互鑒,各抒己見,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愛麗克斯·玻茲達耶娃表示,以古鑒今,中華文化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今天的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為全世界尋找共同發展道路,為應對當前全球挑戰、共創美好未來提供中國方案。(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肖遙)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