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中原大地日日新 河南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
2024-06-28 09:02:43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張雨晴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中原大地日日新——我省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

  幾天前,喜訊從北京傳來——河南共斬獲15項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7個主持項目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較2020年度獲獎的3個主持項目實現了“量質齊升”。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河南近年來更迅猛的創新勢頭、更有力的創新舉措、更濃厚的創新氛圍。

  時代的列車呼嘯而來。“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解決轉型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最終要靠自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河南省委、省政府選擇堅定不移走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華山一條路”。

  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問題、作決策、抓發展,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為首要戰略,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雙主任,系統謀劃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和綜合配套改革,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大格局構建成型……河南目標日益明晰,步伐鏗鏘有力。

  中原廣闊天地間,日日皆有新變化。

  聚力

  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要想實地感受創新發展的河南實踐,少不了要去中原科技城轉一圈。

  鄭東新區,龍湖北岸——這樣一片和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相近的“風水寶地”,以僅為商業用地1/10的價格出讓為科研用地。

  “長期以來,創新是河南的短板。鄭州寧願損失短期的土地出讓收入,也要佈局新興産業集群、科技創新中心,建成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區。”鄭州中原科技城管委會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説。

  省科學院、嵩山實驗室、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名院大所紛紛落地佈局,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區在這裡建成,“頂天”的科研成果也得以在這裡“立地”。

  “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加快成型——

  省科學院研發實體達42家,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正在加快形成;打造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等53家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中原農谷全力建設一流種業創新高地;中原醫學科學城與省醫學科學院及省中醫藥科學院深度融合,優化整合全省醫學科技創新資源,打造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集群。

  高能級創新平臺創新策源更加堅實有力——

  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72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省實驗室實現“0到20”的質變、相繼揭牌;神農種業實驗室與崖州灣實驗室簽約共建崖州灣實驗室河南試驗基地,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取得重大進展;由河南師範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築巢引鳳集聚創新人才團隊卓有成效——

  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我省取得歷史性突破,新晉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3人;3年來累計引進頂尖人才28人、領軍人才369人、博士及博士後1.6萬人,目前全省人才總量超過1410萬人;出臺落地一攬子支持政策,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越來越多優秀人才選擇河南、加盟河南、圓夢河南。

  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創新人才不斷集聚,創新動能明顯增強,創新發展全面起勢,河南邁出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堅實步伐。

  發力

  塑造發展新動能培育發展新優勢

  炎炎夏日,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工程項目工地上塔吊高聳,工程車輛來往穿梭。這項搶抓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舉措,將助力河南推進超算、智算、量算融合發展,更好賦能産業升級、社會治理。

  誰能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誰就將擁有新的戰略資本和戰略優勢。近年來,河南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河南重點産業佈局,在種質資源創新、智慧裝備製造等領域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研製開發的積體電路用超純化學品、多波長數字光刻照明及曝光系統等,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研發製造的世界首臺硬岩泥水準衡頂盾機,鞏固了河南省在盾構領域的領先優勢;研製的世界首臺252千伏真空環保斷路器,核心技術國際領先;培育的芝麻新品種“豫芝NS610”填補了國內宜機收芝麻品種的空白,有望實現我國芝麻主推品種的更新換代。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河南不斷開闢新賽道、增強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新質生産力正加快形成。

  在鄭東新龍子湖智慧島,一輛擁有4個鐳射雷達、12個攝像頭的宇通5G自動駕駛巴士,可實現自主超車、自主變道、自主識別紅綠燈、自主進站、自動充電等功能,讓車上乘客直呼過癮。

  在鄭州中原動力智慧機器人有限公司,演算法全部自主開發、整機零部件全部國産,有著“河南芯”的原創智慧機器人在製造業領域應用廣泛,助力我省製造業乘風破浪。

  在省超硬材料産業鏈盟會長單位黃河旋風,河南聯通與其攜手打造“5G+工業互聯網”,構建高端智慧、綠色環保的5G智慧工廠,讓河南超硬名片越擦越亮。

  近年來,河南新培育創新龍頭企業116家、“瞪羚”企業45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萬家,加快壯大“7+28+N”先進製造業鏈群,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産出行業領先的創新成果,加快打通創新與應用的“任督二脈”……科技正在引領河南發展動能之變、結構之變、品質之變。

  加力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政策環境

  “只要是為了科研,基本上我們想要什麼,省科學院就給什麼。”在省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所青年博士羅善軍看來,科研自由是省科學院吸引人才的最大魅力所在。

  為了給青年科研人員鬆綁解憂,省科學院實行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管理。羅善軍目前承擔的項目均為“包乾制”,這意味著在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等方面,他擁有更多自主權。

  “我們只需要簽署承諾書,保證科研經費合理合法合規使用就行。這種被信任、被重視的感覺對科研人員很重要。”他説。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河南攀高、擴面、提標,不斷優化人才政策體系,改善人才發展環境。

  前不久召開的河南省委科技委第三次會議提出,自今年起三年內,從高校、科研院所選聘一批“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

  一邊是迫切需要創新人才、亟待提升研發實力的企業,一邊是渴望推動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落到生産線的科研人員,“科技副總”選聘模式成為推動産學研協同合作的“紐帶”,為科技創新注入“人才活水”,實現企業和科研人員的“雙向奔赴”。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啟動這個新引擎的“點火係”

  開展“減負”行動,實行“揭榜挂帥”“賽馬”等項目管理制度,推進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強化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保障,完善安家補貼、住房保障、科技分紅等激勵制度……近年來,河南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政策環境,改革舉措接連落地,人才創新潛力不斷釋放。

  “惟進取也,故日新”。今天的河南,處處可以感受到“日新”的氣息。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正澎湃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記者 師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