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研體制深度變革,創新平臺加速佈局,科技型企業勢頭強勁 河南:科創局面悄然嬗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俊 張興軍 韓朝陽)近期,河南科技工作者為兩件大事歡欣鼓舞,一則是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河南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其中主持7項,參與8項,實現了“量質齊升”,這是對河南過往數年努力的肯定。
另一則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在重要位置,這再次鼓舞了河南在科技創新上“十年磨一劍”的信心。
從2021年起,面對“不成創新高地,就成發展洼地”的緊迫形勢,河南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置於全省十大發展戰略之首,認準“華山一條路”——靠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3年多來,河南鼎力支持科技創新,科研體制深度變革,創新平臺加速佈局,科技型企業勢頭強勁,科創局面悄然嬗變。
高位推動前瞻佈局,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撒下一片創新“種子”,澆水施肥,3年時間,能長成什麼樣?
3年時間,揭牌運行20家省實驗室、6家省産業技術研究院,佈局41家省産業研究院,建設50家省中試基地;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超過2.6萬家,均較3年前實現翻番;
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367億元,較3年前增長256%;
……
這是6月下旬河南省科技大會上公佈的創新成績單,躬身入局的科技工作者最能體會其中的不易。
3年前,當河南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時,儘管目標瞄準的是“2035年”,輿論場上仍摻雜不少質疑之聲。
彼時的河南,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工業大省、經濟大省等標簽長期存在,但提起科技創新,始終覺得底氣不足、信心不夠。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河南省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居全國第17位,科技活動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産出、科技創新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2021年,面對“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的緊迫形勢,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置於全省十大發展戰略之首,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
“‘創新洼地’河南搞創新,會不會太晚?能不能成事?”面對這樣的提問,曾帶領團隊成功研發“04機”,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大型程式控制交換機技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嵩山實驗室主任鄔江興直言:“科技創新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高層次創新平臺較少,創新主體實力不強,高端創新人才團隊匱乏,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不高。”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徐彬説,科技創新的短板所在,就是河南的發力方向。
即使起步較晚,也要勠力前行。
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問題、做決策、抓發展,3年時間完成多項頗具挑戰的系統工程。
機制上,河南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科技創新委員會,由省委書記和省長任雙主任,先後召開18次會議,謀劃全局性、長遠性科技創新事項。
法制上,河南頒布實施《河南省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條例》等系列法規,以法律保障科技創新工作久久為功。
資金上,河南把科技創新作為重點支出優先保障,財政科技支出連續突破300億元、400億元大關。
體系上,中原農谷、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三足鼎立”,省實驗室等高層次創新平臺多點開花的科創大局面悄然形成。
體制改革“補氣血”,平臺建設“強筋骨”
當被問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麼”時,河南省科學院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長任宣儒説,有活力的研發團隊,有空間的科研平臺,科學家不想當“吉祥物”,想搞“真研究”。
引進人才不易,用好人才亦難。此前,“不看本領看級別,不看學術看官位,不看成效看論文”等科研領域痼疾,在河南同樣存在。
“過往一段時間,院所機制僵化,人才大量流失,高水準科研難以為繼。”在河南省科學院工作30餘年的研究員陳峽忠説,2021年往前十多年,省科學院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卻很難招來高層次人才。
想讓高端人才“近者悅、遠者來”?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態,也要改良用人單位小氣候。
大生態上,河南尊重科研規律,重大創新項目經費撥付實現“直通車”,撥付週期由4個月縮短至21天;50萬元以下的省級科技項目開展科研經費“包乾制”;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
小氣候上,河南將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作為“關鍵工程”。事業編制由400多個增加至3000個;每年給予9億元專項經費,用於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項目實施等;制定《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在國內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學院發展。
2022年,任宣儒作為引進人才來到河南,鄭州為其所在團隊解決研究院用地問題,河南省科學院共提供6000萬元的設備採購資金,全程沒有行政干擾。
“過去在高校工作時,我買一台幾十萬元的設備,都要排隊很久,甚至遭遇‘砍價’。”任宣儒説,現在一門心思撲在科研上,這種自主權讓他真切感受到河南的改革力度、招才誠意。
2021年以來,河南省科學院引進17個院士及其核心團隊,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後)500余人,佈局積體電路、空天信息、先進導體材料等16家研究所,建設42家研發實體,形成全週期、全鏈條的開放式創新生態。
“從剛開始四處求人來,到現在人才慕名而來,省科學院的創新體系、科研體制、法制保障,讓更多人從‘心懷疑惑’到‘滿懷信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院長徐紅星説,省科學院已經成為綜合性、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不僅是河南省科學院,“把最好的地塊留給科研機構,把最好的政策留給科技人員,用最強的財力打造創新平臺”是河南下定決心要走的“登峰”之路。
2021年以來,河南安排17.3億元資金支持省科學院重建重振,同時安排23.82億元資金保障省實驗室建設,累計投入50.2億元用於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數據顯示,3年來,河南累計引進頂尖人才30人、領軍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後1.6萬人,全省人才總量超過1410萬人。
“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
一家不起眼的彩印企業,10年時間,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靠的是什麼?
“唯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河南銀金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閆銀鳳的回答堅定不移。
這家位於新鄉衛輝的綠色包裝新材料企業,多年前切入食品飲料包裝領域後,一直苦惱於安全、環保、可循環的功能性聚酯(PETG)薄膜製造工藝被國外壟斷,價格高昂。
“面對低碳環保的發展大勢,不把環保材料握在手中,市場競爭必將落敗。”時任銀金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果連説,公司從零開始,招募科研團隊,歷時5年,累計投入約1億元,開闢出全新的PETG薄膜製作工藝,成本降低2/3,快速成長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領域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
“科學家、企業家,把這兩個‘家’放在一起才能産生新質生産力”……吃過科研的“苦”,嘗到創新的“甜”,類似話語時時回蕩在企業家耳邊。
2021年起,銀金達集團主動融入河南創新體系,先後建立河南省先進膜材料産業研究院、先進聚酯材料中試基地,並在北京、上海成立研發中心,借科學家之力,打通“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産品”“産品到市場”的創新鏈條,更快響應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以圖在未來十年將企業營收從20億元做到100億元。
“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河南圍繞傳統産業“迭代”、新興産業“搶灘”、未來産業“破冰”,持續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入融合。
3年來,河南引導規上工業企業與高校共建1503家研發中心,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覆蓋率達72.73%;佈局41家省産業研究院,啟動重大技術攻關項目319個;建設50家省中試基地,累計轉化科技成果391項。河南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近3年分別年均增長10.8%、14.6%。
澆水施肥、遮風避雨,科技創新的“種子”日夜生長,逐漸開花結果。
河南省農科院雷振生團隊完成的“小麥優質高産親本材料創制與鄭麥379等品種選育應用”項目,育成小麥品種14個,累計推廣超1.2億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出世界最大直徑硬岩隧道掘進機,成功應用於川藏鐵路、格魯吉亞KK公路等國內外重大工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河南超硬材料創下了多項行業“第一”,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産量分別佔全國的80%、95%,金剛石微粉、複合超硬材料、培育鑽石産量均佔全國的80%左右。
當前,河南在科技金融、創新理念等方面仍存短板,但下定“十年磨一劍”的決心,河南努力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數”,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