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2024-10-15 11:23: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雨晴責編:蔣碩

  蜿蜒的村道乾淨整潔,小花園、微景觀與古老的過街樓和諧共存,欒樹和木槿花開得正艷,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村中心公園興高采烈地拍短視頻,幾位上了年紀的大叔坐在村文化大院涼亭下認真地下著象棋……近期,小秦嶺腳下的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文峪村展現著醉人一幕。可有誰能想到,就在幾年之前,這裡還是道路塵土飛揚、環境衛生雜亂的金礦礦區。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豫靈鎮文峪村的黨建公園 攝影 王保龍

  文峪村前後翻天覆地的變化,只不過是豫靈鎮近年來狠抓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豫靈鎮地處豫、秦、晉三省之交,南依秦嶺、北臨黃河,是河南省的“西大門”,也是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節點,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然而,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小秦嶺深處發現了金礦,就徹底打破了這個山區小鎮的寧靜。

  “尤其80年代中期以後,都在大規模開採黃金,由於當時沒環保概念,這裡就成了生態的重災區。”文峪村黨支部書記孫向軍説。

  經過二十餘年的開採、運輸,原本山清水秀的豫靈鎮道路變得坑洼不平,生活垃圾隨處可見。村民們雖然在經濟上得到了暫時的富足,但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

  黨的十八大後,豫靈鎮黨委、鎮政府領導班子痛定思痛,選擇全“綠”以赴,告別“靠山吃山、吃子孫飯”的發展模式,果斷採取雷霆手段,逐步關停境內眾多無序開採的小礦山、小選廠。特別是近年來,該鎮立足自身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産業富民”的理念,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邁出了綠色轉型的鏗鏘步伐。

  農民要想徹底擺脫對礦山的依賴,就必須回歸老本行,從土地入手尋找出路。一開始,豫靈鎮就把目光聚焦在了花椒這個特色産業上。豫靈鎮底董村村是全鎮最早規模種植花椒的行政村,被譽為“豫靈花椒第一村”,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該鎮黨委、鎮政府抓住機會,因勢利導,逐步推動全鎮花椒産業發展壯大,不斷引入“大紅袍”“南強一號”等優質花椒品種。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靈寶市漢達農林專業合作社的群眾正在包裝花椒 攝影 王保龍

  為了拉長花椒産業鏈條,增加産品附加值,豫靈鎮積極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率先由底董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靈寶市漢達農林專業合作社,投資1213.5萬元引進了花椒深加工生産線,並註冊了“鳩裏香”商標。每年花椒的收穫季節,該合作社每天都會從周邊椒農手中收購數十噸鮮花椒,通過烘乾、色選、榨油、分離,把加工的花椒、花椒油、花椒籽餅銷售到山西等地的調料廠和飼料廠,每年可實現凈利潤120萬元,村集體可增加收入30萬元,群眾分紅每年60萬元,帶動周邊椒農畝産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此外,該合作社每年還可以加工花椒籽3000余噸,僅此一項,底董村集體年收入就可增加16萬元。

  豫靈鎮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打通花椒種植、烘乾、加工、儲藏、交易全産業鏈條。2024年,該鎮的花椒種植面積已達4萬餘畝,年創造産值1.8億元,小小花椒樹成為豫靈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樹”。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豫靈鎮上屯的群眾正在分揀煙葉 攝影 王保龍

  近年來,豫靈鎮深挖農業潛力,在優化升級花椒品種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扶持煙葉種植項目。兩年時間,上屯、文峪、吳村、安頭等村發展煙葉680畝,建設煙葉電烤房32座及配套設施,畝産值達5000元以上,實現農戶穩定獲益。與此同時,該鎮依託楊家村優質的土壤環境和成熟的技術優勢,瞄準羊肚菌、大棚蔬菜,實施蔬菜産業大棚改造提升項目,進一步擴大特色農業發展,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引導蔬菜産業向集約高效種植模式發展。此外,杜家村金雞嶺小雜水果溫室大棚項目、文裕村觀光采摘蔬菜大棚項目、橋上村太秋甜柿提質及育苗基地項目等特色産業已經初見成效,在穩步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助力群眾增收。截至目前,該鎮已發展煙葉、羊肚菌、太秋甜柿、大棚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2200余畝,“一村一品”産業格局初步成型。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位於豫靈鎮橋上村的太秋甜柿種植基地 攝影 王保龍

  作為黃河入豫第一站,豫靈鎮黨委、政府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地域優勢,寫好文旅融合、産業振興這篇大文章。該鎮利用地處豫秦晉黃河金三角獨特的地理位置,結合自身厚重文化資源,融合豫秦晉三省民間文化,強力推動文旅融合産業發展,叫響“黃河入豫第一鎮”文化品牌。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豫靈鎮杜家村黃河入豫第一站景觀 攝影 王保龍

  豫靈鎮杜家村“黃河戰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該鎮深挖非遺資源,依託杜家村北金雞嶺黃河景觀,投資1300萬元建設“黃河入豫第一觀景臺”;深挖文裕村的“閿山書院”文化,依託文峪村南“白龍崗”瀑布、“將軍峰”自然景觀,按照3A級景區標準,分三期打造餐飲、娛樂、民宿、研學為一體的“閿山書院”鄉村文旅項目;持續挖掘“楊震文化”“亞武文化”“閿鄉文化”精髓,將本土民俗元素融入旅遊項目建設,結合底董村的贠家大院、西漢太子冢,楊家村的楊震祠、堡裏村的亞武山森林公園,聯動陜西潼關十里畫廊、秦王寨、馬趵泉,山西風陵渡印象風陵等周邊景區,串點成景,連珠成線,吸引八方遊客,持續激發文旅融合發展新活力,打造“美麗豫靈”文旅新名片。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

位於豫靈鎮杜家村的黃河生態廊道 攝影 王保龍

  作為黃河沿岸的節點鄉鎮,豫靈鎮緊緊圍繞全市“沿黃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工作大局,多措並舉、壓茬推進,全面完成了黃河灘塗地規範管理任務。先後美化提升沿黃廊道點位38處,打造彩色小麥、油菜(油葵)“兩個千畝”,創建底董村、楊家村、杜家村三個鄉村振興示範村。該鎮突出“最美豫靈、物阜(富)民豐、底蘊文化、鄉愁記憶”四大主題,力爭把沿黃廊道打造成生態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

  “綠水青山才是永遠的金山銀山。接下來,豫靈鎮將緊緊圍繞‘投資沃土、工業新城、亞武福地、美麗豫靈’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兩個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一方面,高標準完成沿黃灘塗地流轉,推廣承租利民政策,精細化打造沿黃彩色小麥、油葵花田等特色農業項目,打造‘沿黃産業帶’;另一方面,持續完善花椒精深加工産業鏈,推廣煙葉、太秋甜柿等特色種植,發展林麝、肉牛等特色養殖,打造‘沿秦嶺産業帶’,讓豫靈的天更藍、山更綠、農村更美、産業更強、群眾更富,以實幹實績交出鄉村振興的優異答卷。”豫靈鎮黨委書記劉冬説。(文 侯林峰 李宏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